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新生成长生态系统的内涵、价值及治理

2019-09-10刘云博白华

教育文化论坛 2019年2期
关键词:大学新生生态系统成长

刘云博 白华

摘 要:从生态理念维度审视大学新生成长发展教育,为探索和实践新时代新生教育工程提供了最新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是系统性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有益探索。本文在阐释大学新生成长生态系统丰富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内在具体结构,探讨大学新生成长生态系统的政治、教育、生态等多元价值,提出新发展理念引领、激发多个主体职能、建立多元主体开放联动治理体系的治理路径,对优化大学新生成长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保障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新生;成长;生态系统;治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9)02-0034-05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9.02.007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提高教育质量”,党的十九大报告勾勒出了教育“有质量”的发展蓝图。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质量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在学习内容、培养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导致处于转变时期的大学新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适应困难现象,影响到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甚至酿成了一些令人痛心的悲剧。这就反映出教育供求之间的不平衡,也就是学校提供的教育生态系统尚不能完全满足大学新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需求。自学校产生特别是现代学校系统建立以来,人类的制度化教育活动都在学校这一具体的生态环境中进行[1]1。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2]学校系统的生态环境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与成长发展更是影响深刻。借助生态学和管理学的原理与方法,从整体、全局的高度把握与大学新生成长发展密切相关的学校环境因素,实现良好的大学新生成长生态系统治理,能够有效解决大学新生成长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适应问题,培养其成长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从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综合学界对生态系统概念的各种界定,普遍认为生态系统是指在相对确定的空间环境中,生物同环境二者组成的相互影响制约的统一整体,这个整体动态地呈现出协调与矛盾、平衡与失衡的状态。在生态系统理论所具有的联系、共生原理指引下,教育生态系统理论应运而生。它将教育及影响教育的环境看作一个生态系统,进而研究各个影响教育的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机制。培育人才是教育的最本质目标取向,因而,人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处于核心主体地位,人的发展即有机体在持续生长过程中与之所处的多变环境渐渐适应的过程。大学新生成长生态系统是研究大学新生这个教育生态主体在其成长发展的特殊阶段,与同其密切相关的教育生态环境中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共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生态机制。

1.大学新生成长生态系统的基本内涵阐释

深刻理解大学新生成长生态系统的理论内涵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大学新生成长生态系统的关键立足点是摸准新时代大学新生成长发展特点及多样化需求。新时代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取得阶段性成果、国家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其个性特征鲜明、成长发展需求多样化。初入大学学习的新生阶段是他们成长发展的关键时空维度,大学新生客观上处于由基础教育阶段学习转入高等教育阶段学习的“转型期”,而多年来教育的发展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导致这两个教育阶段在实际培养目标、模式、价值导向等方面客观存在不小差异,因而,新生阶段容易出现学业、生活和心理等多方面“适应难”“转变难”情况。大学新生成长发展生态系统便是满足学生个性多样化发展需求、缓解消除适应困难症的“良药妙方”。良好运行的大学新生成长发展生态系统能够为处于“敏感期”的学生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优质生态环境要素。反之,任何一方面要素产生的负面作用都将是长期的,可以影响整个大学阶段甚至今后的成长发展。因此,理解大学新生成長生态系统理论内涵必须把握新时代学生成长发展特点及多样化需求。二是大学新生成长生态系统的重点内容是掌握影响新生成长发展的学校生态环境因子。影响大学新生成长的生态环境因子可分为校内和校外环境两个部分:校外环境较为宏观,可控性弱;校园环境较为微观具体,优化空间大,其主要环境因子大致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师资、制度管理、朋辈教育、校园网络、公寓社区等。因此,把握大学新生成长生态系统内涵,需要厘清校园教育生态环境中的影响要素即环境因子,并且厘清各个因子对新生成长发展产生何种影响及其影响程度等。三是大学新生成长生态系统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发展。培养人才是教育本质性目标和任务,要始终认识到学生在这一生态系统中的核心、主体地位,生态系统的变化发展始终是以新生主体的变化发展为主线。厘清并优化各个环境因子与新生成长发展的关系,根本目标是通过各环境因子发挥的良好教育效应,最终应对新生阶段各种“适应困难症”,帮助新生全面健康成长发展。

概言之,大学新生成长生态系统是着眼于大学新生入学的关键教育阶段,在把握学校系统中与其成长发展关系密切的多重环境因子的基础上,改进和优化各环境因子功能及其协同方式,为大学新生成长发展营造优质学校生态环境,促进大学新生全面健康成长发展。

