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年级数学情境图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2019-09-10范庆春

天津教育·下 2019年2期
关键词:应用题教学活动题目

范庆春

情境应用题属于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一种创新题型,这种类型的题目是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进行整体的分析,主要目标就是增强小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注意力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关体系。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更好地利用这种题型,灵活地展开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完成这部分知识的学习。

一、情境图应用题的具体内涵和作用

(一)定义

在低年龄段的数学学习中,二年级学生已经或多或少接触到了应用题。应用题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有很大的比重,同时也有着很高的地位,同时情境应用题是二年级练习题目中的基础题目之一。它主要是以图形和文字的形式,通过一些小的细节让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分析带有情境类型的题目,养成分析、观察和思考等良好习惯。

(二)特点

在这个年级段的数学应用题学习中,情境图的使用不仅只是出现在小学数学的平常生活中,也会在考试中出现,它和其他的应用题很相似,主要的特点有客观性、真实性还有灵活性等。

二、情境图应用题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低年龄段学生的特点

二年级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处于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所以他们的思维方式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在客观上,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思维上都还没有形成客观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所以,尽管他们拥有很强的模仿性,能够根据一些直观的形象来展开相应的观察和记忆。但是在阅读文字或者收集一些信息的时候,因为思维程度的局限,往往无法进行很好的联系。在解决一些情境应用题的时候,一种情况是可能无法理解应用题的意图,也会在不了解的情况下把收集的信息进行胡乱拼凑;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他们会在选择信息的时候,在这个过程中忽略大量的信息,如计算的时候会把实际的数字看错或者漏掉,这就导致学生无法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虽然二年级的学生还处于一个很小的年龄阶段,但是他们往往有着很强的自我表达意识,个人主观性比较强。这一点也会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小学生往往更加重视自己内心的一些需求。因此不同学生对自己注意力、分析等能力的控制都会有很大差异,他们往往不能长时间保持良好的思维方式。面对情境类应用题的时候,这一部分学生往往会对图片或者文字过于敏感,在还没有对整体题意进行观察、分析之后,不顾教师的提示就盲目做题,这样一知半解的情况就会让学生陷入一定的疑惑之中。另外,因为很多小学生的自控能力也处于低水平,所以很容易在教师讲解的时候走神,还有可能会用一些小动作或者语言等形式干扰其他同学,开小差的情况严重。

(二)容易出现的问题

1.没有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无论是平时的教学活动还是讲解试卷,教师往往都很容易忽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二年级学生因为身心发展的情况而往往会在日常的学习中带有一定的被动性,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合理、有针对性的指导。如果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或者开展相关教学活动的時候没有注意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是不同的,就很容易不知不觉扩大了学习的范围或者把情境图应用题的相关知识提前加入了日常知识点的教学中。

2.忽略了两者的结合。

情境图应用题在小学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都会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情况进行相应安排,适度调整关于情境图应用的练习。在引导学生理解这种类型题目的时候,很多教师都会因为考虑到课堂时间的有效性、应用题的多样性等各种各样因素,不会在课堂的教学中直接明确地介绍分析相关的题目,也没有注重情境图和文字这两种要素的基本融合,这就使学生没有办法在这种类型的题目中找到相应的规律,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也很容易因为过分关注一个点或者使用一个知识点而忽略了图片和文字之间的联系,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情境应用题教学的具体方法

(一)理性地进行应用题的整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虽然情境图把图片和应用题融合在一起,两种元素之间进行相互联系,不同类型的题目有着很大的差距,在解题思路上却有一些规律可以遵循。数学教师应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保持理性,寻找不同类型的题目和资料,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创造一些趣味性比较强的情境题目,增强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主动把握情境应用题的规律。例如在学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时候,教师给学生营造一个情境:小明最近被学校评为了三好学生,小明的妈妈打算奖励小明,带了400元和小朋友一起去了超市。小明喜欢三个玩具,但妈妈说她带的钱不够,只能从这里面选两个带回来,下面就是这三个玩具的价格:

然后再问问学生:你能为小明选择一下吗?学生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之后就会发现机器人加遥控飞机的组合超过了400元。最后教师再和学生们一起详细展开计算的过程,看看有几种不同的可能。在回答这些情境图应用题的时候往往可以使用图片的方式展示题目中的一些数据,这样就会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从而找到图片和文字的关系,增强他们的学习好奇心,对解答应用题充满信心,思考怎样回答问题。

(二)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在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更加重视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认知趋向等等,感知他们在实际的应用题中会遇到的问题,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因为面对的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所以数学教师一定要定期进行收集和整理情境应用题相关的信息,用更加有效的方法观察小学生在做题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仔细思考他们的疑难点,从而结合实际,更好地进行指导。例如在学习“表内乘法”这一部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些情境应用题:一辆三轮车有三个轮子,请问四辆三轮车要多少个轮子?一只鸡有两条腿,八只鸡有几条腿?一本作业本是两元,一支钢笔是四元,小红买了四本作业本和三支钢笔,请问需要多少钱?这些情境图的设置考查了学生对乘法知识的了解程度,能发现学生在实际应用和解题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增强他们对情境图和文字之间的对应关系等等。教师一定要有针对性地观察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通过专业的指导使他们的解题能力得到提升。

(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在相关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应该深入客观地了解情境应用题的展现方式,学会换位思维。所以,数学教师一定要增强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从不同的角度鼓励学生收集和整理相关的信息。通过这样的训练,就可以发散学生思维能力、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这一部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情境图应用题:有一根绳子总共长19米,先减下8米做一个长跳绳,剩下每2米做一个小跳绳。请问这个绳子可以做几个小跳绳?还剩下多少?这时候,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思维方式出发,和他们一起分析这个题目,也就是先把8米去掉,还有11米。然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图片每隔2米点上一个点,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轻松得出答案。这样的一个过程会让学生更加相信自己,从而有信心完成这种类型的题目。

四、结语

小学数学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打基础的阶段,对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情境图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因为这种类型题目的基本信息已经不再是文字,还需要观察相应的情境图,有着很大的创新性,突破了低年级数学教学的固定模式,把做题的中心放在了情境图和应用之间的练习上面。因此教师一定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从客观的角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 周子莹)

猜你喜欢

应用题教学活动题目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有限制条件的组合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数列应用题、创新题
培优辅差小组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之自主发展的教学活动设计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以数学类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探究
追根求源
你的情绪够稳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