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书法学专业《篆书史论与临摹》课程教学研究

2019-09-10左艺达

雨露风 2019年2期
关键词:教学

左艺达

摘要:《篆书史论与临摹》课程是高校艺术类本科专业技法教学环节中的必修课程,属于专业基础平台课,也是书法学专业本科生接触的第一门课程。通过对《篆书史论与临摹》课程的学习,以点带面,举一反三,不但可以充分感受书法的魅力,还可以为将要修习的其他课程打好基础。如何使此门课程的教学更加专业化、学术化、系统化,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高校书法学;篆书史论与临摹;教学

基金项目:河南大学民生学院课程建设项目。

一、高校书法学专业《篆书史论与临摹》课程的作用

按照目前新修订的书法学专业本科教学大纲的课程设置,高校书法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专业技法教学环节、专业理论教学环节以及实践性教学环节三部分。《篆书史论与临摹》课程作为专业技法教学环节的一部分,被安排在本科教学的第一学期,是本科生的第一门技法课,其作用和意义十分重要。

从书法史和文字学的角度来讲,书法的书体类型大致分为篆、隶、草、行、楷五种,而篆书则是其他四种书体的母体。后世书体的演变,都和篆书有着错综复杂的关联。特别是篆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隶变”现象,更是对文字发展及书法风格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学生在学习《篆书史论与临摹》课程的过程中,对篆书的发展、分类、风格特点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对以后学习其他书体大有裨益。

从技法的角度讲,篆书中的小篆,结构对称,用笔单纯,符合教学过程中由易到难的教学规律,非常适合作为本科生学习书法的基础性课程。学生对小篆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后,对书法笔法及结构特征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得到大大提升。另外,篆书的风格类型十分丰富,小篆只是其中一种。按照时间及风格的差异,篆书大致可分为四大类:(1)商、西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2)春秋、战国时期的秦系文字与六国文字。(3)秦时期的小篆。(4)汉时期的汉篆。不同的风格对应用笔和结构差异:小篆结体偏长,而汉篆结体偏方;小篆结构对称且规律性强,六国文字中的楚系文字则造型丰富,恣肆浪漫;小篆一般采用铺毫的方法书写,而西周时期的金文则多使用绞转的方法书写。元代的赵孟頫曾有一句名言叫做:“用笔千古不易。”关于此句话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但如果就技法本体来讲,这句话表达得含义十分清晰:用笔的方法只有铺毫与绞转两种,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三种方法,这也是为什么一直都不会变化的原因。就好像篆刻中的冲刀与切刀一样,其他所谓的种种刀法只不过是冲刀与切刀的变体而已,而真正的刀法只有两种,冲刀与切刀。真正的笔法也只有两种,铺毫用笔与绞转用笔。篆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一开始就从本源上揭示或涵盖了后世书法的种种变化二无论是用笔上的铺毫及绞转,结构上的或长、或方、或扁,体势上的内敛或外拓,章法上的均匀布白或参差错落,在篆书中均已体现。通过对《篆书史论与临摹》课程的学习,以点带面,举一反三,不但可以充分感受书法的魅力,还可以为将要修习的其他课程们好坚实的基础。

二、书法学专业《篆书史论与临摹》课程的定位与教学思考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和视觉传达、环境设计等专业不同,其具有非常明显的中国艺术典型特征。就高校书法学专业《篆书史论与临摹》课程而言,主要通过临摹历代遗存或考古发现的篆书书法作品(金石碑帖),提升学生对毛笔的掌控能力,对结构的分析能力。通过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发现临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思考问题出现的原因,找出解决的方法,最终在书法创作中将自己所学到的东西应用进去,进一步促进教学的整体化、专业化。

根据高校书法学专业《篆书史论与临摹》课程的定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学生与教师而言,往往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针对性不强;二是学生对学习目的、学习内容认识不到位、不充分。其导致的后果为:(1)由于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对学习的目的认识也处于模糊状态,其缺少必要的课前准备(如查找所临摹对象的相关资料等),很难及时发现问题;(2)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书法学专业并不像中国画专业一样区分花鸟、人物、山水等不同方向,而是笼统地含混在一起。致使许多教师虽然也教授篆书史论与临摹这门课程,但其本身并不擅长篆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其教学内容往往随意性较大,甚至没有教学内容,只是让学生临摹字帖,学生临摹完毕之后其指出一些所谓的问题而已,没有任何相关的训练方法,敷衍了事,学生等同于自学。

