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西成与贵州军事教育发展探究

2019-09-10卢永书周翻翻

教育文化论坛 2019年2期

卢永书 周翻翻

摘 要:在贵州近代史上,周西成是一位颇有建树的地方实力派人物。周西成主政贵州期间,实行铁腕统治,清除匪患、整顿吏治、整理财政、兴办实业、发展教育,推动了贵州近代化发展进程。周西成依靠军队走上贵州省主席位置,自然对军队有着特殊情结。基于此,文章考察周西成成长环境对他军旅生活的影響,探讨他发展贵州军事面临的各种因素及采取的措施,评价其发展军事教育的影响,从而肯定他在贵州近代史上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周西成;黔军;军事教育;赤水军官教育团;崇武学校

中图分类号:K258.2/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9)02-0118-03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9.02.023

周西成(1893—1929),字继斌,贵州桐梓人,少时读过私塾,上过县城学堂,19岁入伍当兵,凭借军功登上贵州省政府主席位置,成为地方实力派。周西成主政贵州尽管时间很短,仅有3年左右时间,但他强力推动贵州各项事业改革,促进了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界围绕周西成在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方面做了一些探讨,然而,对其军事教育的研究存在一定争议,本文对此做进一步的探究。

周西成生长在贵州桐梓一农户家庭,少入明德学堂,由于他天性顽皮,以“荒于嬉,起从戎”概括其少年时期。因此,周西成青少年时期家乡桐梓的环境对他的军政生涯产生了一定影响。

1.自然生态环境对周西成的性格磨炼

桐梓县位于贵州北部,与重庆接壤,素有“黔北门户”“川黔锁钥”之称。桐梓县境处于大娄山山脉的支脉,大娄山山脉呈东北—西南向。蒙山山脉系娄山山脉的支脉,主脉由娄山山脉中部西行横亘于县境中部后再向南、北向延展,南至十二茅坡,北达尧龙山。主脉凉风垭呈东南向,是县境南北分异的分水岭,其南为浅切割的中山、坝子,其北为深切割的中山峡谷。因此,桐梓是一个以山地为主体,山区坝子很少,森林茂密的山区县城。

清末民初,桐梓人口稀少,大部分地区尚未开发,很多地方时常有野兽出没。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虽然给桐梓人民带来生活、交通出行等诸多不便,但也是造就了桐梓人吃苦耐劳的性格,同时也造就了桐梓人尚武、坚强不屈的精神。周西成出生在桐梓,青少年时期基本上在桐梓度过,他“从戎”便是桐梓人尚武精神的体现。周西成青少年在桐梓的生活历练,为他的军政生涯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2.人文环境对周西成的人格塑造

前述提及桐梓人“尚武”的精神,在桐梓历史上也可以得到印证。“清咸丰四年(1854)八月,桐梓九坝人杨龙喜起义,初六日占领桐梓,改桐梓为兴州,重庆提督万福于是年十二月十六日克桐梓,恢复桐梓县名。”[1]由此可见,桐梓人具有天生反抗压迫的精神。周西成出生于1893年,距桐梓九坝人杨龙喜反抗官府仅40年的时间。周西成通过身边之人或多或少了解该事件,这也对他“从戎”产生了一定影响。在这种富有反抗压迫和崇尚武斗的地域环境中成长,周西成受到耳濡目染的教育,对他推崇“武力”便是“实力”的认知有一定影响。因而,后人以“荒于嬉”评价周西成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其隐晦地表明,青少年时期的周西成在桐梓当地是一位热衷于打斗、喜欢打抱不平的青年人。

综上,周西成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他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这为他日后的军政生涯埋下伏笔,而他军事上履建军功,最终走上贵州近代政治舞台,与他青少年在桐梓生活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

周西成军旅生涯始于19岁。他为人机警,在军队中从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到军长,由基层军官升迁至军队高级将领,并成为主政地方的实力派军政长官。他深知要想加强自身地位和强化自己的统治,军队建设是关键,军官培养是重点。为此,他从军队发展需要的实际出发,结合贵州省情,对贵州军队建设和军事教育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助推了贵州军事教育的发展。

