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圣陶:细密的观察 客观的写实

2019-09-10

作文周刊·高一读写版 2019年18期
关键词:毡帽万盛价钱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988年),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叶圣陶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细密的观察、客观的写实,亦庄亦谐、庄谐结合的笔法,平实朴素、凝练精粹的文学语言,这一切就构成了叶圣陶现实主义创作的艺术个性。客观、冷静地谛视人生,细密、精确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再现生活,是叶圣陶艺术风格最突出的特点。他长于用摇曳多变、密枝繁叶的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充实故事的发展。他十分重视细节的描写,使细节描写在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细节传神、生动、真实,这与作者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现象反复深入的观察琢磨是分不开的,叶圣陶丰富的生活体验为他的细节描写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庄严、严肃与轻快、幽默,兼而有之,并能使两者和谐地交融在一起,熔铸于自己的创作中,使自己的作品亦庄亦谐、庄谐结合,这是叶圣陶艺术手法的一大特色。

叶圣陶是一个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他“一直留意语言”(《〈叶圣陶选集〉自述》),以平实、质朴、凝练、精粹的文学语言著称。他的语言有一种不雕琢、不做作的朴素美。他很少用浓艳富丽、华而不实的词藻语汇,即使在“五四”前后“全盘西化”的浪潮里,他的作品中也很难发现冗长拗口、曲里拐弯的欧化句子。他特别讲究锤字炼句,自称有“斟酌字句的癖习”。在遣词造句上,他一贯简短利落、准确贴切、精炼纯粹,达到了以少胜多、一语传神的极富表现力的境地。

叶圣陶在《文章例话》序中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叶老的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作文的生命就会枯竭。因此,同学们平时应注重培养自己的观察力,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从而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克服写作时无话可说、虚构编造的现象,写出内容充实,富于生活气息,充满真情实感的优秀作文。其次要把写实作为训练的重点,要求说实话写实事表实情。在写实的训练中,扎扎实实培养自己运用语言的基本能力。

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齐船舷的菜叶和垃圾给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地,填没了这船和那船之间的空隙。

河埠上去是仅容两三个人并排走的街道。万盛米行就在街道的那一边。早晨的太阳光从破了的明瓦天棚斜射下来,光柱子落在柜台外面晃动着的几顶旧毡帽上。

那些戴旧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埠头,气也不透一口,便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

“糙米五块,谷三块。”米行里的先生有气没力地回答他们。

“什么!”旧毡帽朋友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一会儿大家都呆了。

……

“先生,能不能抬高一点儿?”差不多是哀求的语气。

“抬高一点儿,说说倒是很容易的一句话。我们这米行是拿本钱来开的,你们要知道,抬高一点儿,就是说替你们白当差,这样的傻事谁肯干?”

“这个价钱实在太低了,我们做梦也没想到。去年的粜价是七块半,今年的米价又卖到十三块,不,你先生说的,十五块也卖过;我们想,今年总该比七块半多一点儿吧。哪里知道只有五块!”

“先生,就是去年的老价钱,七块半吧。”

“先生,种田人可怜,你们行行好心,少赚一点吧。”

另外一位先生听得厌烦,把嘴里的香烟屁股扔到街心,睁大了眼睛说:“你们嫌价钱低,不要粜好了。是你们自己来的,并没有请你们来。只管多啰唆做什么!我们有的是洋钱,不买你们的,有别人的好买。你们看,船埠头又有两只船停在那里了。”

三四顶旧毡帽从石级下升上来,旧毡帽下面是表现着希望的酱赤的脸。他们随即加入先到的一群。斜伸下来的光柱子落在他们的破布袄的肩背上。

“听听看,今年什么价钱。”

“比去年都不如,只有五块钱!”伴着一副懊丧到无可奈何的神色。

“什么!”希望犹如肥皂泡,一会儿又迸裂了三四个。

希望的肥皂泡虽然迸裂了,载在敞口船里的米可总得粜出;而且命里注定,只有卖给这一家万盛米行。米行里有的是洋钱,而破布袄的空口袋里正需要洋钱。

……

“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么?”白白的米换不到白白的现洋钱,好像又被他们打了个折扣,怪不舒服。

“乡下曲辫子!”夹着一支水笔的手按在算盘珠上,鄙夷不屑的眼光从眼镜上边射出来,“一块钱钞票就作一块钱用,谁好少作你们一个铜板。我们这里没有现洋钱,只有钞票。”

“那么,换中国银行的吧。”从花纹上辨认,知道手里的钞票不是中国银行的。

“吓!”声音很严厉,左手的食指强硬地指着,“这是中央银行的,你们不要,可是要想吃官司?”

不要这钞票就得吃官司,这个道理弄不明白。但是谁也不想弄明白;大家看了看钞票上的人像,又彼此交换了将信将疑的一眼,便把钞票塞进破布袄的空口袋或者缠着裤腰的空褡裢。

一批人咕噜着离开了万盛米行,另一批人又从船埠头跨上来。同样地,在柜台前迸裂了希望的肥皂泡,赶走了入秋以来望着沉重的稻穗所感到的快乐。同样地,把万分舍不得的白白的米送进万盛的廒间,换到了并非白白的现洋钱的钞票。

——《多收了三五斗》

技法借鉴

1.环境描写简练而传神。作家用极为精练的笔墨几次描写了故事的环境,寥寥几笔就勾描出江浙小镇的风情面貌,乡土气息十分浓厚。节选部分的第一自然段中,“横七竖八”说明粜米船只多,同时也体现了粜米者的急迫心情,来不及找一个合适的停船位置就急着上岸了。“把船身压得很低”说明船身之重,而且似乎让人闻到了那一股特有的水腥味,从而看到了肮脏、贫穷、落后的社会面貌。

2.语言描写生动而鲜明。这段人物对话十分生动、传神、精炼:先生们冷笑着说,有气没力地回答,对农民的责问热讽,显得傲慢而有恃无恐,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人物特点形象鲜明。农民呢,听到米价大跌,“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都呆了”。他们询问米价、急不可耐;听到“大跌”消息,吃惊发呆;争议米价,显得焦急迫切而无可奈何。

3.用词准确而巧妙。比如万盛米行的名称就较有深意——农民卖米是占卜他们的命运,一石三鸟。第一,说出这些农民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第二,说出他们的生活更多的是靠碰运气。运气好则收入好,运气不好收的多挣得少。第三,为下文卖不上好价钱做足了铺垫。“占卜”一词即暗示有不好的兆头。米行老板的两个表冷笑的“嗤”以及说的话与充满希望的农民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活画出农民的无助与米行的霸道。一个“升”字,好像让人们看到了“旧毡帽朋友”满怀希望,迈着有力的步子,踏着石级正往上走。“一批”“另一批”表示人数很多,强调了这样的故事不只发生在少数人身上,而是具有普遍性,揭示了广大农民的悲惨命運。

猜你喜欢

毡帽万盛价钱
多亏有顶毡帽
五行真经(12)
毡帽将成“国家象征”?
纽扣的价钱
万盛首批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桩投用
重庆万盛:不动声色发展“体育+”
戴毡帽
重庆万盛城市发展历史阶段分析与启示
每个烧饼多少钱
Numbers ldioms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