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察慢性肛裂行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的效果

2019-09-09马照喜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切术肛裂肛管

马照喜

(江苏省兴化市戴南人民医院,江苏 兴化 225721)

在临床上,慢性肛裂是一种小溃疡,呈椭圆形或梭形,长约0.5 cm-1.0 cm,其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发病部位为齿线以下肛管皮肤层。患者一旦发病,择期病灶下方肿胀,加之感染和慢性炎症,且会出现哨兵痔,从而纤维化而成皮赘。而患者肛隐窝平面随着病情的进展因肿胀和纤维化,可发展为伪息肉样变[1]。针对慢性肛裂患者,以往采用传统肛裂切除术尽管可达到一定疗效,但治愈率较低。因此本文以2018年2月-2019年2月为时间段,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肛裂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观察了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以2018年2月-2019年2月为时间段,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肛裂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其中,研究组女7例,男8例,年龄为21-54(41.3±2.9)岁。参照组女6例,男9例,年龄为22-56(41.8±2.4)岁。两组一般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采用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研究组,即取截石位,行骶管麻醉,清洁肛管,常规消毒铺巾,距肛缘1.5 cm处,于9点或3点位做放射性切口,长约0.5 cm。进入皮下,沿肛管皮下用右手持弯蚊氏钳进入肛内,向肛内插入左手食指引导,然后分离至括约肌下缘,以平行肛管将内括约肌从切口外侧分离至同上高度,将病变的内括约肌钳夹住,然后切断。对切口经食指按压止血后,扩肛,待松弛肛门后,确认无活动性切口出血,肛门容纳四指,则需将切口缝合。采用传统肛裂切除术治疗参照组,改组体位、麻醉方式同上,将皮层自肛裂两侧“Δ”形切开,顶端止于齿线上0.3 cm,低端起于肛缘外1.5 cm,底宽约0.5 cm。采用组织钳将切口处皮肤以提起底边,向上锐性分离皮下纤维化组织,然后将肥大肛乳头有效切除,同时切除结缔组织性外痔,注意对患者粘膜残通过丝线结扎。切断已暴露的内括约肌下缘、外括约肌皮下部,切除规格约为1 cm左右,完成手术之后,塔形纱布加压包扎。术后2 d控制排便,48 h提供半流质饮食,术后2 d恢复正常饮食。研究组禁忌坐浴,术后3 d-5 d拆线。抗感染治疗3 d-5 d。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愈率(评定依据[2]:溃疡面完全恢复,各症状如便秘、出血等完全消失,无肛门疼痛)、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量表[3]评分,分值0分-10分,分值越低越好)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进行数据处理。文中计量数据可采取t值进行检验,文中计数数据可采取卡方进行检验,以P<0.05评定组间差异。

2 结果

在治愈率上,参照组为73.33%(11/15),研究组为93.33%(14/15),二者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在疼痛评分及住院时间上,两组对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相关指标对比(Mean±SD)

3 讨论

目前针对慢性肛裂患者,临床尚未明确其发病原因,且对于其无法治愈的影响因素尚未弄清。多数研究认为静息压力升高和肛门局部缺血是主要原因。在此类患者中,几乎所有均存在高肛压和内侧括约肌高张力,而缺血性溃疡是肛裂的本质,且是由内括约肌痉挛造成肛管缺乏血供,久治不愈发展成为了溃疡。而在治疗慢性肛裂患者时,关键在于解决肛管缺血、痉挛等。通过采用内侧括约肌侧切术治疗该病症,其可将内括约肌在直视下切断,可充分松解痉挛的内括约肌,且术中可结扎断端,因而出血少,创伤小,利于患者术后恢复[4]。本文的研究中,在治愈率上,参照组为73.33%,研究组为93.33%,二者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在疼痛评分及住院时间上,两组对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因此可见,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慢性肛裂具有积极作用和价值。综上所述,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慢性肛裂的效果显著,即可减轻患者疼痛,提升治愈率,还可缩短住院时间,利于其术后康复,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切术肛裂肛管
宫腔镜下电切术和冷刀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效果比较
肛裂可以自愈吗
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刨削系统治疗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的效果比较
肛裂缝切术治疗陈旧性肛裂的临床疗效观察
胎儿正常肛门、肛管和畸形改变的超声图像分析
创灼膏治疗Ⅰ、Ⅱ期肛裂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直肠癌直肠肛管经腹会阴联合手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30例肛裂手术临床治疗分析
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刮宫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不孕症的效果比较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肛裂防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