1.周西成发展贵州军事教育的基础条件

在军队方面,黔军在规模和建设发展方面自成一系,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自身的人文特点。黔军这个名词早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起,巡抚向朝廷奏报时就已经使用,光绪元年贵州巡抚黎培敬奏报朝廷的奏章中写道“黔军拿获逸匪情形,于十月二十八日附电奏报在案”[2],可以看出“黔军”的称呼早已有之。真正意义的黔军,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贵州省位于桂、湘、川、滇四省包围之中,是一个贫瘠、弱小的省份,经济基础薄弱,因而造就了黔军具有依附性和掠夺性两个突出的特点。 所谓依附性,是指黔系军阀在其形式和发展过程中,常常要依附邻省如滇系军阀等大势力;所谓掠夺性,是指黔军在对外发展过程中,矛头常指向四川、湖南等比较富庶的地区。这两个突出特点使其崇尚武力的潜意识较强,也正是这一原因使后来黔军逐渐发展成为西南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军事力量。

在军事教育方面,谈到周西成军事教育对其人格的塑造就不得不追溯贵州军事教育的源头。前文提到了贵州清末军事教育,可以说清末的军事教育基础是相对不错的,清朝末年,贵州的军事教育也算是走在全国前列,主要有巡抚邓华熙在贵阳雪涯洞创建的贵州第一所新式军事学校,称为贵州武备学堂,1904年在原址上创办陆军小学堂。同时,在近代军事教育发展史上,黄埔军校、保定军校和云南陆军讲武堂并称为“近代中国三大军事家摇篮”,而贵州军事教育与其中两家有一定“血缘”关系。1912年3月初,唐继尧率滇军进入贵阳,武力推翻军政府,自为都督。1912年3月4日,唐继尧出任贵州都督,刘显世为军政部长,这样就形成了唐继尧、刘显世对贵州的联合军事统治。唐继尧为了强化自己的统治,创办了云南陆军讲武堂贵阳分校,即贵州陆军讲武堂,首批学员是滇军、黔军相关部队中抽调的。1913年11月,唐继尧调任云南都督,贵州陆军讲武堂只有第一期学生毕业,但这一期培养出了如后来曾先后任国民政府贵州省政府主席的周西成、毛光翔等一批中高级军事人才[3]。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云南陆军讲武堂与贵州发展军事教育的渊源,也可看出对周西成的影响。此外,贵州早期热衷军事的一些有识之士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杰出代表如刘其贤,手中掌握一定资源,在周西成的支持下开办赤水军官教育团,刘其贤利用自身关系聘用其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期间的同学或学友担任教官,后来刘其贤任崇武学校校长,依然还是依靠其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同学及校友这一资源。从上可以看出,云南陆军讲武堂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对周西成的人格塑造有一定联系。但是,这些军事教育的创办者都不是贵州人,也没有将贵州自身特点与文化融入到军事教育中去,创办的目的也很单一,就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可以说这些军事教育存在很大不足。

2.周西成发展贵州军事教育的措施

周西成经过苦心经营,势力逐渐发展壮大,以赤水、仁怀、习水为其大本营[4]。1923年,已有一定实力的周西成在赤水迈出他发展贵州军事教育的第一步,开办军官教育团,任命驻守赤水的第十三師师长刘其贤为军官教育团团长。周西成发展贵州军事教育的前期探索可以说是成功的:一是在用人方面。周西成的成功,离不开一支由桐梓人为核心组建的军队。但在赤水军官教育团团长的任用上,他采取任用其核心以外的刘其贤,即显示了他对军事教育的重视,又显示了他用人的成熟。因为发展军事教育,重要的是军事人才。就当时周西成所掌握的人才资源而言,没有比刘其贤更合适的人选。刘其贤接受过军事教育,读过晚清政府开办的贵州陆军小学、湖北陆军中学,后来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炮兵科学习;在军事实践方面,参加过辛亥革命学生先锋队,参加过武昌起义,担任过湖北军政府军事科员,在贵州担任过预备营警卫营长,参加过护国运动任上校参谋长,参加过护法运动。由此可见,周西成用刘其贤发展贵州军事教育是正确的,实践证明也是成功的。二是在积累经验方面。赤水军官教育团的创办,虽然规模不大,但在刘其贤的精心经营下,聘用其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期间的同学或学友担任教官,军官教育团的教官优先选用讲武学校毕业生,学员来源是自己掌握的军队里的一些优秀班长或排长,同时还招考一定数量的中学生。教学内容也有一定增加,除系统传授军事常识外,还有军民关系、官兵关系方面的教育。因此可以说,赤水军官教育团的创办,为周西成日后开展军事教育积累了一定经验。

