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孔子》中的文化现象研究

2019-09-10黄鹏

海外文摘·学术 2019年21期
关键词:孔子精神文化

黄鹏

摘要:电影孔子向我们揭示春秋战国的社会习俗和风俗文化,我们从电影中的情节来一探究竟。

关键词:孔子;文化;精神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21-0005-02

1电影《孔子》中出现的器物

1.1食器

(1)鼎相当于如今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2)鬲(li,音历) 煮饭用:一般为侈口、三空足。(3)簋(guǐ)铜器铭文作“毁”,相当于如今的大碗,盛饭用。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簠(fu,音甫) 古书里写作“胡”或“瑚”。盛食物用。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4)竹箸:筷子。

1.2酒器

(1)爵:饮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鋬(把手),口有两柱,下有三个尖高足。(2)角:饮酒器。形似爵,前后都有尾,无两柱。有的有盖。(3)觚(gū):饮酒器。长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状。觚的形制为一具圈足的喇叭形。(4)尊盛酒器:形似觚中部较粗,口径较小,也有方形的。

1.3兵器

(1)钺:本是王者贵族用于劈砍的兵器,也是象征权力的刑器和礼器。形状像板斧、斧头而较大。作为一种兵器,由青铜铍头、长柄构成,铍头尖锋直刃、扁茎,穿透力很强,很可能是由扁茎短剑发展而来。它出现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大量使用。(2)号角:古代军旅中使用的号角是用兽角做成的,故称角,由于号角发声高亢凌厉,在战场上用于發号施令或振气壮威,如“鸣角收兵”,后来角也用于帝王出行时的仪仗。(3)盾牌:是古代作战时一种手持格挡,用以掩蔽身体,抵御敌方兵刃、矢石等兵器进攻的防御性兵械,呈长方形或圆形,其尺寸不等。盾的中央向外凸出,形似龟背,内面有数根系带,称为“挽手”,以便使用时抓握。(4)弓箭:古代以弓发射的具有锋刃的一种远射兵器。弓由弹性的弓臂和有韧性的弓弦构成;箭包括箭头、箭杆和箭羽。箭头为铜或铁制,杆为竹或木质,羽为雕或鹰的羽毛。

1.4玉器

(1)玉玦:古玉器名。玉饰的一种。玦通决。形如环而有缺口。新石器时代、西周晚期和春秋战国墓葬中,常有发现,多放置于死者的耳旁。作耳饰玉器。到汉代,主要作佩玉用。玉玦用途,古今说法甚多,概括起来有五种:一作佩饰;二作信器,见玦时表示有关者与之断绝关系;三寓意佩戴者凡事决断,有君子或大丈夫气质;四刑罚的标志;五用于射箭,使用时将玦套戴在右拇指上,以作钩弦。在电影《孔子》中,为第二种用法,是季氏委婉地驱逐孔子的方式。(2)玉环:古代玉器的一种,有“还”、“圆满”的寓意。在电影《孔子》中出现,就是表达了季氏最后想让孔子回到鲁国的意思。

1.5其他

(1)熏香炉:为熏香而设计的。熏香并不完全是古代文人生活中的点缀,它还有熏香衣物、消除疲劳以及驱散蚊虫等作用。(2)发簪:古代汉族用来固定和装饰头发的一种首饰。古代发笄形式繁多,仅以质料上看,就有骨、石、陶、蚌、 荆、竹、木、玉、铜、金、象牙、牛角及玳瑁等多种。(3)竹简: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也指写了字的竹片。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称木简),牍比简宽厚,竹制称竹牍,木制称木牍。均用毛笔墨书。(4)食案:这一时期还没有发明桌椅,人们进食时仍然席地而坐,要将盛有食物的餐具放在食者面前的案上。食案的形状一般都是长方形,下面有四个短脚,案面上四旁有一道突起的周边,以防止食器滑出。(5)灯台:是古时室内照明用具之一,用来放置诸如“蜡烛”之类的照明工具的物品,有石制、金属制、木制等等,种类繁多,造型多样。(6)马车:是马拉的车子,或载人,或运货。

2电影《孔子》中的礼仪、制度

2.1祭祀之礼

春秋战国的祭奠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先祖、先贤的祭奠,一种是对鬼神的祭祀。而这两种,又可归结为对鬼神的祭祀,以祈求福禄。只是前一种还带有一种对先人的怀念、纪念。

电影中关于祭祀之礼有两处,第一处是季孙后人对于季孙斯大人的祭祀,第二处是冬季大典,需要祭奠活禽,第三处是岁终大祭,需要给贵族分发祭肉。

2.2政治之礼

政治之礼主要指君臣之间的礼节,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举止性礼节,主要是站立礼与跪拜礼;二是称谓之礼。君臣之间的举止性礼节,不仅仅是臣下向君主施行,而且君主也有向臣下施用仪制。

