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建设中广西壮族村庄吊脚楼建筑空间组合的探索研究

2019-09-10薛映

学习与科普 2019年17期
关键词:传统民居乡村建设

薛映

摘要:乡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这是社会发展,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一步。据统计,2018年国内乡村常住人口5亿640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约40%。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更多的村民生活质量走向了小康,随着经济收入的提升,村民对于生活中的物质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乡村建设的加入。乡村建设与精准扶贫政策的配合更有利于乡村居民的生活高质量化。而乡村建设中的关键是提升原居民生活质量,这就必然要改善传统的民居形式,如何建造一个适合当地地理环境、气候类型、人文精神以及符合现代化生产生活的建筑是乡村建设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乡村建设、空间组合、传统民居

正文:

一、探究乡村建设中传统民居空间组合的意义。

乡村建设已经成为了环境设计界热门的话题,目前我国的乡村居住人口占有很大的比重,为了达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乡村的建设与发展是重要的一步。精准扶贫政策使乡村居民富起来,乡村建设使乡村居民生活质量提高,这两者互相配合以至于推动农村发展,成为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目前的乡村建设正在进行,并且速度也会逐步加快,乡村建设使得很多村庄焕然一新。居住环境提升了,居民娱乐活动增加了,甚至很多村庄利用乡村建设的机会发展旅游业使得原居民生活环境提升的同时为周边城镇居民休闲度假提供了好去处。乡村建设无疑对村庄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也不是一马平川的,更多的是摸着石头过河,也会有许多做的不当的地方,例如乡村建设中对于原居民房的建造,因很多乡村历史悠久,甚至能追溯到明、清朝代,其原始建筑的价值很高,但在乡村建设中因設计者的手法不当将其价值破坏的事件也有不少。对于乡村建设中不当手法常见的有三种:第一种是将原居民全部迁出村庄,另外分配安置房,且安置房都是千篇一律的低层平方或者是城郊的居民楼,而原村庄则被全部拆毁做商业用地。这种做法使村民有种背井离乡的感觉甚至生活水平还不及之前;第二种是不迁移村民,在原始宅基地进行改造,但是为了图经济效益与技术上的便捷采用混凝土建筑直接建造,并且每户建造的风格与体量都不相同,有时为了争取更多的居住空间,将原始有价值的老建筑拆除以混凝土楼房取而代之,并且无限制的加高,这直接导致了安全性的问题。而接连不断的自建混凝土房,一家接着一家,房屋将道路掩没既不美观也不安全;第三种是为达到旅游效益的改造。把原村庄变为旅游景区创造旅游产业提高居民收入本是好事,但是对于原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变却不做文章,甚至是一种倒退。例如将原居民变为了景区里的一处“风景”,为了展示原居民的生活方式将居民做为演员在传统民居内进行生活、生产活动,展示给游客观看。这种方式虽然保留和修缮了传统建筑但是对于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升毫无意义。本应该使用自来水的却还要生硬的去挖井打水,这种方式并没有尊重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也是不可取的。

在乡村建设中要对有价值的原始传统民居进行保护,同时也要尊重居民的生活。这两方面要同时进行,因此对于传统民居的空间组合新形势的研究就有了很重要的意义。

二、东梓关村——乡村建设中的新空间组合形式

东梓关村位于场口镇,面朝富春江,背靠群山,因郁达夫同名小说而著名。东梓关村的乡建是一个好典范。东梓关村历史悠久,存在着80多栋明清建筑,具有保护价值。因此这里的乡建既要满足对老建筑的保护又要满足村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于是设计者在东梓关村南部建设新村,但这不是简简单单的迁移安置房,而是如诗如画的具有江南建筑特点的水乡建筑,整体建筑形式简单大方,使用具有徽派建筑特色的黑、白、灰色彩搭配,具有粉墙代瓦的建筑色彩。形式上采用“人”字形屋顶与半“人”字形屋顶的结合,既具有杭派传统民居的风格,又体现出强烈的设计感。新的建筑户型有多种,它们大同小异,但正因为这些“小异”使得整个画面活了起来。这些建筑都是三层的层高,平面布局既有传统的风格,满足原居民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又适合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每栋建筑有三个小院落,前院放置农具,停放小型载具,侧院存放杂物,而后院则用来休闲绿化空间。建筑外墙多采用实墙处理,保证了建筑内部的私密度,而内部的墙体多用砖砌成有孔缝虚化处理的墙体,在加上与玻璃的配合使用,满足了内部光照的需求。栋与栋之间的距离有三米左右,聚散有律。在设计上保留传统再加之创新。接连不断的新农房宛如一幅水墨画。正如吴冠中所表达的白屋连绵成片,代瓦参差错落,如梦如醉,如诗如歌立于田间,宛如仙境。

三、吊脚楼的新空间组合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村庄以建设在山麓的村庄居多。广西地区多山地,因此村庄多依山而建,吊脚楼便是这里最受欢迎的建筑形式。吊脚楼是干阑式建筑的一种,干阑式建筑是由巢居的形式演变而来的,是地处山地,多虫多兽,潮湿炎热地区的不二之选。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快速的改善,西南传统民居之一的吊脚楼却在不断的消失。村民生产技术的提升使得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因此传统吊脚楼的空间已经满足不了现代生活生产的需求。例如,对于吊脚楼建造的位置来说传统吊脚楼依山而建,多建在山麓、山顶依靠天险以保护居民。而现在是和平年代,更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建造在山麓、山顶的吊脚楼村落面临着交通不便的问题。直接导致经济的落后;对于吊脚楼传统的纵向三段式结构来说,传统吊脚楼建筑的纵向布局是底层圈养牲畜,第二层居住、生活使用,第三层则用来存放粮食、搭建晒台等用途。而现代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生活有了更多的要求,居住的空间需要舒适、卫生、安全。因此吊脚楼底层圈养牲畜则满足不了现代人们对于卫生、舒适的需求。这也就导致了许多村落在再造时更多的是选择了砖混结构的建筑。从而使传统吊脚楼在不断地消失。

在乡村建设中吊脚楼是否能够使用东梓关村新农房的设计手法进行演变呢?同样的纵向三段式,低层可改为车库或储存空间,中间层继续保留生活使用功能,而上层可变为露台、洗衣间等与现代生活相融合的空间。我们在保护传统吊脚楼民居的时候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居住空间分配的问题。怎样创造一个既满足当代人生产生活需求又不失传统的吊脚楼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彭一刚. 建筑空间组合论【M】

猜你喜欢

传统民居乡村建设
广州市从化区智慧乡村建设的调查与分析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
分析关中传统民居屋顶装饰艺术
城镇化背景下“微山岛”传统民居保护研究探析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略窥成人教育管理理念及对现今成人教育管理的启示
乡村建设运动对当前扶贫工作的借鉴与启示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