2.大学新生成长生态系统的具体结构

系统的概念内在地包含了要素、功能、结构三个方面,“掌握了结构,人们就感到已经掌握了这个体系的内在发动机了”[3]。大学新生成长生态系统的核心是新生成长,同时涉及多样的影响因素,且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清楚认知该系统结构有助于深化对大学生成长发展的理性掌握,从而有针对性地优化学校生态环境。

大学新生成长生态系统的有机主体和核心是大学新生,其生态环境因子便是所有对大学新生成长发展产生多样影响的内外部因素间关系及结构的总和。大学新生成长生态系统隶属于教育生态系统中的高等教育子系统,它是一个微系统,其系统包含关系如图1。从宏观维度看,大学新生成长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类符合性强、可控性弱的生态环境因子;从微观维度分析,大学新生成长与校园环境因子关系最密切、影响最直接,且具有可控性强、优化空间大的特点。本文主要从微观维度进行分析。

深入分析大學新生成长生态系统的基本内涵,把握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充分理解各要素间的关系及作用机理,可以建立如图2所示的大学新生成长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该系统围绕大学新生有机体这一中心,从微观维度梳理出与其关系最密切的八个方面有机体周围生态环境因子,这些因子共同作用于新生成长发展,且各因子间无明确界限、交互影响。良性运行的情况下,该系统能够实现新生成长需求与学校环境供给间的动态平衡,各环境因子发挥积极作用,为新生成长输送“正能量”。系统输入端为刚进入大学存在各种各样适应困难问题的新生,经过良性生态系统各环境因子发挥正面教育引导作用;系统输出端则是全面健康成长发展的大学生。

1.政治价值: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新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特别是离开家庭进入大学生活之后,与社会接触机会逐渐增多,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需要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念教育引导。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客观环境和作为学生特点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说教”方式对新生进行价值观念引导效果日益削弱,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探索恰当方式做好新生价值观念引导教育工作。大学新生成长生态系统围绕学生这一有机体,运用系统化思维分析学校中与学生成长发展息息相关的各类生态环境因子,在此基础上优化学生成长发展生态环境,发挥环境育人功效,无形中从点点滴滴引导教育其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促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是价值观教育主要目标,大学新生成长生态系统有利于凝聚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力量,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氛围,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

2.教育价值: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大学新生成长生态系统是围绕人这个有机体构建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均衡发展。杜威认为:“学校环境的职责,在于尽力排除现存环境中的丑陋现象,以免影响学生心理习惯。学校要建立一个净化的活动环境。选择的目的不仅是简化环境,而且要清除不良的东西。”[4]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新生进入大学校园后,校园文化、师资队伍、制度管理、朋辈教育、校园网络、公寓社区等多重环境因素共同构成了高校内部的成长教育环境系统,从各个方面会对学生思想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又是教育环境的一部分,也影响着教育环境系统。大学新生教育生态系统实现了学生成长发展环境的生态化,为科学设计和开展大学新生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从而实现了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与学校生态环境供给之间的生态平衡,最大程度地发挥了环境的教育价值。教育并非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也并非全部是空泛的说教,生活是教育的根源,大学新生成长生态系统之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受校园、感受他人、感受世界的过程中接受成长发展教育,在生态化的成长发展环境中更好地激发其自我教育、自我认知、自我成长的意识和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生态价值: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是有边界、有范围、有层次的系统,任何一个被研究的系统都可以和周围环境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成为较高一级系统的组成部分[1]21。大学新生成长生态系统是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子系统,高等教育系统是整个教育系统的子系统,教育系统与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系统共同构成了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一个联系共生的整体,就大学新生成长生态系统而言,新生这一有机体不仅与该系统中的环境因素共生影响,而且同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等其他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持续地进行着能量、物质、信息的交换影响。因此,大学新生成长生态系统间诸要素和谐、有序、协调发展所保持的生态系统平衡,能够逐级辐射影响到社会生态系统,从而营造优质的社会生态环境,推动社会生态系统平衡发展,实现其生态价值。