2.2.1站立礼

君主向臣下所施行的主要是“揖礼”,即后世所说的“作揖”。

孔子每次觐见君上,君上都要行揖礼,施以“推手小下之”也即合手前推再稍往下动的“土揖”礼。

2.2.2跪拜礼

先秦时的人席地而坐,正规的坐姿,是双膝跪席,臀部压在脚后跟,对同坐的对方表示敬意,则臀部抬起离开双脚,上身挺直。

进朝开会的时候,大夫、三桓等都以跪拜礼听候君上的指令;孔子每次拜见君上,也行跪拜礼。

2.2.3称谓之礼

“君前臣名”是君臣称谓之礼的重要原则,它是说:一、臣下在皇帝面前自称必须用其名;二、在皇帝面前提到其他大臣,也须称其名。

2.2.4拱手礼

拱手礼又叫作揖、抱拳礼,是中国人传统的见面礼,其历史非常悠久。《论语·微子》曾载:“子路拱而立。”这里子路对孔子所行的就是拱手礼,拱手礼的正式称呼应该叫揖礼。

孔子每次觐见君上,在宫外便开始行礼,作揖、跪拜,虽是旧礼,但表达了对君王的尊重,见到君王后还再进行作揖。弟子见到孔子,也会行拱手礼。

2.3邦交之礼

邦交礼仪,是指诸侯及卿大夫在邦交活动中所采用的仪式和相应的仪容动作。春秋邦交礼仪,直接源自西周时的邦交礼仪。西周邦交礼仪是周礼的组成部分,它贯穿着“贵贱有等,长幼有差”的等级制原则,包括朝、觐、宗、遇、会、同、聘、问。春秋时期,恪守周礼的传统使诸侯们在邦交活动中仍然遵守着有关的礼仪。

齐国举行齐鲁两国会盟,颜回任司礼,主持所有的仪仗应对,孔子叮嘱其一定要保证两国礼仪上的平等;会盟中,颜回报:“齐主鲁客,鲁君远来,有劳齐侯下台迎迓。”遭到拒绝后,颜回又报:“鲁为公国,齐为伯国,依周礼,恭请齐侯落台迎迓。”以自己的智慧在强大的齐国面前保证了鲁国的地位。

2.4拜师礼

中国人尊师重道,乃久远之传统,故周代已有释奠尊师之礼。然而拜师却一直无专门礼仪。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者,吾未尝无诲焉”,似乎师弟关系之建立较为朴素,心仪成礼,辅以束修而已,乃一种私人关系。先秦诸子,私家讲学,大抵均是如此。

电影中有两处拜师的情节,第一处是漆思弓拜孔子卫士,磕三次头,再饮酒,接受孔子的教诲。第二处是孔子在宋国收徒,也是拜三拜,孔子授课,收为徒弟。

2.5乡射选士之礼

古代射箭饮酒的礼仪。乡射有二:一是州长春秋于州序(州的学校)以礼会民习射,一是乡大夫于三年大比贡士之后,乡大夫、乡老与乡人习射。

孔子在进行齐鲁会盟之前,想要五百乘兵车随行,只得去拜见正在费邑进行乡射选士之礼的季孙斯大人请求出兵。

3孔、老对话所反映的二者的差异

3.1孔子和老子的对话

老子:“孔丘啊,当今之世,王纲失序,天下纷乱,可你还是要一意孤行,推行礼乐仁义吗?”

孔子:“丘惭愧,一无所成。”

老子:“那就索性放弃吧。名爵者,公器也,不可久居。”

孔子:“那弟子何去何从?毕竟不能像葫芦一样挂在门楣上,无用于世。”

老子:“无用,安知不是大用?弱则生,柔则存。天下莫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上善若水啊。”

孔子:“先生微言大义,吾道一以贯之。先生的道是大象无形,超然物外,不限于世间;而我的道,则在人间。”

老子:“那就不要在意天下的误解吧。富者赠人以金,我没有金子,就赠你这几句话吧。”

电影《孔子》 中二人的对话虽然简短,但却体现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差异。

3.2 出世:道法自然——入世:安身立命

在电影《孔子》中,孔子曾对老子说:“先生的道是大象无形,能够超然物外,不限于世间,而我的道,则在人间”,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老子和孔子的哲学观的不同。

老子的“道”是自然之道、出世之道。老子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广泛考察,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阴和阳的统一体,而“道”则是宇宙的本体,是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天地万物也都是由“道”衍生出来的,因此他强调“道法自然”,一切祸福因果都有其自然之道,人不能违道而改之。这是一种超脱世外的出世精神。

相比于老子的“超然物外”,孔子则讲究积极入世,将重心放在人如何安身立命的问题上。孔子认为人活在世上应有所追求,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对道德世界是无比崇尚的,而通往道德世界的唯一途径就是“仁道”,它要求人们要以无畏之大勇担当起道德责任,以“仁义礼智信”作为道德信条来规范自己。孔子毕生将道德人格和救世大任视为人生的价值取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内圣外王”都是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参考文献

[1]溫丽娟,齐勇.道家人生观与儒家人生观思想之比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9(04):43-47.

[2]胡璐.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互补作用[J].文学教育(上),2019(05):140-141.

(编辑:赵露)

猜你喜欢

孔子精神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谁远谁近?
拿出精神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