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路上》的爵士乐因素探析

2019-09-08季静静

北方文学 2019年24期
关键词:在路上爵士乐

季静静

摘要:“垮掉的一代”与爵士乐的联系无处不在,共同的时代背景,造就了“垮掉的一代”和爵士乐相同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垮掉的一代”的文学写作风格和主题都受到爵士乐尤其是波普爵士乐的影响。可以说“垮掉的一代”的文学作品在所有文学流派中跟音乐渗透最深的一个。因此,笔者将从语言和主题两个方面来探讨小说《在路上》体现的爵士乐精神和风格。

关键词:“垮掉的一代”;《在路上》;爵士乐

“垮掉的一代”是美国上世纪中叶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在文学界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杰克.凯鲁亚克被称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在路上》自1957年出版以来一直备受关注,作者通过他在小说中的化身萨尔,记录了横跨美国东西海岸的几次旅行,整部小说弥漫着浓厚的爵士乐氛围。作者不仅在小说中描述了各种各样的爵士乐场景,回顾了爵士乐的历史,而且波普爵士乐也始终伴随着主人公的在路上之旅。

一、语言的爵士乐风格

爵士乐并非毫无章法的即兴发挥,相反在其看似自由的即兴演奏中包含着固定的音乐变化样式,如和声的变化,即兴的重复段,节奏和力度的变换等。爵士乐的即兴发挥是在演奏者参透规则基础之上的自由创作。凯鲁亚克的自发式写作亦是如此。

(一)《在路上》语言中的强烈节奏感

小说《在路上》的语言有着爵士乐一般强烈的节奏感。例如:“Ah, it was a fine night, a warm night, a wine-drinking night, a moony night, and a night to hug your girl and talk and spit and be heavengoing.”在这段话里 连词“and”的频繁出现,以及长句和短句的搭配使用,前面的几个小短句逐渐加快了语言的节奏,后面的一个长句又逐渐把间奏慢下来,但变化又不突兀,长句中使用连词and 慢慢的把节奏轻轻的停下来。恰如一个乐手和着“night”的鼓点,吹出悠长的旋律。而这种体现爵士乐语言风格的句子在小说《在路上》中比比皆是。

(二)《在路上》语言中的强烈力度感

力度,是爵士乐的一个重要因素,力度的控制也能体现一个乐手对爵士的精通程度。从凯鲁亚克朗诵《在路上》的音频资料中,我们能够非常清晰的听到在押韵的部分他都做了重读的处理,语言的节奏就像脉搏的律动一样被释放出来。这种语言特点极大的吻合了爵士乐的力度特点,变化鲜明,一强一弱,跌宕起伏,富有张力。

(三)《在路上》语言中的即兴重复段

即兴重复段是爵士演奏者最能展现其技艺和灵感的部分:在演奏中,乐师们以一个或者几个短小的乐句作为基础,进行重复的演奏,并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增加新的元素和变化。“Great-orooni…fine-ovauti…hello-orooni…bourbon-orooni…all-orooni…how are the boys in the front row making out with their girls-orooni…orooni…vauti…oroonirooni…”这是摘自《在路上》中的一段即兴重复段,这样重复的话盖拉德反反复复说了十五分钟,说话的声音从大到小,直到完全消失,听不见。在这段话里我们可以把“orooni”看作一个即兴重复的单元,“ovauti”是这个重复单元的变体。在这个句子中,作者保留了一小段可变的旋律,重复几遍后加入了一个较长的句子作为即兴互动,然后又回到即兴重复单元。

虽然小说《在路上》的语言风格不能一一对应爵士乐的韵律特点,但是我们依然可以读出这本小说语言中强烈的爵士乐特点,带着爵士乐的乐感来读这本小说,也能让我们更好的体会凯鲁亚克语言的精妙之处。

