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力企业内部经济责任数字化审计的探索与实践

2019-09-10张锐

中国电气工程学报 2019年20期
关键词:审计电力企业探索

张锐

摘要:目前,人们对于电力的需求在不断的加大,以数据治企理念为指导,落实审计全覆盖的总体要求,以创建省市两级数字化审计工作室为基础,以建设全业务数据中心为保障,以组建任期经济责任数字化审计团队为核心,创新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建立数字化立体监督体系,培育任期经济责任数字化审计文化,能够提升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监督质效,及时揭示公司经营管理风险,保障公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电力企业;内部经济责任;数字化;审计;探索;实践

引言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为先。高质量发展要求投资结构调整,实现资源配置优化,以一定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电网工程项目为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必须实现精准投资。

1数字化审计工作在电网企业中的实现路径

电力企业作为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必须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数字化审计工作,创新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推动内部审计工作得到全面的发展。数字化审计工作的具体实现路径有三种,分别为:日常化审计检测、非现场审计检测、现场审计检测。首先是日常化审计工作,建立审计平台,对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审计模型,确定审计目标,从而加强数据全面跟踪分析,针对财政、税务、社保、培训等多个方面展开数据的全面跟踪分析,并且按照月度、季度为周期,结合现有的审计在线系统,展开日常化的监测工作。其次是非现场审计,通过建立指标体系,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环境背景等,从数据分析工作的角度,进一步优化提升非现场数据分析水平。最后,将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相结合,在现场审计之前,通过集中在线、集中作业的方式,将审计人员按照专业分组进行数据收集工作,实现专业对比,增强不同业务数据的关联性分析。

2电力企业内部经济责任数字化审计的探索与实践

2.1搭建平台,建设全业务数据中心

1)抓好建设,建立大数据审计资源池数据主要来源于三个部分,首先是公司数据中心。其次是业务系统数据,根据需要,经过数据抽取、转换、清理后引入。最后是审计管理数据和审计成果数据。目前,S省公司已初步建立了涵盖业务数据、中间表、审计模型等的大数据审计资源池,实现了数据集中存储。2)开展测试,完善数据和功能的可靠性以C公司为试点单位,选取业务覆盖面最广的任期审计项目为测试项目,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开展的22个任期审计项目作为测试项目,按照“边测试、边改进”的原则,开展数据和功能可靠性测试,梳理出审计数据需求46项,形成10个模块51个监测点,固化业务模型20个,监测指标35个,推进了平台的实用性和易用性。目前,平台已具备疑点查证、智能统计分析、可视化监控预警、一键生成报告等功能。3)深入挖掘,建立风险预警数据模型首先,根据数据特征、系统数据结构,由信息化运维技术支持人员建立数据模型并编写SQL程序,提取风险数据。其次,由审计人员利用智能持续审计对数据模型进行验证和二次分析及梳理,形成风险点查证指引。再次,将适用性较强的数据模型,固化至风险数据体系,编写风险数据说明文档,阐释其原理及使用方法并进行推广,根据后续使用情况及政策变化情况,不断维护与更新审计模型。最后,当业务情况发生变化或有新的监管政策出台,使原有风险点不再适应审计需要时,便停止使用,该数据模型的生命周期结束。

2.2以精准投资为导向,建立审计数据分析指标

精准投资要求彻底转变以往投资预算“切块”和“分盘”等粗放的管理模式,为使投资建设项目与战略规划和市场需求相匹配,湖北电力将自身利益需求与现有水平分解,对项目事前、事中、事后需要控制的重要指标进行分类汇总,并与审计数据库中数据进行匹配,精准锁定审计数据分析指标。指标必须包含事前预警、事中监测、事后全样分析等特征。事前预警体现在规划项目执行情况、项目定位精准性、可研报告编制质量、新开工项目核准情况等指标;事中监测体现在项目投资估算偏差、物资管理质量、投资计划完成情况、止损措施履行情况等指标;全样分析体现在工程结决算分析、投资经济效益、投资社会效益等指标。确定分析指标的同时,明确指标定义和数据需求,数据归口部门和取数方式,梳理计算指标或数据所需要的最小颗粒度的源数据,具体到表、字段,梳理从最小颗粒度数据到所需要的指标或数据的计算逻辑,对跨系统的指标,则需要梳理各系统数据间的匹配关系。

2.3逐步建立并完善信息化审计平台

(1)建立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企业应聘请专家培训信息化审计平台操作人员,制定平台操作细则,包括审计数据的储存、移交、采集、保密、删除、恢复、分析、运用、分享等权限和工作规范的要求,确保审计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合法性。(2)维护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为保证内部审计电子数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平台操作人员必须及时上传数据,提供数据的实时共享,加强数据的访问权限控制,记录授权使用用户的操作日志,配备技术人员进行信息化平台的日常维护和修整,保证平台运行的稳定性。(3)做好平台的数据对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积极与外审单位、国家审计机关沟通,了解它们对数字化审计证据的采集需求和流程,制定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的技术要求和规范,做好数据接口,确保数据报送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2.4多方协同,建立数字化立体监督体系

1)运维支撑,保障“大监督”效能的发挥积极对接,取得了信息化管理专业指导与技术服务支撑。建立了定期沟通机制,组织开展系统巡检,就系统应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沟通、报送,注意区分是系统本身的功能缺陷还是数据推送的时间性差异,分析原因,并从工作的便利性、快捷性角度提出个性化需求建议,督促完善、改进。2)运审协同,推进数字化审计“大监督”首先,运监中心结合监测主题,将按月归集的明细数据、按季梳理的异动清单作为与审计部定期共享的数据和成果。其次,审计部根据异动信息,结合审计工作计划开展审计抽查核实,编制《运审协同疑点审计情况汇总表》,定期向运监中心反馈数字化审计相关成果。再次,审计实施过程中,协同监督主题范围内部分异动数据需要进一步核实时,审计部以《运审协同监督数据需求表》提出数据需求,运监中心进一步提供明细数据。最后,对于确实存在问题的异动数据和重大风险事项,审计部可提出监测需求和监测优化建议,形成《运审协同整改信息反馈表》,运监中心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数据监测并按季度反馈监测结果。3)开展试点,落实数字化审计“大监督”C公司审计部、运监中心牵头成立运审协同监督工作小组,制订《协同监督工作方案》。一方面,主动适应现阶段监测计划和监测范围。建立审计、运监常态化沟通机制,及时研究解决监测异动点及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积极会商监测计划,拓展监测范围。审计部定期向运监中心提供数字化审计相关成果,并结合任期经济责任数字化审计开展情况,提出业务数据监测需求,深化完善和拓展监测范围,以实现进一步整合部门优势、强化“大监督”体系的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电网企业的数字化审计工作正处于逐渐完善的过程中,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如今数字化审计工作模式已经初步形成,审计组织方式也在持续完善,数字化审计工作正在积极开展。在这样的情况下,数字化审计方法还需要创新,运用范围也要不断扩展,从而形成持续创新、全员参与的工作局面。

參考文献

[1]唐玲.电网企业数字化审计管理模式创新实践[J].会计师,2019(03):53-54.

[2]谢志华,倪志伟,罗少东.国家电网公司数字化审计的具体实现路径[J].财务与会计,2018(12):75-76.

猜你喜欢

审计电力企业探索
电力企业成本精益化管理提升研究
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措施和策略
电力企业管理的创新途径分析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浅谈工程结算审计的方法与实践经验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
新时期电力企业纪检监察工作有效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