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临床护理措施的探讨

2019-09-09伍燕文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化脓性中耳炎病程

伍燕文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广东 广州 510000)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由于化脓性细菌感染了中耳而由此发生咽鼓管发言或者是阻塞,导致骨膜穿孔、反复耳漏。该病的发生伴随有耳痛、耳鸣与听力障碍等表现[1]。除了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之外,辅以有效的护理措施也必须重视起来,以此来帮助患者获得更确切的治疗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资料 自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共计有92例,将其作为本文观察对象,按随机排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护理组两组,对照组中患者有46例,男24例、女22例,年龄范围自12岁-80岁,均值年龄(54.3±4.2)岁,病程2年-16年,均值病程(8.6±0.7)年;护理组中患者有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龄范围自14岁-83岁,均值年龄(55.7±4.5)岁,病程4年-20年,均值病程(10.4±1.1)年。两组间患者各项一般资料的对比提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的常规护理方案包括输液、生命体征监测等;另外予以护理组患者采取临床护理路径模式:①心理护理:针对以患者由于病发而出现的负面心理情绪,及时通过沟通来进行疏导;向患者讲解疾病有关知识,使患者消除对疾病不正确的认知,做到面对疾病、面对治疗心中有数;向患者介绍我院的主治医生,并对其良多的工作经验与治疗成功的案例进行介绍,帮助患者提高战胜疾病的勇气。②手术护理:术前向患者耐心的介绍手术有关知识,同时交代患者在手术中的注意事项;帮助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叮嘱其积极配合手术治疗的重要性;术中要对患者病情变化做好实时观测,并采取有效的处理对策;术后指导患者取平卧位、侧卧位的休息体位;术后5 d之内要避免头部有剧烈运动,也不要用力的喷嚏、咳嗽;在此期间严禁进食坚硬、辛辣刺激的食物,要进食清淡、流质食物;在对患者做敷料包扎时,要做到无菌操作;持续观察患者手术切口,以免发生感染。③疼痛护理:受到炎症感染与优创手术的因素影响,患者可能会伴有耳部的红、肿、热、痛等问题,基于此,为缓解患者的疾病疼痛,护理工作者可以指导患者通过分散注意力等方式来缓解痛楚,比如把关注的焦点放在看电视、听音乐等方面,对剧烈疼痛的患者,可按医嘱使用止痛药物。④并发症的预防:术后指导患者注意保持卧床休息,以免受到手术因素而导致眩晕发生意外;对患者神志变化进行观察,一旦发现存在异常要及时上报给医生,并积极配合处理;对患者切口分泌物进行观察,以防有脑脊液耳漏。⑤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养成良好作息习惯的重要性,沐浴、洗头都要保持耳部的干燥;通过强化运动锻炼加强机体抵抗能力。

1.3 护理效果观察 ①治愈:患者疾病症状已经消失,听力恢复到正常水平,经CT诊断并未见有异常;②显效:患者的疾病症状基本消失不见,听力恢复到正常水平,进行纯音听力测试,结果提示恢复到正常;③有效:患者的疾病症状表现可见有显著减轻,听力得以缓解,但并未达到正常范围水平;④无效:并未达到上述标准[2]。

1.4 数据统计学处理 所有计数数据皆以例(n)、率(%)的模式阐述,并采用卡方(χ2)检验方法。统计学软件使用SPSS 19.0,P<0.05认定为差异存在显著性。

2 结果

护理效果见表1:护理组护理总有效率97.8%显著要高于对照组的73.9%(P<0.05),检验值有确切的统计意义。

3 讨论

对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目前临床常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手术治疗可快速去除病灶,促进患者听力的恢复[3]。但是在此过程当中,由于患者并不具备有关的医学知识,对所患疾病的了解也知之甚少,所以不可避免地会给自身造成较大的身心负担。因此,对患者施以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对缓解患者心理压力,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4]。

表1 对两组患者护理所得效果的比较[n(%)]

本次实验研究当中对护理组患者采用的是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在该护理方案当中,强调对患者加强心理护理、手术护理、并发症预防、疼痛护理和健康宣教,随着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与了解,更积极地配合治疗与护理,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护理效果。

结合以本文实验所得总结来看:对化脓性中耳炎患者采取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可帮助其提高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化脓性中耳炎病程
对症灸治,中耳炎不再犯
地塞米松治疗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疗效及不良预后的观察
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肩关节化脓性感染的诊治一例
聊聊猩红热与化脓性扁桃体炎
鼻内镜下咽鼓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胰腺炎病程的影响
手术科室用血病程记录缺陷评析
婴幼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治疗研究
鼻内窥镜在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的作用
针灸配合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