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人本思想视角下高校精准资助育人质量提升研究

2019-09-10陈娅田宗远

教育文化论坛 2019年2期

陈娅 田宗远

摘 要:马克思人本思想涵盖了人的本质、人的主体地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三重内涵,蕴藏着丰富的育人原理;高校精准资助是秉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而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其价值目标与马克思人本思想存在耦合逻辑关系;提升高校精准资助育人质量,须以马克思人本思想为引领,树立以生为本的资助理念,坚持以生为本的资助立场,构建以生为本的资助模式。

关键词:马克思人本思想;高校精准资助;育人质量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9)02-0090-05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9.02.0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新理念,給学生资助工作指明了新路向和新思路。“精准资助”已成为当前高校开展学生资助工作所遵循的根本方法与基本要求。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把资助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要求着力提升资助育人质量,这给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如何利用“精准资助”提升资助育人质量成为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马克思人本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蕴藏着深刻的育人原理,与高校精准资助的价值目标存在耦合逻辑关系,用马克思人本思想引领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是提升育人质量的有效方法与策略。

人的本质、人的主体地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本思想的三重内涵。马克思从现实而具体的人出发揭示了人的内在本质、类本质及现实本质,基于实践确证了人的主体地位,并由人的主体地位推演出了其人本思想的最终归宿和落脚点。

1.人的本质

马克思在揭示人的本质之前首先对他所讲的“人”进行了注解,他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1]73他把现实的人作为其思量人本质的立足点,在他看来,人是现实的人,所谓现实的人不是我们口头上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而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马克思由现实的人出发,继而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需要吃穿住行以及其他一些东西。”[1]78-79他把吃穿住行以及其他需要作为了人从事生产和创造活动的原动力,并认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2]514,这种“本性”就是人的内在本质。正是因为人的内在本质,人才不停地进行“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在马克思看来,“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即人的生产实践活动正是人的类本质,因为这是人所特有的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规定,人也正是在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中铸就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一定的社会关系反过来又规定了人的现实本质,即人是“一切关系的总和”[1]56。这就注定人总是处于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关系中,人就是在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中不停地通过生产实践活动来促成新的社会关系的形成。

2.人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非常看重实践,在他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并指出:“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1]76他充分肯定了实践在“全部社会生活”和“感性世界”中的作用与价值,并认为人的主体地位就是在人与物的实践关系中得到了确证,因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2]273。在他看来,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维持自身的存在和促进自身的发展,人也正是在实践过程中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历史就是在人类永不停止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被创造。人不仅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什么样的人类实践就会造就什么样的历史境遇,什么样的人类实践步伐就会促成什么样的社会发展步伐。正如他所言,“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2]310,“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 ’,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3]118。然而,他又指出,“‘ 历史 ’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3]119。可见,历史不仅仅是由人的实践活动而生成的历史,也是人为了实现自身发展而形成的历史,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也是历史的“剧中人”,人也应是自身发展的主体。

3.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其人本思想的最终归宿和落脚点。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整体特征、种的类特征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征。”[4]在他看来,人失去了自由也就失去了人作为人的类本质特征,人在无自由状态下所从事的“有意识的活动”也不是人作为社会发展主体的本质规定。他认为,人所从事的任何形式的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实现自身的发展,人在不断满足自身需要、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反之,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又推动着人的发展,最终,人成为了一个自由全面的人,社会结成了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也就是“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5],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6]。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就社会而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决定人的自由发展水平,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人自身而言,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人通过“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去实现,因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7]。也就是说,这种全面性只有基于现实基础上的实践活动才能促成,它不仅表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所结成关系的全面性,也表现在人的能力、素质、个性等内在观念的全面性。总之,在马克思看来,一切为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提高人综合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都是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条件。

精准资助是指“通过一定方式找准资助对象,实现差异化的资助内容和资助方式,确保资助目标与资助对象需求之间的高度契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资助育人的效能”[8]。其价值目标在于解困、育才、促发展,与马克思人本思想存在耦合逻辑关系,是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的成果体现。