1.坚持新发展理念的正确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大学新生成长生态系统治理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以科学理念作为行动的思想先导:一是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方向。大学新生成长生态系统治理必须坚持运用生态意识、生态思维、生态路径,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和可持续发展价值导向;二是用协调发展理念汇集能量。协调发展要求整合资源,实现发展的整体效能,避免发展中的“木桶”效应[5],实现“1+1>2”的效果。在大学新生成长生态系统治理中,协调发展理念有利于更大程度调动各要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精准发力,提高效率,提升系统间及各要素的向心力;三是用创新发展理念永葆生命力。大学新生成长生态系统治理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方向,在吸收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宝贵经验基础上,结合新时代面临的新挑战,不断突破瓶颈,实现创新发展,为创新性人才培养保驾护航;四是用开放发展理念拓展新视野。大学新生成长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系统,在其治理过程中应当具有世界眼光拓宽视野、汲取“养分”,运用多学科交叉提升治理理论和实践科学化水平,借助多元力量主体共同促进新生全面健康成长;五是用共享发展理念回应新期待。良好的治理需要共享共建同步推进,大学新生成长生态系统治理需要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共建,共享经验、资源、优势,同时,其治理成果为培育更多高素质人才、多个主体共享这一成果。

2.著力激发各个主体有效职能

大学新生成长生态系统治理必须充分激发与其密切相关的各主体内生动力,发挥各主体有效职能,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一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思政队伍是治理中的核心主体,一定程度上发挥着桥梁枢纽作用、示范带动效应,因此,要从加强学习培训交流,执行高标准严要求选人用人制度,培育“互联网+”思维模式,提升意识形态宣传引领能力等维度,加强这支队伍的建设;二是要全面提升教书育人质量。专业教师队伍是治理的重要依靠力量,当前需要从正视学生个体差异,普遍要求与分类指导结合,加深教育主客体间的双向交流,形成师生联络沟通常态化机制,增进理解和情感,善于引导学生自我管理、服务、教育,采取理论与实践教育结合方式巧妙引导学生思想等维度出发,着力构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和谐共生”的生态关系;三是要深挖管理和服务育人功能。要将育人作为学校管理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严格选用、强化管理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做到业务能力与思想政治修养双达标、双提升,树立全员育人意识,搭建多种多样的管理服务育人平台,如“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大厅、“社区+”学习生活共同体等;四是要支持引导学生朋辈教育。加强顶层设计,出台相关支持文件具体指导朋辈教育开展,组建培育一批新生“入门朋辈导师团”,建设“学生班主任”工作队伍,组建党建、心理、创新创业、专业学习、生涯指导等各类专项学生朋辈服务团队,更好地服务于新生成长发展;五是营造良好家庭和社会教育生态,为大学新生成长发展提供优质稳定的大环境。

3.建立多元主体开放联动治理组织体系

一是设计合理治理组织策略。大学新生成长生态系统治理需要形成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模式,优化科学的治理结构是凝聚治理合力的重中之重。可以借鉴美国新生教育委员会模式及部分高校探索设立的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模式,在高校设立大学新生成长生态系统治理委员会这一统筹协调机构,根据需要设立若干隶属委员会,统筹谋划大学新生成长发展教育,具体如图3所示。大学新生成长生态系统治理委员会人员组成如图4所示。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专题讨论新生成长发展教育管理服务方面的问题,提出科学可行的治理策略,协调、监督各主体落实,科学、精准护航新生成长成才。

二是精准定位多元主体职能。根据共同治理大学新生成长生态系统的实际需求,构建“一体两翼三维支撑”治理格局,可最大程度保障各主体功能定位科学合理,维护生态系统稳健发展。具体而言,思政队伍是核心主体,其作用发挥应当做到通过多种形式教育,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构建网络新生教育阵地,把握网络舆论话语权主导权,加强自身理论实践修养。专任教师队伍和管理服务队伍是关键两翼,教师应当“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6],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通过担任“班主任”“班导师”等形式走进学生心灵;管理服务人员应明确“全员育人”要求,在细微处展现育人风采。家庭、学生朋辈和社会是三维支撑,是生态系统稳健运行的重要保障。

三是构筑治理协调整合机制。从生态化思维着眼,整合机制是治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首先应当建立互补互惠的新生成长信息交流共享机制,为分析治理有关数据作为决策参考提供支持;其次应当健全简洁高效的协调整合渠道,开辟新生成长之声,确保信息反馈准确及时;再次应当完善高校内部各部门及高校与地方教育文化资源整合共享机制,服务新生健康成长;最后就是要确保整合协同效能实现,最终落实在为大学新生成长发展服务这一最终目标上。

[1] 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3] 皮亚杰.结构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

[4]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2.

[5] 陈步云, 房正. 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J].中国高等教育, 2017 (2):47-50.

[6]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 (2016-12-08)[2018-12-17].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责任编辑:杨 波)

猜你喜欢

大学新生生态系统成长
大学新生实验室安全教育探究
一例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的案例报告
大学新生英语语音问题及对策
大学新生英语语音问题及对策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医院志愿者角色和功能的研究
生态系统视角下:农村留守幼儿情绪问题的形成
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信息服务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