二、主题的爵士乐精神

波普也被人们称为"比波普",它是一种开始于40年代早期,发展到1945年才开始显山露水的极富革命性的、在当时看来很极端的爵士乐新类型。“垮掉派”文学和波普爵士乐有着同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小说《在路上》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也正是波普爵士乐处于鼎盛时期的美国。因此,这也造就了垮掉派文学和爵士乐相同的精神訴求。

(一)对真实的追求

《在路上》和爵士乐两者的相同之处首先体现在他们对于真实的追求。情感的纯粹和真实是波普爵士乐最为重要的情感要素。刘索拉曾经说过,爵士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它的真实。比如在波普爵士乐的即兴发挥中,除了把和声作为演奏基础之外,音乐的演奏没有固定的形式和规范,演奏者也没有乐谱,凭借自己对音乐的感悟,对人生的理解以及现场音乐氛围的把握依靠身体的直觉来完成演奏。所以,我们可以说爵士乐所表现的真实是个人的、纯粹的、赤裸裸的带着原始野性的真实,它超越了文明社会的规范,它是自然的身体的,而非文明与理性的。

“垮掉的一代”所追求的真实也是如出一辙。《在路上》的主人公萨尔就是因为厌倦了美国中产阶级白人的所谓的虚假的理想和成功,主动选择了上路,让自己的身份边缘化,去寻找一种真实而纯粹的生活。小说《在路上》中主人公们的路上生涯,就是他们努力摆脱主流社会的虚伪逻辑,从而创造真实自我的写照。他们像波普乐的乐手一般用身体进行演奏,把身体当作自我真实追求的武器,把自己的身体完全交托给自然,期待复归生命的起点。

(二)对永恒的追求

波普爵士乐与“垮掉的一代”的精神诉求的另一个共同之处是对于“永恒”追求。凯鲁亚克在小说中曾经有一段关于永恒的描写:“昨晚那个吹中音萨克斯的人找到它了----他一找到它就抓住不放,我从来没有见过能保持那么久的人。……在吹奏副歌部分中间,突然间他抓住了它----所有人都心领神会,他们听着;他忘情的吹着。时间停止了。他的音乐填补着空虚,用我们生命的实质,用他内心深处的告白,用遥远的思绪,用对旧主题的发挥。这一刻,音乐跨越时空,表现了无穷的情感和灵魂的探索;所有人都明白,重要的不是曲调,而是“它”。”在这里“它”是一种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存在。当爵士乐的乐手们进入这样的境界时,演奏者就会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音乐便让演奏者心醉神迷,音乐似乎能够凝固时间填补虚空,产生一种无穷的对于灵魂和情感的探索。在这里,音乐传递出来的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永恒感,在这样的状态里,个体的存在消失了,同时成为了一种永恒,被包容在一个更大更深远的存在里,于是个体得到了超越和升华。这样的神秘体验也就达到了波普爵士乐的终极境界。

而这个被一层神秘光环笼罩着的,带着神性的“它”,正是“垮掉的一代”所追求的生命的永恒意识,“它”为虚无而短暂的人生获得了意义感,变得圆满而永恒。“它”在波普爵士乐的乐手那里是强烈的情感宣泄中瞬间的灵感薄发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而在小说《在路上》的主人公迪恩和萨尔那里则成为了各种疯狂追寻的理想和代名词。

参考文献:

[1]凯鲁亚克.在路上[M].王永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张国庆.“垮掉的一代”与中国当代文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文楚安.“垮掉的一代”、嬉皮士运动和肯.克西在路上[N].中华读书报,2002-1-3.

[4]Kerouac, Jack.On the Road.London;New York:Penguin,2000.

猜你喜欢

在路上爵士乐
越界·互换·融合——中国化爵士乐的生成路线与认同政治
论爵士乐在中国的传播及发展
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的生态主义解读
浅谈爵士乐的过去与未来
当代音乐宝库中的瑰宝:爵士乐
《爵士乐》中的“创伤重演”和“创伤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