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价值导向与理性回归

2019-09-08周建雷

北方文学 2019年24期
关键词:价值导向高职院校

周建雷

摘要:本文分析了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面临的形势,指出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价值,提出了打破传统思维,以教学质量为目标,通过科学設置课程体系、建立融合性课程和增强课程实践性的方式,促进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理性回归。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价值导向

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坚持就业导向,强调显性技能,以产教融合为基础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模式,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所学即所用的教学模式得到强化。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学习者的基本素养、基本能力为目标的公共基础课程,在这一过程中却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一、高职公共基础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定位不够准确。课程设置缺乏对学生需求、潜在岗位需求的调查研究,未能科学构建学习者的能力框架,未能梳理出课程与目标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而使课程定位模糊。

(二)课程设置不够严谨。在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过程中,未进行人才培养模型分析,以感性认识、经验分析等形式将课程融入其中,缺乏对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特色的分析和差异化人才培养理念的体现。

(三)教学内容选择不够科学。由于缺乏规范权威的课程标准,公共基础课程教材相对于专业课教材种类、版本繁多,课时要求不够明确。

(四)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在教学实践中,传统教学方式是最容易操作的教学方式而受到青睐。教学理念、资源建设、教师信息化素养、大班额等使得教学方法受到限制。

(五)未形成教学效果评价模式。公共基础课程的隐性教学效果,相对于其专业课程学习的能力提升显性教学效果,在综合教学效果展示、能力评价体系中,专业教学更能体现高职教育教学特点与特色,也更能吸引更多教学资源。

二、对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再认识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中指出,应遵循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处理好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整体设计教学过程。这一要求,体现了对职业教育中公共基础课程的再认识,再深化。

(一)公共基础课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课程。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以促进个性发展、人的幸福快乐为目的,要体现人文关怀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教育应关注学习个体的生存与发展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学习体验、持续学习的能力和后续发展的潜能。

(二)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定位。公共基础课一方面具有通识课程的功能,致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应与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层次、人才培养特色相契合。其定位应是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又不是完全从属,做到到位不越位。

(三)处理好课程内容系统性与需求针对性之间的关系。公共基础教学要在系统性与针对性之间找到平衡。内容相对完整,涵盖但又超出针对性内容,提供更多学习资源,为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四)处理好通识性与功能性之间的关系。应根据课程类型,实现全面培养,各有侧重。工具性课程,以技能为主,但不回避对素质培养;素质类课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也不回避能力的提升。

三、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改革,要承认隐性教学效果不能通过一时一事进行检验和呈现;另一方面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技术技能的提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科学设置课程体系。要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应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设定,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模型,探寻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之间的映射关系,科学设置课程,使有限的教学资源、教学时间得到充分利用,达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二)建立融合性课程。以人才培养模型为基础,打破传统思维,对课程进行重新划分。建立融合性课程,重新梳理学习内容,各项内容更加协调。这对教学管理者、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可通过不同课程教师之间的协调,实现教学内容的融入和渗透,进行整体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三)提高课程的实践性。将实践性融入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必然给学习者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思政课程中的思政实践,数学课程中的案例分析,英语课程中的交际展示,……通过任务、项目的布置,实现学习者的参与、融入,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公共基础课有其自身特点和特色,尊重课程特点,融入高职特点,以需求为导向,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王晓慧.论专业群内公共基础课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4(6)下.

[2]袁庆红.浅谈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优化[J].黑河学刊,2012(8).

猜你喜欢

价值导向高职院校
简析公共政策制定过程
《琅琊榜》浅评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强化社会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