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停留”有多难

2019-09-09宋金波

支点 2019年9期
关键词:承载量原车栈道

宋金波

8月初,趁着暑假,带11岁的儿子去西藏,拉萨、林芝周边的旅游景区,该去的也都去了。林芝的几个国家森林公园,如色季拉、巴松错,以及南伊沟风景区,景色尤其优美。转完后我忍不住向儿子炫耀:“这些森林公园可都是你老爸我当年在西藏工作期间负责考察设计的……”

不料儿子没好气地回了一句:“景色当然好,但旅游体验不行,原来都怪你!”

这些设计方案完成于近20年前,设计内容也不涉及管理细节,“锅”我当然是不背的,但我觉得也有责任向他解释清楚,为什么明明极品的自然景观,却没能提供最佳的游客体验。

让儿子觉得体验不佳的,主要是一些景区对游客停留时间作出了要求。比如在南伊沟风景区,游客进入景区大门后,通常换乘景區电瓶车,行驶十几公里,到达最里面的核心景点。一路上也有几个景点可以下来拍照,但相对而言,吸引力有限。核心景点是一个贯穿高山草甸、森林的木栈道,全部走完大约20多分钟。电瓶车要求游客要“原车原位”,预留的时间半个小时左右,也就是说,游客走完栈道,至多顺路买点当地特色烧烤食品,就得匆匆回撤了。

明明极品的自然景观,却没能提供最佳的游客体验。

对于“胃口好”的游客来说,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游览,无法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毕竟,这么美好的自然景观,总有人希望能多停留一会儿,随便走走,跟当地群众聊聊天,甚至像我随行的一对朋友夫妇一样,希望能坐在栈道或草地上,看着蓝天白云青山,发一个小时的呆。但在既有的时间安排下,这些想法无疑都显得奢侈了。

另一个景区也类似。对散客,景区大巴也是先拉到深处的一个观景台,限时“原车原位”,拉回到主景区。游客想驻足流连,或者在那里的餐馆吃个午饭,就得冒“掉队”的风险。

南伊沟是2019年新设西藏智慧旅游景区建设试点。为什么不能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在保证不超过景区承载量的前提下,让游客多停留一会儿?

这当然并不是特例。上网一搜就会知道,过去十几年,全国旅游景区最常见的“负面新闻”是,在高峰期游客过多造成滞留——与“停留”很接近却又影响迥异。九寨沟、西岭雪山、华山……都中过招,有些还成为舆论热点,景区管理机构不免焦头烂额。

景区机构通常当然希望游客停留长一点时间,这意味着更多消费的可能性。日本还着力打造“滞留型景区”呢。景区也会考虑自然环境的承载量,倾向于对总人数作出限制。但两者所带来的收益/风险相去甚远。放松游客停留时间限制,人性是人性了,在商业上的好处却很难评估。至于游客的评价,放松或收紧,对应游客的弹或者赞,都是个体、轻微,甚至是无形的。但是,一旦出现游客滞留,其风险和后果,不管来自游客群体、公众舆论还是上级部门,都可能是非常严重的。景区管理机构如何选择一眼即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安全避险压倒了游客体验。

游客购买门票,享受景区提供的服务,本身是一个商业消费场景。但是,从产品价格门票到服务品质,游客体验远不如其他消费领域。这也导致了我和儿子所见的,即便在游客总量不大,且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调节游客停留时间的情况下,游客往往还是只能抱憾而归。

猜你喜欢

承载量原车栈道
栈道暮色
国家公园游憩承载量之评估模式
玻璃栈道,玩的就是心跳
九华山风景区最大承载量测算研究
不同甲醛释放量人造板的室内承载量分析
栈道
说好的走心
花小钱办大事
基于CRUISE并联式HEV动力总成参数匹配与仿真(续2)*
HAMANN MYSTÈRE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