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色彩》课程教学方案创新研究

2019-09-10李捷

教育文化论坛 2019年2期
关键词:色彩

李捷

摘 要:按照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学安排,绘画类专业的学生入校的第一个阶段,将进行一个系统的基础科目训练,为将来的艺术创作做好准备。对于油画创作来说,色彩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应用,相对于造型而言,色彩是建构与人们情感对话更加直接的通道。在一幅油画作品面前,观众在第一时间感受到的是整个色彩系统和色彩关系所传递出的心理感知,这个感知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对该件作品欣赏的心理前提和情感基础。而在变化丰富的色彩应用方案实施之前,让学生扎实地掌握色彩的各项性能与使用原理尤为重要,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在驾驭色彩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盲区时,避重就轻地陷入到某些“擅长”的技术习惯中,从而失去对其他色彩应用技术的探索,局限专业成长的道路。为此,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研究了一套适应于当下色彩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调和色准;滤镜式变调;补色运用;分色训练;肌理表现;主观情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9)02-0085-05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9.02.016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学大纲的要求,绘画类专业的学生入校的第一个阶段,将进行一个系统的基础科目训练,为将来的艺术创作做好准备。然而,就目前学生的培养情况,很多学生明显表现出专业基础不扎实,绘画功底较弱。究其原因,有许多学生是在临近高二甚至高三时期才开始着手画画,迫于考学的压力,从培训机构的教学到家长学生的状态,则更多倾向于试卷成果化的教学工作模式,没有充足的时间用来研习造型与色彩的相关原理,难免会以成品化的套路思维进行灌输和训练,使得知识不够系统,认知有失全面。因此,在大学期间第一阶段的基础训练,对于搭建学生未来完整的艺术创作之路是非常关键的。从油画专业的角度上看,由于其材料与工艺的特殊性,19世纪之前廣泛的服务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再现与还原的需求,而随着照相术的发明,油画专业的价值则逐步从这项功能中释放出来,朝着更加深层次的文化诉求中演变。因而,有两个方面的现实意义在目前的油画本科教学中愈发突出:第一是培养学生创造出更具独立审美趣味的艺术作品,并梳理丰富而逻辑严密的文化内涵;第二是凸显绘画作为视觉应用类专业,如:平面设计、环艺设计、摄影等艺术门类的原生学科价值。在视觉原理的层面加大研究深度,用以支撑视觉应用方面的需求,类同于文学对新闻学和新闻实践工作的支撑。

对于油画创作来说,色彩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应用,相对于造型而言,色彩是建构与人们情感对话更加直接的通道,类似于歌曲中的旋律。因此,色彩这一基础课程在绘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变化丰富的色彩应用方案实施之前,让学生扎实的掌握色彩的各项性能与使用原理尤为重要,能够有效的避免学生在驾驭色彩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盲区时,避重就轻的陷入到某些“擅长”的技术习惯中,从而失去了对其他色彩应用技术的探索,局限了专业成长的道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研究了一套以调和色准、色调变调、补色应用、分色训练、肌理表现、主观情感表现六项内容组成的训练,适应于当下色彩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施方案。

色彩课程是设置在大学本科一年级,这是衔接考前训练与本科教学的重要阶段,学生遇到的问题通常是色彩运用的概念化和模式化,这是源于考前对专业进行打包式的理解。许多有关色彩的细分知识,没有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因此容易形成对知识理解的片面性。同时,为了保全画面效果的完整性,必然会陷于某种技法套路,从而使自己禁锢在一个知识的洼地中难以突破。因此,在这一套色彩基础教学的实施方案中,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对色彩知识进行分解训练,解除学生为了完善一张画面,需要照顾到整个色彩系统

的包袱,回到对色彩各项原理和规律的把握中来。这套方案总计48个学时,分配到这六个专项训练环节中,按照专业的逻辑依次进行,由于第二、三、四、五环节需要整张画面和并置画面的内容,因此时间安排为每环节10课时,第一、六环节为实验性局部内容,时间安排为每环节4课时,其中每环节讲授与示范的时间约占1/3,实操的时间约占2/3。

