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中“懒汉”思想问题研究

2019-09-10孟昭名

大东方 2019年4期
关键词:落后地区懒汉教师队伍

孟昭名

摘 要:地区贫困表面上是经济问题,深追究溯源,根本原因还是文化问题,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是帮扶的核心意义。一方面引导群众提高自己,另一方面树立脱贫价值观,以脱贫为耻。

关键词:文化扶贫

一、文化缺失对持续性发展的限制

在现有的精准扶贫大背景下,给困难群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脱贫良机。经过之前几轮的扶贫攻坚,让大量的困难群众摆脱贫困,同时也出现了一群“等、靠、要”思想的懒汉。懒汉又分两种,一种是不愿意努力工作且没有进取心,满足受帮扶对象的条件从而接受帮扶;另一种是老人与子女以分家的形式,由老人扮成贫困户来骗取帮助。“争当贫困户”这个名词反应了扶贫中的副作用。需要反思的是,在各界不断强调调动和增强帮扶力量时,却削弱了困难群众脱贫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使脱贫成果大打折扣。由于过去“大水漫灌式”的帮扶没有具体的了解每个人和每户家庭的情况,造成帮扶资源浪费的同时,这种消极的思想也成为 亟需解决的新型扶贫问题。

一部分人脱贫难是因为投机取巧,想做贫困户来坐享其成;更多的人脱贫难是因为文化贫困和贫困文化的交互作用。贫困文化指在适应环境过程中内化成行为的习惯和思想观念。困难群众区域间频繁的互动并逐渐脱离主流文化,且一代又一代的传递下去,从而贫困的文化越来越束缚着困难群众脱离贫困。在贫困文化的影响下,产生学历至上论和读书无用论的两种极端思想。学历至上论也伴随着离农思想,一代又一代的循环往复让困难群众向往着通过读书来走出深山。但他们重视学历忽视知识,孤立的追求学历的同时有着过高的经济回报期待。随着高等教育越来越大众化,过低的教育回报率出现“因教致贫”现象,加深了困难群众的贫困程度。而在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下,困难群众忽视对自身技能的培养和对后代的教育。九年以教育形同虚设,不想读书却要完成义务,造成磨洋工的怪现象,劳民又伤财。文化贫困指缺少文化知识,在做事情上缺少智力支持。由于常年对教育的忽视,教学质量也限制了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贫困程度不断的加深。由于做父母的文化水平有限,他们给下一代的指导也十分有限,造成下一代大多倾向于做与父母同样的事,产生代际贫困。

二、从群众自身文化转变产生脱贫的内生动力

文化扶贫是最根本的帮扶困难群众实现内源式发展的方式。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带来地区干部更好的引导人民群众落实国家政策,抓住国家提供的脱贫机会来实现整体的飞跃。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为带来对青少年学习的重视,也就促进了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更有利于提高教师质量的提高。群众自身文化水平的提高为做各种事情提供了智力支持,有利于群众做好事,做大事。

落后地区基础教育的建设尤为重要,文化贫困使困难群众一代又一代重复着长辈走的老路而无力突破。之前一些地区由于教育资源匮乏,不断的合并学校试图提高教学质量和对学校进行管理,实际上让很多孩子因为距离变得更远和交通费用的产生而放弃学业。所以整合教育资源没有错,但需谨慎一些,一方面一定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实地调研,尽可能保证更多的学生的利益。另一方面需要加强教师质量和稳定的教师队伍。这需要地方政策的支持,给教师提供更好的待遇和重视,如编制,职称等。教师质量的提高需要不断的进行定期培训,应该利用好大学资源,特别是名牌大学的资源,积极与大学建立帮扶关系,让大学在扶贫中积极发挥作用。与扶贫干部类似,一个大学帮扶一个地区,可以为受帮扶地区学校提供一些多媒体设备,为落后地区老师开设专门的网授課,打造品牌培训课程。相信品牌培训课程会吸引很多想要提高自己的年轻老师来落后地区支教。教育事业的飞跃式发展有利于本地区人才的培养,后续教师队伍本地人的比例将逐渐提高,实现可持续发展。落后地区教师队伍培养更要注重“一专多能”,在满足一门教学资格时,提供机会辅修其他学科以满足落后地区学校的要求。

本地居民总体素质的提高和个人素质的提高是内源式扶贫的关键,利用政策吸引人才难以形成长效机制,短期利用外来人才帮助本地区发展,同时不断的培养本地区人才和提升人口素质有利于地区长期稳定发展。产业发展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拉动力,但由于本地区人口参与程度过低,政府和社会的帮扶都使更多的利益被外来人获得,本地区只获得了很小的利润。同时还会带来相应的负面影响,如环境的破坏,对本地区文化的冲击等。所以落后地区群众要发挥后发优势,吸取地方发展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在文化,产业,就业能力,环境保护等方面全面发展,建设家乡。文化上,由于之前地区发展环境闭塞,地方特色文化保留相对完整,可充分挖掘本地区宗祖文化,建立自己的信仰和发展目标。在逐步向外界开放中,面对外界文化的冲击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不忘初心。产业上把地区文化充分与地区特色产品充分融和,让产品成地区的标签,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在产业中增加本地区居民的参与度。努力提高本地区居民就业能力,建立电子阅览室,组织困难群众听远程教学的课程。之所以远程教学,因为培训的成本低,在有限的资金里可以有更多的课程选择,教师的质量也有保证,由大学优秀教师志愿者组成。这就克服了地区培训老师能力参差不齐,钱花了,群众受益很少,感觉被糊弄了的情况。企业也可以针对自己的企业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对网络课程的本地化,应用化做出补充。两部分培训共同来提高困难群众的就业能力,能更积极的参加到本地区的产业中。本地居民参与企业人数多和文化素质的提升,更有利于帮助地方政府监督企业的污染排放。在文化培养中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其中一部分,通过书本和课堂让本地居民看到其他地方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忽视环境问题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而节约和合理的使用身边的自然资源。在素质提升的同时也使身边的自然资源得到了价值的翻倍。

“等、靠、要”思想的出现说明在帮扶中忽视了困难群众的主观性作用,使困难群众在获得帮助的同时付出的过少。这既浪费着帮扶资源,又使困难群众陷入福利陷阱。对于这种现象,需要控制好帮扶力量,切记全盘接手。可在帮扶过程中设立激励条款,即把帮扶资金分为直接获得部分和奖励部分。当困难群众满足某个标准就能触发奖金,不满足标准只能获得较少的一部分。激励条款中主要以文化学习为主,一方面引导困难群众通过提升就业技能获得稳定的收入,更好的受到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通过文化学习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脱贫为荣,以争贫为耻。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猜你喜欢

落后地区懒汉教师队伍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常德市依托名师网络工作室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懒汉
懒汉等馅饼
少数民族地区县级图书馆管理面临的问题及措施
落后地区教育要注意培养家长的素质
贪睡也遗传
教育部扩大实施“特岗计划”创新教师队伍补充机制等
懒汉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