APP下载

章太炎的文学语言观

2019-09-10庞军生

学习与科普 2019年17期
关键词:章太炎

庞军生

摘要:五四运动追求语文合一,是“文白”斗争的激烈时期,章太炎先生作为文化界的泰斗,其思想和态度对于当时的文学语言发展有重要影响,所以很有研究的价值。这不但可以更好的认识他本人的语言观,同时对于研究经由其发扬的古文学派,到后来其弟子鲁迅等人的新文学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章太炎;文白之争;文学语言观

前言:

章太炎是浙江余杭市人,光緒23年任《时务报》撰述,后参加维新运动遭到通缉流亡日本。光绪29年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的《革命军》作序,触怒清政府被铺。出狱后开创光复会,主编《大共和报》并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章太炎亲历了戊戌变法和资产阶级革命等阶段,人生道路曲折,是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佛学、医学等领域,著述十分丰富,有中国文化百科全书之称。章太炎门下弟子众多,当时北京大学很多著名教授都是他的学生,所以他对我国近代文学有深远的影响。近现代文学史对于章太炎文学语言观的研究基本是空白状态,很多批评家从根本上否定章太炎语言观的进步性,说他加入了反对白话文的阵营,但是对此又拿不出具体的证据,世人不敢苟同。所以,本文对此做一些研究和探讨,希望能够全面的刻观的认识他的文学语言观。

一、章太炎支持白话文,鼓励浅白的好文章

章太炎从朴学的角度对文字起源进行研究,认为文字和语言是依赖关系。他在文章中说:“学问知道,不但当球蚊子,文字永彪语言,当进而求之语言。” 他通过研究浙东史学派研究儒家经典,并不迷信经典,反而推崇白话文。他认为文章的实用功能很重要,白话文就很实用[1]。他不但是这样认为的,同时在实践中也是这样落实的。在他主编的《教育今语杂志》里说:“凡所撰述,悉演以语言,期农夫野人,皆可了解。所陈诸义,均由浅入深。”

因为他主张文章应该直白通俗,所以对于看好那些粗浅文字琐屑的文章。他认为浅显易懂的好文章,对于开启下层人民的心智有很好的效果,所以写文章没必要一味的追求言辞典雅华丽。这种观点很好的促进了文学的社会功能和美学价值,给予行为粗浅的文章很高的认同,所以章太炎提倡白话文,支持粗浅的文章。

章太炎支持粗浅的政治文章,也鼓励人们书写浅白的历史演绎小说。黄世仲版《洪秀全演绎》的序言就是章太炎写的,他对于歪曲、湮灭太平天国历史的现象进行了回顾,然后说:“近时始有搜集故事,为太平天国战史者,文辞骏骤,庶足以发潜德之幽光,然非里巷细人所识。夫国家种族之事,则兴起者愈广。诸葛武侯、岳鄂王事,牧猪奴皆知之,正赖演绎为之昭宣令闻。”有人说他对“晚世小说”持批评排斥的态度,从这本书的序言来看,不是这样的。他是支持演绎小说的,认为演绎小说语言浅近通俗,老百姓都能看懂。

复古派对此进行了攻击,认为粗浅的白话文没文采,觉得底层人民没必要读懂文章,甚至出言不逊:“弱尽废古书,引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流所操土语,按之皆有文发......则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这些观点很明显和章太炎的观点是对立的。

复古派还认为文章成语模仿,使用粗浅白话无法模仿经典文章,甚至对白话文进行无理谩骂。章太炎认为诗歌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鼓励文章要有创新和变化。他说:“学识随其所至,辞气从其所好而已。”他认为虽然文章成语模仿,但是后来人的见识要高于前辈人,如果想要常识能够传承,必须有一些精英人群形成精致的理念,深入浅出的讲出来,让后来的人学着容易[2]。章太炎和认为赋诗作文要书法真情实感,所以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合适的文辞,和文章成于模仿的观点有本质上的区别。

在五四运动中有个现象很有趣,支持白话文的几个文坛猛将都是章太炎的学生,比如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和马裕藻等。他们在语言文字的理念和践行上都是一致的。许寿裳说:“现今常用的注音符号,亦系发源于章先生......民国二年,教育部召集读音统一会。开会的时候,有些人主张用国际音标,有些人主张用清末简字,各执一偏,争执甚烈。而会员中,章门弟子如胡以鲁、周树人、朱希祖;、马裕藻及寿裳等,联合提议用先生之所规定,正大合理,遂得全会赞同。其后实行时,稍加增减,遂成今之注音符号。”这次会议中的行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白话文发展,胡适也不得不承认章太炎及其弟子对于白话文的贡献,并且写在了《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这些现象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体现了语言学派的一致见解,是对章太炎语言文学观的继承和发展。