1.调和色准训练

调和色准训练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观察能力与还原能力,尤其是更准确掌握好从原色到间色,从间色到复色的色种选择与调和比例的技巧。每一位美术专业学生在初识色彩时,都经历过一个概念式色彩的认知阶段,例如天空是蓝色的、树叶是绿色的、香蕉是黄色的、草莓是红色的……随着对色彩的深入学习,进而了解到仅仅一个“蓝色”是不足以准确的描述天空的颜色,甚至是天蓝、粉蓝、灰粉蓝这样的细分词也并不能准确的定位一个色彩。因此除了词汇的运用,必须要通过更加专业的方式来界定色彩,它们是色彩的明度、色相、饱和度三项指标,这三项指标在美术专业学生的考前培训中都有过或深或浅的学习,但笔者通过教学发现,学生们在运用三项指标进行调和色准时通常只是达到色彩需求的80%便加以运用,长此以往会形成某种技术性妥协的惯性,成为未来专业实践中的一项短板。

调和色准训练是指导学生进行针对实物的色片对照,抛开造型的约束,抛开光源色、环境色的影响,运用充分的时间调色,仅在画纸上画一个平方厘米的色块,目的是精准的还原对象的固有色,之后将自己的色片剪切下来直接粘贴到对象实物上面进行比对,直至在正常视距看上去,让色片高度接近实物的颜色,甚至感受到色片的消失。这项训练之初,学生们80%的色准短板会非常明显的暴露出来,并惊讶的发现自己原以为对色彩的控制能力尚有很大的误差,笔者在绘画系2015—2018级学生中进行了训练,将贴在实物上的色片按照色彩接近的程度依次进行打分,色彩接近程度越高分数越高,学生的分数将会由5~6轮色片粘贴对照的分数来相加,这一教学实践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学生动力,色片是一轮比一轮更加准确。通过班级内部的比赛和教师的介入帮助,最终都能够慢慢的训练出学生调和色准的眼力和手头控制能力,更加精准的把握明度、色相、饱和度三项指标。通过这项训练,学生在调和色准上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对色彩的观察与还原能力不再只停留于80%的程度,几乎可以达到95%左右,部分学生甚至可以做到色片在实物上消失的效果,接近100%色准。这个色准能力是学生运用色彩进行创作的重要技术储备,使色彩调和的准确性成为潜意识的能力,为绘画提供保障。

2.色调运用中的选择性变调与滤镜式变调的恰当运用

学生对色调的运用大多是建立一个画面的色彩倾向,使所有的对象固有色反应出一个统一的色彩向心力,但在色调建立的过程中缺乏对各区域色块的变色度研究,不同的基础色与色调主导色的调和,彼此的染色力不同,从而导致调和比例不同。不同的区域变色度也会使得色调形成的方式不同,这些原理是需要通过课堂教学训练让学生习得的。

色调运用的理念在绘画实践中十分广泛,它通过绘画者主观的设定某种颜色的画面倾向,使画面整体呈现出某种色彩氛围,色调建构的基础是色彩的公约色[1]。橙色调的公约色即为橙色,蓝色调的公约色即为蓝色,将符合主色调的公约色施加到各个不同的色区中,以拉动所有的色彩朝着一个色相进行集中,但同样的公约色调和至不同的色彩中所起到的变色程度是不同的,这要看所碰撞的两个色彩,哪一方的染色力更大。在这个实操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先回避造型,在空白纸张上进行单纯的色彩调和实验,将上述具有不同染色力的颜色相互调和,获得大致的比例经验,画面中同时留下过程色和结论色,并在色块旁以百分比的方式留下记录,作为个人的参考资料。其次再加入造型,进行完整画面的实践。

