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探讨

2019-09-09王志沩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性骨折卧位高龄

王志沩

(花都区新华医院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东 广州 510800)

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女性骨质疏松病例明显高于男性,已经成为影响中老年人群身心健康的公共问题[1]。对于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患者,一旦发生再骨折,则加重患者病情,并且增加临床治疗难度[2]。因此,对再骨折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适当方法进行预防和干预,可有效降低再骨折发生率,选取17例骨质疏松骨折后在骨折患者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样本来自社康医院,共17例,患者本人就诊时意识清晰,能够配合临床诊疗工作,纳入经临床分析证实符合临床诊疗标准者。本组患者中,男性患者5例,女性12例,年龄分布61岁-83岁,平均(72.86±4.28)岁。致伤原因:车祸伤5例,坠跌伤5例,摔伤7例。所选患者病情诊断明确,无精神障碍和交流障碍,自愿接受临床诊疗操作,排除存在手术禁忌及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

1.2 研究方法 对所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提取本次研究所需数据及信息,并加以整合和记录。对本组17例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患者发生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进行总结,并对每种风险因素的所占比例进行计算,做好统计工作。

1.3 数据统计 选用SPSS 16.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分析临床资料,结果显示,本组17例患者中,发生再骨折的风险因素包括高龄7例、卧位到站位转换时间长5例、术后功能锻炼不科学5例,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本组患者再骨折危险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目前骨质疏松症最为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不仅对患者身心健康影响大,同时也会增加家庭负担,已经得到临床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就是说,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几率比较高,并且会受到多种风险因素的影响,对老年患者影响比较大,需对临床风险因素加以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预防和干预,从而降低风险,避免发生再骨折风险。有文献[3]报道认为,再骨折诱发因素复杂,目前临床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患者病史、骨密度等方面,虽然取得一定研究进展,但是未能全面兼顾风险因素,对患者诊疗工作造成一定影响。

3.2 风险因素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组17例患者中,发生再骨折的风险因素包括高龄(41.18%)、卧位到站位转换时间长(29.41%)、术后功能锻炼不科学(29.41%),3种风险因素发生几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实际上,对上述三种风险因素进行总结可归纳为患者自身因素、临床指导因素。结合本研究所得结果进行分析,高龄患者之所以容易出现在骨折风险,原因与患者自身肌肉及皮肤组织弹性降低存在密切关联,一旦出现此类状况,则无法对骨组织产生保护性作用,也无法对其进行协调,而卧位向站位转换时间长则与患者身体功能衰退有关,后功能锻炼不科学则主要表现在患者未遵医嘱,过早开展负重训练,从而对关节产生严重损伤,增加在于骨折风险。

3.3 风险控制措施 为进一步降低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风险,应做好如下预防与干预措施:对于具有高危风险的高龄患者来说,应为其不断完善其手术治疗方式,并对其开展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应提高风险意识,避免跌倒、坠床等风险。针对存在骨折病史的患者,告知其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加留意,开展身体协调性训练,尽量避免跌倒。而对于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要加强饮食护理,关注骨质疏松性骨折再骨折诱发因素,避免发生二次骨折。与此同时,定期对自身骨密度进行评估,并服用相关治疗药物,以改善骨质疏松症状。对内科疾病进行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避免长期卧床休息,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但是应保证活动过程安全。

综上所述,向合并高危风险因素的高龄患者传达积极复查的重要性,为其制定康复训练方案,告知患者不可过早开展负重训练,防止发生再骨折风险。

猜你喜欢

性骨折卧位高龄
躺着就心痛!卧位型心绞痛怎么破
超负荷运动时当心疲劳性骨折
睡姿不对,当心病情加重
孕30周胎位不正能转过来吗?
超高龄瘙痒症1例
关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的探讨
骨质疏松性骨折药物治疗的优化方案研究
站立位与卧位X线摄影对腰椎曲度测量影响的研究
补阳还五汤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肿胀30例
高龄老人须克服4大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