1926年夏,周西成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升任贵州省政府主席,其发展军事教育来加强自身地位和强化自己统治的思想可以在省一级层面助推实行了。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黔军陆续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袁祖铭为北伐军左翼军总司令,参谋长为朱崧,前敌总指挥为王天培,副总指挥吕汉群;下辖第9军、第10军、第25军、第43军。参加北伐战争的的黔军部队主要有第9军、第10军,第43军主要驻扎湘西、鄂西,第25军留守贵州,第25军军长就是周西成。周西成为了维护自身在贵州的统治,必须发展军事教育,强化军队建设。因此升任省政府主席后不久,周西成将原讲武学校更名为贵州陆军崇武学校,将赤水军官教育团的一、二、三、四期毕业的学员列为崇武学校的前期毕业生,将原讲武堂未毕业的两百多名学员编为崇武学校第五期学生,升任刘其贤为贵州崇武学校中将校长。由此可见,贵州陆军崇武学校真正意义上的首期学员为第六期学员。崇武学校第六期教学科目和课程较之前有了很大的发展,原讲武堂效仿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建制及科目,设步、骑、炮、工四个专科。崇武学校在此基础上增加宪科,分为步、骑、炮、工、宪5个专科,分科教学,总共培养了1 800余名军事人员。

周西成执政贵州仅三年时间,但他创办了赤水军官教育团和后来的贵州陆军崇武学校。其学员多来自基层班长、排长,学员能吃苦;教官有留学日本军事学校的,有保定陆军教官学校的,有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师资力量较强。因此,在较短的时间内,贵州军事教育发展和军事人才的培养上了一步大台阶,给后世带来了较大影响。

1929年4月,李燊在滇军势力的支持下,率军到贵州争夺统治权。周西成率部进驻镇宁,在激战中负伤,落水身亡。当时,贵州陆军崇武学校第八期即将毕业,随着周西成的身亡,贵州陆军崇武学校随之退出历史舞台。在抗日战争时期,众多崇武学校毕业的志士男儿随军奔赴抗日前线,参加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忻口会战、武汉会战,有的还走出国门参加远征军入缅作战,奋勇杀敌,颇有建树,其中的优秀代表有魏锡龄、万式炯。魏锡龄,贵州遵义人,贵州陆军崇武学校毕业,1933年任第25军2师4旅6团团长,1935年5月任第121师661团团长,1937年春任第121师363团团长,抗战爆发后参加淞沪会战,1940年参加枣宜会战,抗战胜利后任第94军43师少将副师长,在抗日战场上杀敌无数。万式炯,贵州铜仁县(市)人,毕业于贵州陆军崇武学校,在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副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先后在上海、南通、江阴、镇江、南京、武汉等地区与日军作战。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时,任黔桂边绥靖司令部中将副司令兼贵州安龙指挥所指挥官,于1949年12月在贵州安龙通电起义,为贵州的解放作出了积极贡献。

民国初期,在主政贵州的地方军阀当中,周西成在发展贵州社会、经济、文化、军事教育方面的改革影响深远。周西成创办军事学校,无论其主观意图是什么,客观上推动了贵州军事教育的发展,得到世人的肯定。周西成主政贵州仅3年,但他在贵州近代化发展进程中采取的某些措施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1] 杨龙喜.[EB/OL].[2019-01-28].https://baike.so.com/doc/7802417-8076512.html.

[2] 贵州人民文史研究馆.贵州通志前事志:第四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3] 娄贵品.云南陆军讲武堂与贵州[C]//云南省社科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文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2011.

[4] 郭旭.周西成与贵州近代化的发展[J].贵阳文史,2008(4):44-47.

(责任编辑:蒲应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