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瓶颈”和破解之策

2019-09-10刘雯璇

学习与科普 2019年17期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瓶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刘雯璇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建设,因为这是我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重要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也是推进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却遭遇了应试教育以及形式主义的“瓶颈”,将真正意义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挡在了校园之外。为此,本文将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义,探究其进校园过程中存在的“瓶颈”,并就此提出破解之策。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教学;瓶颈;破解之策;互联网技术

引言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为人类文明创造了大量的精神财富,这些财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代代相传。如今,作为世界第二大遗产国家的我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却存在较大的不足,相较于韩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我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校园教育体系,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化和日常化,是我国未来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方向。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历史的积淀,更是历史的选择,其中有像《论语》、《孟子》之类的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记录,让人们更好地领会“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道理;其中有像《天工开物》、《齐民要术》之类的对中国传统技艺的记录,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古代高超的技艺;其中有像《三国演义》、《资治通鉴》之类的历史文化记录,让人们了解古代人们的政治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文字的记录和传承,更是刻印在人们骨子里的道德品质以及文化品格,家风家训以及社会道德公约等都有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印记。但是在长时间的历史传承过程中以及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过程中,当代人更为看中经济效益,更为注重经济效率,会更为注重每小时的能够获取的经济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导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失范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市场經济发展。为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进校园,从校园教育开始,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品格要求,掌握古人的政治智慧以及行为处事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改善市场经济运行秩序,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都有着重要作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瓶颈”

(一)形式主义教学方式导致其缺乏实效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面临着形式主义的“瓶颈”,很多学校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都是浮在表面的教育,没有真正地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教育中的价值以及与校园教育融合的良好途径,这也就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成为了形式主义教学。形式主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方式,导致这一教学缺乏实效性,成为“隔靴挠痒”的教育,无法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造成实质性的影响,最终也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严重影响了其教育的实效性。

(二)应试教育思想导致其死板,无法起到深层次的教学作用

虽然我国素质教育以及学科核心素养改革进行了多年,但是应试教育的观念仍然深埋于部分教师的头脑中,导致很多学校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时,仍然采用应试教育的思维来进行教学设置。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教师会根据教学目标为学生划重点,只讲授在考试中会考的内容,不会浪费过多的时间在这一课程教学中,更不会开展各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内在思想道德教育。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变得死板,缺乏灵活性,忽视学生的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也无法起到深层次的教学作用。

(三)教学系统不完善,教师素质不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通常是作为校园课程或者地方课程展开的,其主要依托当地特色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山东地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是依托孔子文化,潮汕地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则是依托潮汕文化等,在教育形式上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但是这种校园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开展也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内工作被学校教学系统边缘化,存在教学系统不完善的情况。部分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就是简单地介绍了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至于学生听没听懂,有没有产生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和体会,教师和学校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在校园课程或者地方课程建设过程中,学校教师由于很多都没有接触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在课程教学设计以及课程内容讲授过程中也都大多依赖课本内容,缺乏一定的创新和灵活性,呈现出严重的教师素质不足的问题。这也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遭遇了“瓶颈”。

三、破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瓶颈”的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是我国有效推进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建设的重要渠道,也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武装我国青年学生头脑的重要手段,是帮助我国青少年面对市场经济以及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能够保持头脑清醒的关键。破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瓶颈”是有效实现我国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建设目标的关键。

(一)打破形式主义,增强传统文化教学实质性

打破形式主义,是真正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校管理层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都能够端正态度,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的重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过程中,应该树立长远眼光,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肯定并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三观树立以及人格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打破形式主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不是为了做给上级领导看,而是发自内心地将其纳入到学生教育教学的一部分,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增强传统文化教学的实质性。

在《论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校层面应该看到并认可《论语》对学生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思维的影响,能够用那些耳熟能详的孔子语录鼓励和激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并举办相应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会和理解。

(二)摒弃应试教育思想,设计多元化教学方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并不是为了增加一门考试科目或者加重学生的考试负担。所以,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摒弃应试教育思想,教育主管部门也能够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的考察形式,改变传统的运用考试考察的方式。例如,可以采用网络活动举办或者是项目考察,进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实践。摒弃了应试教育思想,能够进一步破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瓶颈”,能够帮助学生更为灵活自由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去除对学生学习的束缚。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过程中,以孔子文化教育为例,教师可以效仿孔子的“杏坛讲学”,开展室外教学,采用“有教无类”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发挥自身自主性,发挥自身潜力,进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个体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贯彻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教育目标,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三)推进“互联网+传统文化”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互联网+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改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教学资源问题和教学质量问题,也是顺应当前互联网时代发展特性做出的选择,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都有重要现实意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利用好网易公开课以及MOOC等线上资源,积极开展教学的O2O模式,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更为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线下教师个体素质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遭遇了“瓶颈”,要想打破这一“瓶颈”就需要改善教学资源。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够为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更为广阔的视角。在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大量的纪录片资源可以用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教学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第一视角,更为直观具体地观察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观看视频等也能够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使命感,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使命。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我国稳步推进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的关键一步,也是我国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建设的重要渠道。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受我国教育体系传统和观念影响,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瓶颈”,形式主义、应试教育观念以及教师传统文化素质不足成为了最为普遍的影响因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或者理想的效果。为此,积极破解这些“瓶颈”,积极推进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是我国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建设的当务之急。一方面,我国应该推进教育体系改革,改善形式主义现状和应试教育观念,推进多元化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格局;另一方面,需要推进互联网+传统文化教学的发展,利用好互联网网络资源和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提供更多更新的视角,提升其教学实质性。

参考文献

[1]马长江.网络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探索与研究[J].学周刊,2019(24):57.

[2]李凯,郑智超.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价值、挑战及其突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7):6-8.

[3]陈珊珊.传统文化在阅读推广活动中的传承与创新探讨——以厦门市同安区图书馆“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为例[J].福建图书馆学刊,2019,2(02):51-54.

[4]续一杰,段紫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園实践和模式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12):190-191.

猜你喜欢

互联网技术瓶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突破乡镇地区幼小衔接的瓶颈
在突破瓶颈中成长
点击图象问题突破图象瓶颈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网络时代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探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互联网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应用与探究
手机银行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研究
基于在线教育的大数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