二、对五四运动后的新诗以及白话文,章太炎是批评态度

章太炎批评五四后的新诗、白话文,客观上造成了消极影响,这是受到他晚年保守思想的影响。他的批评和林纾等人对白话文的批评是有区别的,他的批评是站在学术角度的。

站在语言学的立场上,他很不赞成“通借”现象。在比较古典的书籍中,“通借”现象确实很多,常见的把“朝”、“早”写成“蚤”,给人们的阅读带来困扰。很多人觉得古典的东西都是好的,但是章太炎不这么认为。他对于古人敢于质疑,对于那些随便模仿古人的今人也持批评态度。他害怕秦始皇“书同文”的局面再次出现,所以在语言表达前,需要对其进行整理,达到能够全国通用的程度。所以他开始整理方言,他发现了方言的巨大差异影响了汉语的交际作用,所以认为要对汉语进行规范和整理[3]。人为在语言没有实现规范和整理好之前,不能使用白话文写文章,这种做法就有点极端了。但是不能否认,章太炎对于方言进行整理,避免方言的巨大差异给语言文字造成的隔阂分歧,这个做法是值得肯定的。方言的流行影响了我国民族语言的规范,不利于我国汉语言文化的发展。虽然现在的语言规划和章太炎提出的主张并不吻合,但是我们要看到他对于语言发展方面的主张具有合理性。章太炎认为文言和白话是可以合一的,所以他也尝试用白话文写作,并在《教育今语杂志》上发表了很多活泼生动地白话文文章。

章太炎的很多文章都是文言的,古奥难懂,这不代表他不接受白话文。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比较复杂,比如他喜欢汉魏风格的文章,喜欢文字学家的作品等,这都是原因。景宋在文章中说:“凡是跟着章先生研究《说文解字》或研究他的著作的,都知道他好用古体字。因之鲁迅先生译《域外小说集》的时候,也不知觉得采用了。”他又说章先生本来是偶尔的使用古体字,但是钱玄同经常拿着书走到章太炎跟前跟他说,还有几个字需要按照古体字写,章太炎听了就照做了。章门弟子尚有文字学家喜欢用古体字的习惯,更不用说自身的文字学家章太炎了。

有人说章太炎反对五四新诗,笔者认为这种反对不是因为这些詩是白话写成的,而是因为它们诗而无韵。他从韵律的角度对新旧体诗歌进行比较研究,他说很多旧体诗虽然工整,但是索然无味,很多白话诗又不工整,又无意境,他当然是要否定的了[4]。就是到现代我们也认为诗歌这种体裁的文章和其他不同,是需要押韵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章太炎反对新诗是有道理的。

鲁迅说章太炎是他的小学老师,后来他选择了写白话文,就不敢见这位老师了。但是我们理解鲁迅的话的时候也不能以偏概全,还必须结合章太炎本文的著作、言论,来研究其语言观。事实上,在章鲁师生的交往过程中,也可以得到一些信息。二人的师生情谊本来深厚,后来产生分歧主要是政治理念的不同,而不是因为语言观存在分歧[5]。

章太炎对白话文的批评纯是学术范围的批评,而不是像林纾一样谩骂。钱玄同虽然力主推广白话文,但是章太炎还是把《章氏丛书》的编辑权教给他,从这件事上也能看出他对推广白话文的态度。

结束语:

章太炎先生著作等身,版本很多,很多作品都经过反复修订,还有很多文章散落在外,没有编入到其丛书中去,包括很多的演讲记录都未经编辑。他本人学识丰富,常常即兴发挥,或者创作或者杂谈,虽可见其观点但不能作为他思想的全面代表。他的很多弟子都辞世了,很多原因让其后辈无法尽阐师学,这些为章太炎的语言研究工作面临一些困难。但是从既有材料可以看出,章太炎的语言观本质上还是要求进步的,他之所以批评五四后的白话文,出于学术批评的需要,而不是加入了反对白话文的行列。

参考文献:

[1]赵黎明.试论章太炎语言学术活动的民族主义文化取向[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154-157.

[2]金理.章太炎语言文字观略说[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05):122-144.

[3]丛日宏,徐晓艳.章太炎语言社会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03):118-122.

[4]贾泉林.语言哲学视阈中的章太炎[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03):87-92.

[5]中国近代思想家图介(17)——章太炎[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6(09):66.

猜你喜欢

章太炎
章太炎谈“贫穷”
章太炎谈“贫穷”
章太炎与臭咸蛋
章太炎:帮人不能犯糊涂
做学问的章太炎不理“小事”
章太炎看病
梁鼎芬驱逐章太炎
尊师的钱玄同
国学大师章太炎趣事
章太炎与臭咸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