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维莅:挽救生命必须马不停蹄

2019-09-09千年雪

莫愁·智慧女性 2019年8期
关键词:瑞金医院血液科淋巴瘤

千年雪

一场科学对谈影响一生

2019年4 月 29 日,第十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我国10位在各个科研领域表现卓越的女性,获得了这一奖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教授赵维莅便是其中之一。

赵维莅长期致力于淋巴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在恶性淋巴瘤化疗、生物靶向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在多年临床工作和医学研究中,赵维莅付出了超出常人的辛苦,2016年,她曾被评为“中国最美女医师”。

赵维莅的父亲从事中医工作,母亲是儿科医生,她从小就知道救死扶伤的重要性。1991年,赵维莅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七年制英文班。在心仪的学校面前,那些备考的辛苦变成了喜悦,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交给自己一份满意的答卷。

1996年,读大五的赵维莅在瑞金医院实习。有一天,老师无意中跟她提到“可以看好白血病”的血液学研究所,赵维莅立刻兴奋起来,要去看看。在老师的带领下,她来到瑞金医院33号楼,见到了王振义、陈竺、陈赛娟三位院士。他们的办公室里没有什么高精尖的仪器,但三位院士信心十足,他们的科研成果全反式维甲酸与三氧化二砷两药联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形成的“上海方案”,轰动了全世界,经过超千例患者临床试验,生存率高达93%。

此后,33号楼成了赵维莅最喜欢去的地方,那里仿佛有一种魔力吸引着她。一个炎热的午后,几位院士得知他们的研究成果被著名的医学期刊《血液》杂志报道后,非常开心,热情澎湃地畅谈白血病治疗的前景。“我在旁边静静地听着,他们绝不会想到他们的热烈对谈对一个医学生的影响。”赵维莅自此立志成为血液科医生。

毕业后,赵维莅留在了瑞金医院血液科工作。在临床工作期间,她发现,得淋巴瘤的病人逐渐增多,而且病患大都是免疫力低下的青少年和老年人。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逐渐枯萎消逝,她的心生生地疼。她查遍国内外资料发现,全球范围内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以每年3%~4%的速度递增,是发病率增长最快的血液系统肿瘤。

深刻体味生命里最不舍的痛

在瑞金医院血液科工作的几年中,赵维莅脱颖而出。2001年年底,在陈赛娟和陈竺的推荐下,赵维莅去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圣路易医院,接受中法联合博士项目的培养。这次机会对她来说既是千載难逢,也是情理之中,多年来的刻苦学习和工作,都在为这一天做准备。临行前,陈赛娟的一句话引起了她的思考:“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白血病、血液病等着被研究攻克,你们要有自己的创新。”

两年后,在法国教授简宁的指导下,赵维莅在国际上率先阐明肿瘤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xL与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关系,研究成果发表在《血液》杂志上。

三年后学成回国,赵维莅在瑞金医院组建了一支淋巴瘤亚专科团队,逐步建立起淋巴瘤诊治的规范化创新体系。一位患者在临终前,对赵维莅说出不能继续陪伴女儿的遗憾,这是生命里最不舍的痛,赵维莅湿了眼眶。她清晰地感知到自己肩负的使命,每天必须与时间赛跑,才能挽救更多人的幸福。为了这份使命,她常常通宵达旦地学习,凭借多篇论文和研究成果,她被法国巴黎第七大学任命为博士生导师。

淋巴瘤中有类“特级杀手”叫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这类淋巴瘤在亚洲地区发病率较高,其恶性程度不亚于白血病。赵维莅带领团队,对其进行了针对性研究。每天穿行在病房和实验室之间,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日子清苦,但大家没有一句怨言。

成绩越多越从容

2015年,百余例患者的全外显子组测序完成后,赵维莅的团队决定把论文投到国际顶级期刊《自然遗传学》。可期刊编辑认为此论文不宜发表,因为缺乏多个对照组的数据作为佐证,把稿件退回。

团队的激情一下冷却了,赵维莅一边给大家鼓劲,一边带领大家又奋战了3个月,把相关数据重新做了一遍,查漏补缺,再次提交了论文,终于顺利发表。论文中提到的NKT细胞淋巴瘤恶性程度极高,现有治疗方法的长期生存率仅40%,而根据赵维莅团队提出的新治疗方案,2年生存率可达到80%。

当初母亲对赵维莅的选择并不理解,“我是迎接生命的,你偏偏选了送别生命的学科。”的确,血液系统的肿瘤治愈率很低,赵维莅说,别人付出100%的努力,可能会有70%的收获,而她付出100%的努力,可能只会获得1%的成果。但只要1%的希望存在,她就会坚持不懈地努力。“常规科研是研究疾病,我们医生做科研是在研究病的基础上,设计新的治疗方案,因为病人等着我们,我得拿出救病人的东西。”

“使患者真正摆脱疾病的困扰,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身体上的治疗,心理上的治疗也很重要。”彭女士是一名妇产科医生,2016年7月做了卵巢囊肿手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病理报告出来,她被确诊为淋巴瘤。从医生到重症患者,彭女士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赵维莅根据彭女士的实际情况做了具体治疗方案,鼓励她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她的病情完全可以治愈。赵维莅的话,让彭女士有了战胜病魔的信心。2017年3月,彭女士在瑞金血液科接受了第一个疗程的化疗后,病情有所改善。很快,赵维莅把她安排到日间病房接受定期治疗。治疗完以后,她当天就可以回家,有亲人全方位的呵护,病人可以缓解紧张和焦躁的情绪。这样的治疗方式效果非常好。

每天行走在生与死的分界线上,赵维莅非常理解患者的恐惧和焦躁心理,她心态平和,温柔地对待每一位患者,在他们面前从不说“不”。“上午与病人沟通,下午与学生沟通,晚上与自己沟通。”时间就是生命,她告诉自己,必须马不停蹄地奔跑。

编辑 张秀格 gegepretty@163.com

猜你喜欢

瑞金医院血液科淋巴瘤
以皮肤结节为首诊表现的滤泡性淋巴瘤转化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
淋巴瘤为什么不叫“癌”
百年老院应该是个什么范儿?
110年,瑞金医院创新之路
改良简易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确定高危跌倒人群对预防血液病患者跌倒的影响研究
肿瘤专家眼中的癌症治疗
血液科化疗药物外渗导致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
血液科患者感染危险预见性护理
无误解无伤害关于淋巴瘤,我们只要正解!
人性化护理应用于血液科患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