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共情能力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媒体意识

2019-09-10张利云

学习与科普 2019年25期

张利云

摘要:共情能力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媒体意识有着重大的影响,共情能力越高,媒体意识也越强,越能够主动地关注媒体信息、甄别真伪,并进一步澄清或力证媒体信息,传播正能量。本文从共情和媒体意识的概念出发,探讨共情能力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媒体意识的影响。

关键词:共情能力  媒体意识  高职院校大学生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大众间广泛传播。高职院校大学生接触媒体的渠道多、时间长,且处于三观塑造期,由此,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媒体意识迫在眉睫,而共情作为人与人交往中发生的一种积极的感觉能力,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媒体意识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一、概念探析

(一)共情

共情,也称为神入、同理心,投情等,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共情中包含情绪和认知两种加工过程,二者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和机制。共情概念出现至今, 在西方已有近百年历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多个分支学科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国内也对共情的概念、内涵及机制做了深入的探讨。概而言之,最新的观念强调,共情远远不只是一个单一的概念或技能,是能力、认知、情感和体验、动态与静态的统一。

(二) 媒体意识

近年来,“媒体意识”这个词越来越多地被提及,但作为一个新兴事物,目前并没有关于“媒体意识”公认的、界定清晰的定义。学者晏华尝试从两个方面来定义它,一是对媒体的认识,二是对媒体的态度,认为媒體意识更多的是指一个主体在其各种活动中尊重、注重媒体,充分考虑可能在媒体形成的影响的意识。上述界定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媒体意识的内涵,但笔者认为,媒体意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强弱之分,由此,本文将媒体意识界定为,一个主体主动地对媒体信息进行关注、甄别、澄清或力证的意识。关注、甄别、澄清或力证是三个递进地层次,越往上走,通常媒体意识也越强。

二、共情能力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媒体意识的影响

(一)共情能力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媒体信息的关注度

2017年12月,“佛系青年”一词刷遍朋友圈,火遍网络。这种追求内心平和,关注自身,对外界事物一切随缘的活法霎时成为青年人眼中的时尚。仔细分析发现,这种“佛系”中难免有几分冷漠的意涵,而媒体信息,无论是社会新闻、政治新闻、抑或是娱乐新闻,皆属于“外界事物”。由此可见,越是“佛系”,很大程度上也就越不关注媒体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高职院校大学生中有大量“佛系青年”,要使他们从“佛系”中走出来,去关注媒体信息中展现的“外界事物”,则与其自身的共情能力密切相关。往往,共情能力越高的学生,越想要去了解、体验他人的主观世界,对媒体信息的关注度也越高,反之亦然。

(二)共情能力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甄别媒体信息的意愿

当下新媒体的出现,迎合了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满足随时随地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需要,使得人们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性与选择的主动性更强,媒体使用与内容选择也更具个性化;但在万物皆媒的环境下,部分个体受商业利益驱动,大肆发布和传播不实信息的情况也屡屡出现,这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所以,身处这样的一个信息时代,就要求每个个体具备较强的媒体意识,不仅要关注媒体信息,还要学会甄别媒体信息的真伪,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接触媒体的渠道多、时间长,且处于三观塑造期,更要学会甄别媒体信息的真伪,做到不信谣、不传谣。而通常,共情能力越高的学生,越能够了解和感受谣言对个体的伤害,越能够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也就越有这个意愿去甄别媒体信息的真伪,会通过持续性地关注媒体信息或者查找权威来源来甄别信息,而不只是简单地关注。

(三)共情能力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澄清或力证媒体信息的行为

媒体意识越强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关注媒体信息后,除了会

主动地去甄别媒体信息的真伪,还会在看到谣言后,努力澄清事实;在舆论对媒体信息有误解时,去力证事实。当然,这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共情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能更大范围地为更多人设身处地地着想,去了解并深入他们地主观世界,才有可能在关注媒体信息后,不仅去甄别信息,不信谣、不传谣,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信息,主动地去澄清或力证事实真相,直面谣言,身体力行地传播正能量。简言之,共情能力越高,越有可能做出澄清或力证媒体信息的行为。

综上所述,共情能力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媒体意识有着重大的影响,共情能力越高,媒体意识也越强,越能够主动地关注媒体信息、甄别真伪,并进一步澄清或力证媒体信息,传播正能量。所以,如何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共情能力,以此来提升其媒体意识,是值得思考地重要问题。显然,这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而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如何以思政课为平台,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进而提高其媒体意识,是对所有思政课教师提出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黄翯青、苏彦捷.共情的毕生发展: 一个双过程的视角[J].心里发展与教育,2012,04

2、陈晶、史占彪、张建新.共情概念的演变[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06

3、贾晓明.现代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融合--对共情的理解与应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

4、晏华.论企业的媒体意识[J].企业家天地.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