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政治学科课堂生态问题

2019-09-10陆汉兵

天津教育·下 2019年2期
关键词:高品质层面学科

陆汉兵

高品质的课堂生态是促进学生学习、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实效的必要条件,但目前高中政治学科的课堂生态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明确评价高中政治学科课堂生态的标准、深入研究高中政治学科的课堂生态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课堂生态的内涵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环境,现在通常是指生物的生活状态。具体而言,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以及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我认为,课堂生态就是指课堂教学中各个要素呈现的状态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就高中政治课堂而言,课堂要素包括人的要素,即教师和学生;物的要素,如教学设施、教学资料等。本文重点分析“人”的要素,即教师与学生的状态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评价高中政治学科课堂生态的标准

目前,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评价高中政治学科课堂生态的优劣并没有科学统一的标准,理论层面的含混不清必然带来实践层面的无所适从。因此,明确评价高中政治课堂生态优劣的标准是分析高中政治学科课堂生态问题的基本前提,是构建高品质课堂生态的客观要求,是教师推进高中政治学科教育教学转型的“指南针”。

(一)高中政治课堂生态标准的主体差异性

所谓主体差异性,就是不同的主体对同一个事物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目前,学术界对高中政治学科的课堂生态问题并没有统一的共识。

1.学术圈的“理想主义”。学术圈对课堂生态充满着理想主义的期待。在专家们的理想世界,每一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展现个性,自主学习,全面发展。但每一位教师都应当通过现代课堂教学手段以及师生互动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从而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真正统一。就高中政治学科而言,高品质的课堂生态应当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优质平台,是政治知识、政治能力、政治素养的完美结合。

2.管理层的“实用主义”。面对种种现实的压力,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管理层评价高中政治学科课堂生态优劣的标准更倾向于“实用主义”。与学术圈追求“面子”不同,管理层更加追求“里子”,即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课堂生态优劣的最终标准。

3.教师层的“盲从主义”。教师面对方方面面的压力,在高中政治学科课堂生态评价标准的问题上往往采取“因人而异”的态度。在公开课上,教师一般都会违心迎合某种理论或指示,构建看起来很美的课堂生态,但在常规课上就会回到以考试为中心、以成绩为目标、以自我为主体,构建应试型“高品质课堂”。

(二)高品质高中政治课堂生态的基本共识

尽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体差异性,但真理是客观的,任何事物具有特殊性,同时也包含着普遍性。因此,科学统一的高中政治学科课堂生态的评价标准是存在的。我认为,高中政治学科的高品质课堂生态应当具备如下“共识”:教师目标科学、备课充分、思路清晰、引领到位、管控适度;学生全心投入、思维活跃、合作积极、求知上进、善于质疑;师生相互尊重、配合密切、互动高效、思维互通、教学相长。

三、高中政治学科课堂生态存在的问题

(一)机械固守与盲目创新并存

某些教师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机械地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习惯性坚持传统的课堂生态,坚持以自我为中心,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与此相反,某些教师抛弃传统、盲目创新,割裂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片面地追求课堂形式的美感,忽视教学内容的灵魂,过于拔高学生的主体地位,颠倒师生关系,将政治课堂演变为学生“表演的舞台”。实际上,机械固守与盲目创新都不符合辩证法思想,都违背了教育的规律和客观实际。

(二)全面管制与放任自流同在

在全面管制型课堂中,教师在备课时就设定好了课堂的全部流程,在学生管理方面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被压缩,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被挤压。因此,学生呈现的状态是机械式完成教师布置的规定动作,师生关系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信息传递。在放任自由型课堂中,教师处于“超然”状态,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很大,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发展,但课堂的状态是无序、杂乱的,教学计划难以切实贯彻,教学内容难以真正完成。

(三)说教型课堂与说理型课堂对立

高中政治学科具有自身的特点:第一,知识性的内容比较枯燥,理论知识相对抽象和空洞,难以理解;第二,政治学科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很强,许多内容并非知识性的传授,而是思想性的教化。某些教师将“说教”与“说理”对立起来,在单纯的“说教型”课堂中,教师把课堂变成了“会议”,教师是“会议”的主持人或主讲人,学生成为听会者,机械地被动接受来自教师的信息。在单纯的“说理型”课堂中,教师过滤掉了政治学科独有的“思想性”,政治课的育人功能被弱化。

四、构建高品质课堂生态的对策与建议

(一)学术层面——理论引领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没有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就没有实践层面的飞跃和发展。具体而言,学术界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

1.深入调研。教育教学理论最终来自实践,还要经受实践的检验。学术界不能待在自己的学术圈内,在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的论述中搜寻信息,而是要切实踏进高中政治课堂,通过踏踏实实的调研活动获取第一手资料,充分把握高中政治学科课堂生态的实际情况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情况。

2.客观分析。对于通过调研获取的一手资料,学术界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方法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去伪存真。在此基础上,结合有关课堂生态的理论知识,提炼出符合实际的理论观点。

3.理论指导。在深入调研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学术界要对高中政治学科的课堂生态建设提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理念以及具备可操作性的建议措施。否则,管理层面与教师层面都会陷入无所适从的困境。

(二)管理層面——制度创新

构建高品质课堂生态离不开合适的制度支撑,高中政治学科的课堂生态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基于管理制度作出的最符合教师利益的“理性选择”。因此,管理层面需要构建符合高品质课堂生态需要的制度环境。具体而言,包括如下方面:

1.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在目前的背景下,教师的理性选择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追求最佳的考试成绩。这就导致教师并没有打造高品质课堂生态的积极意愿,而是让课堂生态完全服务于短期的应试目标。因此,管理层应建立更加关注学生长远发展的教师评价机制。

2.建立健全容错和纠错机制。所谓“容错”,就是要包容教师在课堂生态建设中的失误,鼓励教师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课堂生态转型实验。所谓“纠错”,就是要在“容错”的基础上建立弥补机制,以防止教师在构建高品质课堂生态的转型实验中犯“颠覆性错误”。

(三)教师层面——实践转型

1.积极学习反思。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懂得高中政治学科的育人目标,明确高品质课堂生态的主要特点,研究高中政治的学科特色,分析高中政治学科的课程说明,深入理解经济、文化、政治、哲学、法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模块的教学内容。同时,要积极研究所带班级的学生特点,即时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推动实践转型。首先,政治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结合所带班级的学情认真备课、磨课,完善教学设计,构建高品质课堂生态的“理论模型”;其次,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促使学生由机械式、被动型地接收信息向主动阅读、主动思考、主动表达、主动交流、主动反思方向转变;最后,要敢于尝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推动高品质课堂生态建设。

总之,课堂生态的优劣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在此背景下,教育界要深入调研、积极研究目前高中政治学科课堂生态的种种问题,构建符合政治课堂特色的理想生态的模型,推动管理层面构建完善高品质课堂生态的制度环境,促使高中政治教师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学行为,推动高品质课堂生态建设,从而促进政治课堂的深度变革。

(责任编辑 林 娟)

猜你喜欢

高品质层面学科
春晖十年,鸣响新时代的高品质教育之声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人生若只如初见
盛世国庆 聚“惠”苏宁
“超学科”来啦
浅析如何打造高品质的客舱服务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
横看成岭侧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