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与区域文化视阈下的岭南文化研究

2019-09-08陈蔚书

北方文学 2019年24期
关键词:生态学岭南文化生态建设

陈蔚书

摘要:本文通过对生态文明理论深层生态学与岭南文化的关联性分析,试图阐释理论主张的人与生态在延续性与差异化上对岭南文化品质的深入影响,以此探究岭南文化与生态学在生态建设上可能的结合路径。

关键词:生态学;岭南文化;延续性;差异化;生态建设

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建设已成为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中要义,党的十九大前,党中央与国务院已初步构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架构,在党的十九大时明确申明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标向。生态建设倡导成为中国各地理区域,专业行业振举的改革与发展的政治指引旗帜。岭南地区作为中国经济阵地与前排兵阵,在近现代的历史潮流中一路扮演推动与助力的模范角色,在2010年首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有力声张,并于2017年具体明确时间界线——到2030年建立成中国“生态文明模范省”。作为生态文明重要形态的生态文化建设将为岭南新时期文化变革提供新的活力气息及鲜明标记,以生态学的前沿研究深层生态学作为理性导引,将有助于营构岭南生态文化建设的良性架设氛围。

一、深层生态学与岭南生态文化品格的关系样态

不同于凝固不变的大陆内海文化,也异于流动力强的海洋文化,岭南兼俱有之形成的是独有的岭海地缘文化形貌,并形塑民众主观个性偏好,价值理念支撑与文化追寻方式样,这种互动性关联,体现在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的主张中,即人是生态的异质伸延,由此是深层生态学的具体特性:一、人是自然的延续,为有多元属性的“吸纳性自我”;二、存在都具备有受尊重的差异化价值,体现为区别而和谐的“交互性自我”。

(一)延续的“吸纳性自我”和岭南生态与人的融会

奈斯提出:“自我就像我们认同的全部那样宽广……我们的自我就是我们所认同的那些存在。”“我”的形成不是与生俱来的,尽管是生就了肉体的“我”,但裹藏其里的文化性质却不能逃脱环境生态深切的刻画,最终形成的是互构性的“吸纳性的自我”。

1.闭守的蛮夷“化外”与崇敬勇猛的精神向度

岭南地区山岭隔绝,民风因而粗猛尚武,因而被前来征战的越族称为“南蛮”,秦时则被称描绘为“其性陆梁”,汉高祖道“越人之俗,好相攻击”。这种勇武刚悍是岭南民风进取开拓的品质展现,是勇往直前,坚定不移,为达目的不休不止的人性强度,梁启超对此谓:“粤人者,中国民族中最有特性者也,其民族与他地绝异,言语异、风气异、性质异、故其人颇有独立之想,进取之指。”

2.海岸悠长与求变革新的动态思路

岭南位列东亚大陆边缘,陆地面积为四五十万公里,南海海域为三百五十万平方公里,边沿通达印度洋,波斯湾,欧洲与非洲,这使人有“重于世界”,“重于国中”的求新冒险气势,因此有海上丝绸之路的纵横,近代掀起的政治荡漾,同期挑起的经济革新,最终一道成就二十世纪历史革命的宏伟进程,岭南人的变革是对地势沿海的精神变应,是环境生态与人互动互构的深化成果。

(二)差异性的“交互性自我”与岭南对他者的认可求同

深层生态学对自然-人二元对立的消解,是对人类与生态关系的重新阐述,超越了二元立场而最终走入多元主义,这是承认他者价值与尊重他者存在,并赞赏差异性的合理化模式,以最终共同构建大写的“交互性自我”的抽象立场,而岭南文化品格在此方面与深层生态学的提议有相合的互联处。

1.坚守本真并以开阔眼域含纳他物

先秦首设的南海商路,为岭南人民步进世界的初始。省城广州是中国历史上两千多年来唯一从未被关闭的对外通商口岸,引进有洋园林,洋建筑,洋科技,洋机器等外物,来而不拒,来而包容吸取,因此被称作是中国首得风气之先的“南风窗”。张焘道:“广东通商最早,得洋气在先。”岭南不固于旧日“我”的持旧,意在走入更宽阔的生态世界探寻他者异质以促成新“我”的不断更变,不断丰盈。

