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本流变与改编分析《赵氏孤儿》的悲剧性的生成

2019-09-08叶曼超

北方文学 2019年24期
关键词:赵氏孤儿元杂剧改编

叶曼超

摘要: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是元代四大悲剧之一,正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叫作《赵氏孤儿冤报冤》或《赵氏孤儿大报仇》。其之所以被称为悲剧主要体现在人物复杂命运性的悲剧力量。鉴于《赵》为历史剧,上溯《春秋》及“三传”,悲剧力来源基本指向《史记·赵世家》对晋赵氏内战的叙述,特别是情节与人物设置的转折性修改。随着纪君祥及后世的改编,其主旨意蕴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忠孝礼义的儒家思想内核与冲突成为不可或缺的塑造因素。

关键词:《赵氏孤儿》;元杂剧;悲剧性;文本流变;改编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评述:“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元杂剧《赵氏孤儿》及所衍生的戏剧作品所蕴含的悲剧力量可溯源至历史事件本身记载中,同时后世对史实材料的细节性加工处理使原本单薄的史料焕发新的艺术意蕴。文本变迁使情节发生变动,从而使文本色彩变化。构成纪君祥元杂剧《赵氏孤儿》悲剧性的重要流变过程有以下三个主要阶段:

一、《春秋》及“三传”的原始性描述,为故事提供了大框架

对赵氏灭门起因与结果最早记载起于《春秋》。主要是以下两条记载:

(1)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宣公二年)

(2)晋杀其大夫赵同、赵括。(成公八年)

《春秋》简略的记述中“弑”与“杀”寓于典型的春秋笔法,将褒贬表露无遗。赵氏弑君在先,后满门被屠有合理之处。

同样春秋三传中的《公羊传》、《谷梁传》也只是对《春秋》所述仅字面的阐述与扩充,并未有更详尽的事件经过描述。《左传》记载的史实较为可信,却与“孤儿”无关。从“晋灵公不君”到庄姬“谮之于晋侯”导致了“晋杀其大夫赵同、赵括”,所描述的是赵氏家族内斗与公室外患夹击下导致赵氏衰落。

二、《史记》对晋国内斗的传奇性表达,为故事奠定基本结构

《史记·赵世家》:(屠岸)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司马迁对左丘明不录的晋《乘》与其他史记记载有所处理利用,但比对《左传》与《史记》,更大的可能是取于民间的其他传说记载,文章传奇性很强,迷信色彩浓郁,皆合于民间传说风格。《史记·赵世家》对于赵氏孤儿的修改增强了其传奇性、戏剧性与故事性,在悲剧上的塑造也已初具雏形。

《史记》对赵氏孤儿的故事的改动主要体现在:(1)增加了人物与情节;(2)更改原有人物已达到衬托效果。

增加了屠岸贾、程婴、公孙杵臼等在情节设置上二元对立的人物,将君臣矛盾转化为忠奸斗争,由家族斗争演化出“忠义”的思想主题;将原本兄弟阋墙、赵庄姬通奸进谗等家丑重构为赵氏灭门与赵庄姬的贤妻良母形象,进一步渲染了程婴和公孙杵臼的义侠行为,同样是呼应“忠义”的主题。

三、以纪君祥为代表的后世改编以戏剧形式对情节发展的改动,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悲剧性

在情节铺展上,纪君祥有几处很大的变动,直接促成了其最有悲劇之性质者之形成。一是,凭空添加赵庄姬舍命托孤、韩厥自刎、屠岸贾搜孤累及全国婴孩的情节,使矛盾冲突更集中,赵庄姬和韩厥的牺牲使存孤保孤更理想化。二是献子的方式,纪君祥将取“他人子”改为以程婴的老来子易之,这一奇妙创造将父子之伦与“义”放置于同一天平,“切己”与“为人”的两伦精神的冲突对抗,而这种矛盾历来是悲剧的母题之一。三是抚孤之处,由“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改为由屠岸贾收为义子养在帅府。将程婴、屠岸贾、赵孤三人放在一起加强了戏剧的张力与紧张感,多了一丝潜伏的动荡感和赵孤身份认同的困境使剧情发展更具起伏。

在不同刊本的元杂剧《赵氏孤儿》结局的设置同样影响故事的悲剧性。元刊本与明刊本不同之处是:

(1)元刊本仅四折,《元曲选》本(即明刊本)多出第五折,写晋悼公后魏绛帮助赵孤圆复仇之实,屠岸贾伏诛。

(2)元刊本仅录曲词,无科白;《元曲选》本(即明刊本)科白俱全。科白的完善在艺术表现力上进一步加强渲染了悲剧情绪。

(3)元刊本的结局是以赵孤得真相后决意为父报仇结束的,结局是开放式的,至于复仇成功与否留下悬念。开放式结尾更能让读者沉浸在前段人物间复杂的悲剧冲突中。从第四折[耍孩儿]“到明朝若把仇人遇,将反贼长街上挡住,扯龙泉在手拽了衣服,打动马如熊将猿臂轻舒,扳翻玉勒金鞍马,摔下金花皂盖车,无轻恕,猛虎犹豫,不如蜂虿毒。”复仇之神采来看,此事已是板上钉钉,但实际上结尾一曲[煞尾]“欲报俺横亡的父母恩,托赖着圣朝皇帝福。若是御林军肯把赵氏孤儿护,我与亢金上君王作的主。”点明了赵孤雪耻仍无法脱离君主的支持,为复仇蒙上一层未知的障碍。但在精神上,赵孤在得知自己真实身份后的激愤昂扬,使情节人物都汇聚在“复仇”这一点,已达到高潮,在高潮中落幕不失为保留情感余热的艺术手段。

《元曲选》第五折另起炉灶写晋悼公立,赵孤是在晋悼公支持下复仇成功的,并光复家族门楣。“复姓赐名赵武,袭父祖列爵卿行,韩厥后仍为上将,给程婴十顷田庄,老公孙立碑造墓,弥明辈概与褒扬,普国内从今更始,同瞻仰主德无疆。”大团圆的结局设置符合传统戏剧背景下观众的审美意趣,相比起开放式结局,在某种程度上是弱化了悲剧色彩。

参考文献:

[1][元]纪君祥等撰.赵氏孤儿[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沈毅骅.《赵氏孤儿》故事源流考[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4]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7.

[5]丁达.双重视域下《赵氏孤儿》悲剧性情节艺术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2.04.

[6]万晓高.反面人物悲剧性探源[J].南开学报,2000(6).

[7]李佃云.《赵氏孤儿》元明刊本悲剧性的比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2).

[8]董亭.《赵氏孤儿》故事流变过程简述[J].现代语文,2013(08).

猜你喜欢

赵氏孤儿元杂剧改编
论元杂剧的文学——以《单刀会》为例
磁州窑瓷枕上的元杂剧投影
《赵氏孤儿》的改编与创新——从元杂剧到电影
英语世界元杂剧家地位的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