在色调的应用中,还可细分为选择性变调与滤镜式变调两种方式,选择性变调是将对象中不符合色调需求的物件进行变调,而对顺应色调需求的物件保持原色。学生们在高考前的培训中通常学习的是此类选择性变调。滤镜式变调则是对一个色彩群落进行整体的控制,滤镜式变调既是对调和色准的深化训练。同时也是对色调运用的扩展,通过此项训练来掌握更加灵活的色调运用方式,为创作做好更加全面的技术储备。

滤镜式变调是将画面中所有大大小小的色区统筹起来,朝着色调设立的方向进行统一的色相平移和变调,如果每一个色区变调的步幅基本一致,那么整张画面看起來似乎像笼罩了一层有色的玻璃滤镜,故此称为滤镜式变调。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颜色有可能会产生颠覆性改变,如在蓝色滤镜式变调的画面中,一个依然呈现为黄色的香蕉,将其进行切片时,切割下来的色片贴在白墙上进行比对观察,已经成为了米灰色,一个画面中依然呈现为红色的衬布,切片效果已成为紫罗兰甚至是青莲。

3.三种补色运用模式

学生在这一门课前对补色的理解比较模糊,通常是从色彩是不是丰富的角度来认识补色行为,为了避免施色过于单一,常选用色相不同的颜色进行交叉和叠压,从而达到丰富的效果。但补色并非仅针对颜色的丰富性,更重要的是产生因明度、色相、饱和度的碰撞而形成的色区之间和色区内部的调节,通过这个环节的训练,要为学生解析补色使用中的原理。

补色的运用是色彩系统中十分显著的特征,过去人们常说没有补色思维的绘画实为彩色素描,而非色彩,补色的运用为色彩营造了更加丰富的表现力。学生对补色的了解并不充分,但他们却不经意的养成了许多补色运用的习惯。例如将棕色陶罐实物本身呈现出的略微灰白的光源色,加工表现为了粉灰蓝或粉灰紫,一方面是试图表达对象被置于冷光源环境下的色彩逻辑,另一方面也传达了在棕色系中穿插蓝紫色系所具有的色变美。再例如将实为只有黄色的梨子,解构了局部的橙黄和绿黄的色相漂移,与本身的黄色系进行穿插搭配,使这只梨子看起来充满色彩关系。

从美术史的角度来看,根据不同的创作需要和文化诉求,人们运用补色的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类:和谐统一、对立统一、对立不统一[2]。而学生在考前的训练则更多的实践其中的对立统一方案。第一类和谐统一是引导学生采用在色环中角度邻近的同类色来进行补色。第二类对立统一是引导学生采用色环中角度差异较大的冷暖色系进行补色。第三类对立不统一是引导学生仍然采用色环中角度差异较大的冷暖色系进行补色,不同于第二类的是,补色的运用面积和饱和度无需刻意控制,与主色比较势均力敌,主色与补色之间的对比和冲突较大,这种补色的关系是对立的,达到的效果是不统一的,适合应用到某种需要突出强烈情绪的创作中。三类补色运用方式都需要让学生进行了解和尝试,扩宽他们对补色的认识,帮助他们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中,能够更好的选择符合自身需求和艺术追求的技术方案。

4.分色训练

笔者发现接受过考前培训的学生们常常有一个习惯,擅长在调色时不完全将色彩调匀,而是在笔触中留有一些未被混合的过程色,以此来表现色彩的生动性。分色的技术特点在美术史中由来已久,尤其是在19世纪印象派绘画和新印象主义时期被推向高潮[3]。针对分色这个问题,很有必要将学生脑海中那种似是而非的审美感受和模棱两可的实践经验单独提出来讲解,单独展开训练。