针对上述在《篆书史论与临摹》课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一)明确《篆书史论与临摹》课程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是《篆书史论与临摹》课程获得教学效果的必备条件。《篆书史论与临摹》课程重在培养本科学生的书法临摹及审美能力,保证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还要注重相关学科的学习。从整体角度出发,其教学目标应当使学生熟练掌握篆书书体论、篆书书体史、篆书书写技法及篆书临摹方法这四大核心板块。

具体而言,在理论方面:(1)厘清学习对象的基本概念。在篆书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甚至教师对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篆书基本概念区分不清。有些教师在授课中经常会讲到:我国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而事实上,更严谨一点的表达应该是:我国目前经考古发现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及其同时期的金文。因为,学界对甲骨文和金文的命名,并不是根据时间的先后进行区分,而是根据甲骨文、金文的制作方法及使用材质(载体)的差异来命名。简单地说,甲骨文是刊刻(也有书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刊刻、书写即是制作方法,龟甲、兽骨即是载体;而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铸、刻即是制作方法,青铜即是载体,所以单从命名来看,二者并没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并且,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金文出现的时间也要早于甲骨文。关于大篆,很多教师在授课时讲,大篆是秦以前文字的统称,包括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陶器、货币上的文字等。这其实并不准确。广义的大篆可以指秦統一以前的文字,而狭义的大篆则专指先秦时期的秦系文字。从以上种种对篆书基本概念的误读可以看出,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基本的学术水准,学生从一开始学到的就是错误的东西,可想而知后面的学习会是什么情况。这些基本概念应当在教学之初就予以厘清,学生才能更好地从这些概念中理解篆书发展的特点和脉络。这也要求教师一定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密切关注学术前沿动态,维持应有的学术水准。(2)对书法史上风格演变的重要环节“隶变”有深刻认识。“隶变”在篆书演变甚至文字演变的过程中地位非常重要,其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对“隶变”有深入的认识,非常有利于学生对篆书及之后课程的学习。(3)熟悉篆书名家以及经典篆书作品。教师提前告知学生课堂上所临摹的对象,学生在课前通过查找资料等方法做一定的预习,课堂上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技法方面:(1)对书法主要的用笔方法(铺毫、绞转)有基本的认识。(2)了解结字方法的两大基本规律(内敛、外拓)。(3)理解结字与章法的内在联系。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师在授课时才会有所侧重,学生在学习中才会有所准备。通过对课程完整的学习,最终掌握独立临摹篆书经典作品的能力,能够指出作品所使用的技法及所传达的审美情感,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形成文字的评论,并能够对书法作品做出相应的思考口

(二)强化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篆书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殷商直到现代,遗留下来的书迹十分丰富。《篆书史论与临摹》课程的授课内容要根据篆书的发展特点及学生的接受程度来确定。其针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要注重作品本身的经典性。也就是只有经过了时间的检验,被大家广泛认同的作品,才能被列为授课的内容,其L限至多到民国时期。其次要注重广泛性。由于书法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教学工作的居多,而篆书的种类又十分丰富,如果教师仅根据自身所擅长的篆书种类教学,往往会限制学生的发展,使其局限在单一的篆书风格中,不利于以后的学习,同时也不利于其就业。

笔者在《篆书史论与临摹》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授课内容、教学侧重点做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归纳总结,具体如上表所示。

在《篆书史论与临摹》课程教学过程中,其教学内容一定要有所针对。每一周讲什么内容,需要多少学时,通过这节课的训练能够得到什么,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使《篆书史论与临摹》课程更具专业性及学术性。

三、结语

《篆书史论与临摹》课程主要通过收集资料、开拓眼界、实践训练等手段培养学生独立临摹篆书经典作品的能力,为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检验,同样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准的检验。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明确教学目标,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才能使整个教学更加有效,从而进一步体现出学院派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及系统性。

参考文献:

[1]王梦笔.高校书法专业艺术考察课程教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1):157-158.

[2]赵平安.隶变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教学
“对比”:让学习走向深刻——以《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为例
《I’m Cooking in the Kitchen?》教学设计(Part B)
计算教学中“算用结合”的有效策略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组合》教学设计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