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厚板喷印机效能提升方法

2019-09-10苗劲蓬李硕怡

科学导报·科学工程与电力 2019年23期
关键词:效能

苗劲蓬 李硕怡

【摘  要】喷印机是中厚板生产线特有的标识设备,标识记号是查找板材的主要依据,喷印错误会产生混号的质量事故,喷印机设备运行情况直接影响精整线的正常生产,喷印机降低故障,提升效能尤显重要。

【关键词】喷印;降故;效能;

前言

八钢中厚板生产线是八钢公司并入宝钢后,从浦钢搬迁到八钢的一条3500/4200mm中厚板生产线。喷印机是宝信软件公司自主集成的一套机电一体品设备。由上表面主喷印、侧面喷印、上表面刻印三部分组成。上表面主喷印采用德国REA JET-LC系列喷码机喷印,上表面刻印采用美国Telesis TMM7200系列刻印机,侧面喷印选用美国videojet 1000系列喷印机。控制系统采用德国SIEMENS公司的300PLC。人机界面采用宝信公司的成品喷印HMI系统。

1.工艺结构

中厚板标记装置设置在冷矫直机之后至成品收集台架之间的辊道上。喷印设备包括安装在辊道上的钢板跟踪传感器,用于检测钢板的头尾等信息。跟踪钢板位置,使钢停到喷印区域,从L2申请发送钢板信息到上表面主喷印、针刻印、侧喷印控制器。各执行机构行走到准备工作位置。上喷头支撑轮开始动作并接触钢板,脉冲编码器开始工作并由PLC计算喷印头在相对钢板头部的位置,得到起喷信号后,沿钢板的X方向进行静态喷印。针印头向下紧压钢板,收到刻印信号时进行针刻印工作。同时侧喷印头向前靠近钢板,噴头前传感器检测到钢板边部位置时,侧喷印头紧靠钢板,在得到起喷信号后沿Y方向进行静态底漆喷涂、信息喷印。各喷印(针打印)系统完成本次工作时返回各自的待机位置。控制系统发送“喷印完成”信号给上位机。

2.喷印机故障分析

2.1:主喷印故障分析:

2.1.1主喷印主要喷头漏墨:喷针顶端橡胶垫磨损,不能完全密封喷嘴片上宝石喷口;喷针上弹簧力、橡胶喇叭老化发生弹力变化,不能压紧喷嘴片上宝石喷口;喷印涂料结渣,橡胶垫不能密封喷嘴片上宝石喷口;喷头墨水压力大。

2.1.2主喷喷头缺点:喷针顶端电磁阀损坏,喷针不动,不能打开嘴片上宝石喷口;喷针上调整螺丝跑位,喷针行程不能打开嘴片上宝石喷口;喷印涂料结渣,堵塞喷嘴片上宝石喷口。

2.2:侧喷故障分析:

侧喷故障主要是喷枪内灰尘导致墨线偏斜,墨线不能喷入回收槽,致使喷嘴脏电压检测报高压故障。

2.3:刻印故障分析

2.3.1 刻印针不动作:刻印针不动作控制线路故障、针刻印电磁阀损坏、刻印底板气道及电磁阀、阀芯动作卡滞、七孔阀抬气漏气

2.3.2 刻印浅:刻印针与钢板表面长期不垂直,在刻印针冲击钢板时产生水平分量,反作用力使底板偏离运行轨迹,刻印字体变形,另外水平分力对刻印针套单侧摩擦力增大,刻印针套孔变形刻印针缩回气压力不能将刻印针缩回。

2.3.3字体歪斜:U型光栅脏,感应片没有移动到U型槽即检测到位。感应片固定螺丝松动行走过程受力变形,不能准确定位。步进电机丝杠联轴器顶丝松,出现相对滑动。滑道磨损阻力大走不到位。

3  问题解决措施

3.1降低主喷喷头故障主要是供墨系统改进及侧喷底漆回路改造减少供墨回路结渣、稳定供墨压力、环境颗粒物下降。供墨系统由气动隔膜泵产生泵压将墨水压到喷头改为恒定气压将墨水压到喷头,气动隔膜泵吸喷头回墨起到墨水系统循环作用;增加墨水桶电磁搅拌功能。增加供墨回路过滤器,减少颗粒堵塞。

3.2 侧喷喷枪内灰尘主要是侧喷底漆雾化进入喷枪内对墨线影响。原侧喷雾化气体和驱动气体是一路控制气,满足驱动电磁阀动作,底漆雾化气压力偏大,雾化面积大,污然其他设备改为两路不同控制气,减小雾化气体压力,降低污然。

3.3刻印将原步进电机接轴加工平台。联轴器上用顶丝顶住接轴平面,减少相对错位字体变形;检修期间用清洗剂清洗U型光栅中侧喷底漆污渍及氧化铁粉尘;底座滑道定期补油润滑。侧喷底漆改进降低了环境污染,对电磁阀、七孔阀、刻印针及针套之间卡阻下降有明显改善。

结束语

喷印机是机电液综合机电一体品设备,控制器、喷头等关键设备全为进口品牌产品,是精密设备,在于保养,保证功能设施完好,才能满足精度要求。对产生故障的主要因子分析到位予以消除再结合设备周期维护,就能保证喷印机稳定运行,提高效能。通过在中厚板实际生产工艺流程及喷印机维护使用中,我们在今后还将继续创新。

(作者单位:宝钢集团八钢公司中厚板厂)

猜你喜欢

效能
提升组织工作整体效能 助力怀柔展翅腾飞
立足优化设计提高作业效能
基于改进TOPSIS有人/无人机协同作战效能评估
中学英语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学业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油田三相分离器效能分析
油田三相分离器效能分析
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文献综述
浅析加强县级供电企业效能监察工作的对策
教师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