分色训练的核心是厘清过程色与结论色的关系,调控不同过程色之间的权重比例以达到不同的结论色效果。例如电视机屏显在没有信号的雪花状态时,如果用一笔颜色归纳描绘这部电视机的屏幕,应为灰色,这就是结论色,但细细观察,这个灰色的结论色是由若干黑、深灰、中灰、浅灰、白色所混合而成的,这就是过程色。重要的是它们的混合是有机的混合,是人们通过视觉补偿达到的混合,而非直接意义上的混合,由此可推出,橙色可以分解为红色与黄色的颗粒并置,绿色可分解为蓝色与黄色的颗粒并置,甚至于在复色的层面,生褐可分解为红、黄、绿、黑、灰的并置,而熟褐则可在生褐的基础上加大红与黄的权重比例。在色彩运用体系中,分色能够很大程度的提升色彩层次,增加色彩的可读性,从而将技术表现更好的服务于创作中的某些文化内涵的需要,如创作中某些具有沉淀感的事物如果一遍成色会略显单薄,略显直接,若采用分色的方式来构建色彩,会显得更加厚重和深邃。

在这个训练中可以将应用技巧分解成两步进行,第一步是摆脱一笔调和成色的压力,索性让学生用点彩画法来组织分色效果,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将全部精力集中在过程色的搭配问题上,形成自己的经验,第二步是训练一笔调和色中产生分色的效果,可以更好的支撑直接画法中的笔色应用。学生掌握了分色技巧后,能够更好的建立画面的丰富程度,这是不同于素描范畴的丰富技法,素描范畴侧重于画面信息量的增加,类似于分辨率和像素的提升,而在色彩层面,是为色彩的传输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这项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探索多样的创作方向,营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

5.正向肌理表现与反向肌理表现

这项训练可与学生对美术史的学习结合起来,在历代经典的美术作品中,肌理语言都是承载艺术家思想的重要元素之一。画面因肌理的改变形成截然不同的视觉语境,表达不同的情感内涵,学生在考前训练阶段对肌理几乎不做研究,但画面中的各式各样的肌理效果会无意间呈现。我们在色彩基础课程教学中设置这个环节,就是帮助学生把模棱两可的肌理感受提取出来进行专项学习,对肌理的应用和价值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肌理是绘画的重要视觉语言,不同的画种传递出不同的语言。水彩具有水渍的肌理,运用水渍晕染和流淌的痕迹来表达画面所需要的形与色,油画具有油膏的肌理,让人们在油膏交融与堆砌的美感中,阅读到画面中的内容,而在油画色彩训练的基础阶段,肌理运用可分为正向肌理与反向肌理。

正向肌理表現是指在笔触的引导下,肌理的形成与表现对象的体积走向是一致的。反向肌理表现则是主观的建构一个肌理形式,这个形式是完全与绘画对象的体积走向无关的,但肌理中仍然会按照表现对象所需要的色彩明暗和冷暖进行既定肌理走向下的转换。例如人们熟悉的十字绣中,所有线条肌理的走向都是纵横交织,但在纵横交织中,呈现出了花瓶和水果,甚至呈现出了花瓶的亮部、灰部、暗部,但线条的肌理绝没有跟随着花瓶体积的弯曲而弯曲,它仍然是水平与垂直的纵横交织,这就等同于反向肌理中的笔触,具有一个明确而独立的运行轨迹,但并不影响从中呈现出绘画表现的对象。

正向肌理表现具有更为直接的表现力,而反向肌理表现则具有间接叙事的表现特点。它们适用于不同的艺术创作,作为色彩的基础训练,用笔与色彩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而用笔的方式直接体现在肌理的表现形态中。因此引导学生深入的剖析肌理特征,并展开训练,有助于帮助学生全面的反思用笔技巧与色彩表现之间的关系。

该环节结束时,将所有学生作品排列展示,不同的肌理语言立刻形成鲜明的对比,点状肌理显得细腻而朦胧;条状肌理呈现出明确的方向感;块状肌理使得画面对象的表现被隐含到明确的肌理之下。学生可以通过这种展示对比,体会到自己所采用的肌理形式在所有类型中的优势和不足,也对其他形式拥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帮助自己在今后的创作中,选择好更加适合题材表现的形式。