1.本原目标:解困

马克思人的本质论中规定了人的需要即人的内在本质是形成人的类本质和现实本质的前提,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及从事一切实践活动的原动力,因此,没有理由对人的需要视而不见或避而不谈。人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其中,吃穿住行等基本物质需要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首要前提和必备条件,也是人类从事一切实践活动的原始动力,因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穿住行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們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1]74。易言之,离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人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与解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取得了诸多成就,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自身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劳资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仍还存在,离“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还有距离,部分经济困难家庭自身发展严重受限。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必须充分关注人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的利益需求,保障他们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群众基础。

高校精准资助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的重要内容,其本原目标就是通过实施经济援助满足贫困大学生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让每一个贫困学生不因生活窘困而影响自身的学业和成长成才,不因条件限制而影响自己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机会,实现“人人有学上”。近年来,国家已投入大量资金完善高校资助体系,2017年,资助高校学生4 275.69 万人次,资助金额1 050.74 亿元,比上年增加94.90 亿元,增幅9.93%,总体上满足了贫困家庭学生的经济需求,保障了贫困学生基本的生活物资需要,使学生的自我发展空间得到了很大提升。

2.根本目标:育才

马克思确证了人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自身的主体,从这一原理来看,高校精准资助就必须把侧重于对“解困”的追求转变为侧重于对“育才”的追求。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决定力量,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坚实力量。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提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非常重视对全体国民综合素养和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对青年学生的培养极为重视。对于高校而言,人才培养是高校工作的中心工作,高校各项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开展。精准资助工作作为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落实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工作,把育生成才作为根本目标,不光要实现“人人有学上”,还要实现“人人有技能”。

贫困家庭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由于成长环境、家庭背景等原因,他们相对一般大学生而言,综合能力较差,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思想压力、学习压力、关爱缺失压力、社交压力等。在实施高校精准资助的过程中,应注重对他们能力的培养,心灵的关怀,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本领,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能够依靠自己的主体力量去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更好地实现自我改进和自我发展,从根本上改变穷苦命运,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家家有希望”。

3.最高愿景:促发展

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且只有当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时候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终建成“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9]。这里的社会形式即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可以随着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做事,每一个人都得到充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我就成为了一个猎人、牧人或批判者。”[1]85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国家的一切职能所在,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但现阶段我国的国情决定我们离建成马克思所描绘的最终社会形式还存在很远的距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此岸”,到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的“彼岸”的一项重要举措[10]。所以,现阶段,国家施行的一系列政策以及作出的一系列部署,皆是为了“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高校精准资助工作作为教育脱贫攻坚战略部署中的一部分,其最高愿景也在于此,通过促进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来促进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提升高校精准资助育人质量,须以马克思人本思想为引领,树立以生为本的资助理念,坚持以生为本的资助立场,构建以生为本的资助模式。

1.树立以生为本的资助理念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树立以生为本的资助理念是高校提升精准资助育人质量的前提。第一,树立公平资助理念。高校精准资助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举措,能否做到公平资助不仅事关每一位贫困家庭学生的前途与命运,而且事关高校和谐校园的创建。对此,高校必须树立公平资助理念,坚决杜绝“偏心”资助、“关系户”资助,做到该资助的一个都不能少,不该资助的一个都不能有,真正发挥精准资助“及时雨”的作用;第二,树立育人成才理念。树立育人成才理念是实现精准资助根本目标的具体要求,高校应积极搭建助学贷款、勤工助学、义务履行奖励、公益劳动获助等多种有偿资助平台,通过各种有偿资助形式塑造学生、锻炼学生、感化学生,提升学生素质,增强学生能力,实现“助学育人、助学乐人、助学感人”的目标;第三,树立大资助理念。高校精准资助工作复杂而又繁琐,提升资助育人质量,仅凭学校一方之力难以完成,需要政府、社会、学生协力推进才能促成。“大资助”并不等于“泛资助”,而是高校通过采取联合政府、携手社会、依靠学生等多种形式促成精准资助价值目标的实现。