2.以多元胸襟吸取外进文化系统

岭南不单从海路输入翡翠,珠玑,花卉与奇异动物,且是利用其独有的开放地域特性与它来文化共谋演化,书写异质共生的文化价值景观,形构“交互性自我”的岭南地域生态文化版图。在内化秦晋地域文化,齐鲁地域文化,荆楚地域文化后,逐步融汇为既具备“学而时则优”的智识阶层文化制度,又呈现出以平民性,世俗性,市井化为典型症状的移民社会文化面貌,充分印证出深层生态学的求同存异,互为转变的差异重构的“交互性自我”体认。

二、以深层生态学为指导推进岭南生态文化建设

在生态文明大力倡议的当今政治与经济的时代境况下,岭南地区发出轰轰烈烈的建设文化强省与美丽广东的急迫吁求,但在现实行为落眼处却仍未切合于实处,探求深层生态学指导下的岭南生态文化建设路径,将是当前及下一阶段的文化及时代使命。

(一)不断锻塑以学界知识分子为代表的岭南生态文化研究

开阔的疆域使岭南人世代通商之行更为便利,因此“经世致用”,“独善其身”物化功利主义成为众多人孜孜以求的价值定位,作为以“天下为己任”的学界知识分子群体需重振社会教化的道德价值风气,召唤主体深层的精神内涵追索。

1.以各研究单位,高校院校为基点设立生态研究中心。研究构设是建立交互性的岭南新时代生态文化伦理体系,创立自然与人文多元复合的深层生态审美哲学,构造立体丰富的岭南生态文化研究系统。

2.加大党政文化机关的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岭南文化学术研究队伍与理论成果。通过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省文联等省级文化等单位的率先示范,并以组织专家研讨会,扩大课题投稿与评审规模,开办多层级文化知识竞赛等不同形式,深化大众传播的涵盖领域与优质科研成品遴选的界限范畴。

(二)大力开展以生态伦理为主体的生态宣传教育实践。

深层生态运动提倡人的价值与优越性的高度体现应是以广阔的心胸关注维系所有的自然生态关系,以成为生态主义意义上的利他主义者,这可成为当代岭南生态主义文化的伦理向导,在实践上需发动广大群众的主观参与感,采用更为有力的宣传手段,如在人流集密场所以娱乐教化一体的生态展览形态,用图片,视频,模型,文字与故事交相叉错的方式普及生态知识教育,由省文化行政机关为主力阵地制作较为精良的,适合于岭南民众喜闻乐见形貌的生态环境保护电视剧,电影及系列纪录片,以此传播家园文化的生态理论及教授环境保护的手段举措。

(三)加速对生态文明法律体系的完善建制

生态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反映形式不能脱离法律规范的外在保证,生态法制体系的建立與深化路程任重道远。

1.加强环境法治建设

近现代始初岭南地区呈现出耕地退化,水体污染,雾霾情况加剧的重重生态危机,因而在法制建立中应细化法律条规条款,切分污染类别属性,重点列出对不同种类生态资源的保护方式与操作措施,同时应制定相应的公民生态环境权利法规,以确保在环境资源维护与再生的前提下自然与人的谐和共存。

2.筹立生态法律保障体系

为切实施行党中央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理念,相关立法部门应加快生态保障法律法规的设置,重点划割不同的生态保障领域归属,如污染防治,气候改善,资源保护等范畴的边线定设,完善污染标准的标置,如污染介质与污染级别的进一步分类,同时搭建生态预防性与生态救济性法律平台基点,制定执法相关人员的职能与义务守则,以确保立法目标得以有力践行。

参考文献:

[1]布赖恩.巴克斯特.生态主义导论[M].重庆出版社,2007.

[2]屈大均.广东新语[M].中华书局,1985.

[3]李权时,李明华,韩强主编.岭南文化[M].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生态学岭南文化生态建设
岭南文化名家
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探析
探讨生态堤防的现状与建设思路
克拉玛依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建设思考
地方高校对宿迁生态建设影响之研究
辽西地区油松造林的生态学探讨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论生态型课堂教学环境的构建
基于岭南文化的生态意识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