6.色彩主观情感挖掘与表现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侧重给学生传授再现对象的色彩原理和应用方法,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处在年少的阶段,思维观念并不固化,吸收能力和想象力十分活跃。因此,在教学中有必要将色彩从服务造型的功能中抽离出来,展开单独的思考,避免完全的客观性色彩教学对学生创造力的束缚,开发学生在色彩运用上的创新思维。

从对象表现的创作形式中抽离出来,对色彩进行独立的研究,是探索色彩与人们主观情感关联的重要训练方式,什么样的色彩链接了什么样的情感,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许多潜移默化的心理交集。例如,红色让人联想到火焰,从而链接到激情、奔放、热烈等心理;绿色让人联想到植物,链接了健康、生命、生生不息等心理……但这些仍然是概念式的颜色认知,从美术专业的角度,应该更加深入的体察细分颜色中所折射的不同心理感受。例如,粉绿传达的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如果用拟人的方式将其形象化,他可能是一个青年男性,一个未曾遭遇人生坎坷的青年男性,一个富有单纯理想和阳光心态的青年男性;而灰橄榄绿可能也是一个青年男性,但他或许经历了一些人生的逆境,内心相对封闭,在社交场合中并不愿夸夸其谈,更愿意让自己成为一个社交场合的观察者和倾听者……用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一起来解读各种颜色之间的微妙关系:酒红色和玫红色,中灰色和深灰色,深棕色与黑色……等等。这些颜色里折射出心理感知并没有标准答案,它与每一个人不同的生活经历与心理历程相关,更是从色彩技术应用的层面揭开了每一位绘画者对自身创作的内观与思考。

在这个训练中,通过组织学生用单纯的色块或色线,围绕所给出的命题进行创作,这些命题可以是一段诗歌,也可以是一段音乐,可以是自己的一段经历,也可以是自己生活中的一位重要人物。这项训练是引导学生构建色彩与情感直接的桥梁,启发学生运用视觉思维与生活体验的联动。课程采取实操与演讲相结合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对自己的图示进行5分钟的课堂演讲,陈述自己的色彩理解、用色意图、表达角度等,在同一命题下,使同学之间产生横向的思维碰撞,达到相互启发和补充的效果。

笔者在色彩课程的教学实践运用中发现,绘画系2015—2018级的学生经过这个阶段的学习,对色彩综合知识进行了分解训练,更加系统的将色彩基础中的知识重新梳理,扫除了认识盲区,同时建立了更加明确的思维导向。在学生今后的色彩应用中,究竟是哪一方面出现问题,哪一项因素需要调整,教学的沟通则更为具体,富有可操作性。上述的六项训练主要是围绕色彩的客观规律以及运用原理展开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色彩有一个全面和系统的学习实践,艺术创作是为了更多的承载和表达人们的情感,寻求更多的表现维度,从而挖掘出不同的心理体验和文化共鸣,因此艺术表现的手法应该是多样的,在这个过程中,情绪的发生或者情感的体验有可能是偶然的,感性因素的迸发转瞬即逝,可能更应该注重珍惜把握,进而表现与加工,但若回到基础教学的范畴中,或许应更多的架构理性思维,确保学生在基础阶段获得一个系统周全和逻辑严密的认知,这就相当于建筑的形态是充满灵性和富有情感的,但混凝土砂浆的配比应该是理性和科学的。美术作为一个学科,色彩作为美术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应用,我们力图通过不断的研究,使其能够更好的支撑美术创作,完善专业教学。

[1] 克莱尔·沃森·加西亚.西方经典美术技法译丛——色彩入门[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1.

[2] 丁宁.西方美术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

[3] 詹姆斯·格尔尼.色彩与光线[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1.

(责任编辑:赵广示)

猜你喜欢

色彩
自然的色彩——黄(下)
自然的色彩
春天的色彩
秋天的色彩
缤纷夏日
神奇的色彩(下)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