2.坚持以生为本的资助立场

坚持以生为本的资助立场是高校提升精准资助育人质量的关键。精准资助的受助对象是贫困家庭学生,从资助中获益的也应是贫困家庭学生,而从目前精准资助工作情况来看,仍有置学生利益于不顾的现象,错把精准资助工作当作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使本应获益的贫困家庭学生未能真正获益。坚持以生为本的资助立场既是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内在规定,也是确保高校精准资助工作“不乱跑”“不跑偏”的“风向标”。第一,实施差异化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因家庭背景不同、致困原因不同、价值观念不同、自身性格不同,在精准资助中的需求也不同,有的侧重于对生活物质的需要,有的侧重于对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有的侧重于对尊重、关爱以及社会支持的渴求,有的侧重于自我实现的殷切期盼,等等。實施差异化资助有助于满足贫困家庭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实现精准资助效益最大化;第二,实施凸显人文关怀的隐性资助。隐形资助并不代表摒弃公平,它所凸显的是对贫困家庭学生的人文关怀,在满足学生物质需要的同时给予学生精神慰藉,做到重视学生心理、尊重学生隐私、关注学生情感、留意学生需求,让无助的学生感受到有温度的资助;第三,引导学生参与资助。学生是精准资助的客体,也是精准资助的主体,不能用慈善主义的态度来看待学生,不能仅仅把学生看成是被同情的对象,而应把他们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新生动力和改革开放的创造力量,积极引导他们参与资助工作,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让他们在受助过程中由“被动”转向 “主动”寻求发展。

3.构建以生为本的资助模式

高校精准资助是学生资助工作的新思维、新思路,目前还没有较好的模式可循,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功效的发挥,构建以生为本的“服务+发展”双维资助模式是高校提升精准资助育人质量的保障。

一是构建服务型资助模式。高校精准资助工作首先是一项服务工作,需要政府、社会以及学校提供一定的服务保障才能顺利开展。就政府而言,首先要确保资助资金能按时按量发放;其次在资助对象资格认定过程中,地方政府应做到不徇私情、秉公办理,积极帮助高校获取学生及其家庭的全面信息,全力配合高校将贫困学生有效识别出来,做到“应助尽助”;最后,精准资助成效的彰显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监管,政府相关部门对高校精准资助工作要定期考核和评估,防止资助成果造假和假资助现象。就社会而言,精准资助有偿平台的搭建离不开社会相关组织的帮助,如相关企业可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一定的助学基金,开通假期兼职绿色通道,学生在兼职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得一笔资助,而且还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与此同时,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无形中也得到了提高。就学校而言,首先宣传部门要将精准资助政策宣传到位,创新宣传载体和内容,使精准资助政策接地气、入人心;其次,推进精准资助工作层层落实,明确工作职责,强化责任追究,提供技术保障,做好资助动态信息管理工作;最后,做好资助校内监管,确保精准资助工作落实到人、资助有效。

二是完善发展型资助模式。发展型资助模式是指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资助育人工作,着眼贫困生的个体发展需求,尊重贫困生的主体地位,关注贫困生的内在需要,注重精神资助,在资助育人工作中促进贫困生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11]。完善发展型资助模式是当前高校精准资助工作实现价值目标的有力举措,高校要以以生为本的资助理念为指导,坚持以生为本的资助立场,提高精准资助工作在实践领域的执行效力,形成经济帮扶、道德浸润、素质提升、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多维工作模式。比如,在励志奖学金评选发放环节,不仅要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考察学生在社会实践、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让学生的学习素养和道德素养实现同步提升;在国家助学金申请发放环节,可深入开展感恩教育和励志教育,培养学生拥有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怀;在国家助学贷款办理过程中,可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和金融常识教育,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在勤工助学活动开展环节,着力培养学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创新创业的进取精神。资助结束后,要及时宣传受助典型的先进事迹,讲好励志故事,传播正能量,引导受助学生常怀感恩之心,以实际行动回报国家和社会。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0.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9.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6.

[8] 张永.脱贫攻坚中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育人体系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7(11):107-110.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9.

[10] 常修泽.理论价值时代价值人类文明价值“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J].人民论坛,2017(2):68-69.

[11] 吕玉.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8(2):60-63.

(责任编辑:钟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