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班固创作《苏武传》的三种意图

2019-09-08徐新海

北方文学 2019年24期
关键词:苏武

徐新海

摘要:《苏武传》塑造了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形象。人们普遍认为班固之所以为苏武立传,主要是为了歌颂他坚守使命、誓死不降的民族气节。但也有人质疑《苏武传》有过度加工的嫌疑,班固为苏武立传主要是通过赞扬苏武,歌颂大汉王朝的繁荣昌盛。本文着重论述班固通过《苏武传》急于表达但又不能直言地另一种意图:对生父班彪“三姓家奴”地位的洗白。

关键词:苏武;民族气节;故意编撰;为父正名

一、前言

《汉书·苏武传》阐述了汉武帝时期,武帝派遣栘中厩监苏武出使匈奴,因副使张胜谋划挟持单于阏氏,遭人揭发,最终事情败露。苏武及随行人员均被匈奴抓获,面对匈奴的威胁苏武不屈不挠,坚决不降,两次自杀以显气节。单于感动于苏武的气节,派卫律、李陵两次劝降苏武,苏武坚守节操,拒绝投降,历经十九年北海牧羝的坚守,最终得以返回汉土的故事。

汉宫有栘园,园中马厩叫栘中厩。[1]“栘中厩监”也就是管理皇家园林中马匹的专职人员,算不得身份高贵。虽然后来苏武出使匈奴,但是并没有完成使命。那么,班固为何要为这样一个身份低微的而且并没有完成使命的人作传呢?

二、民族气节论

一般认为,班固之所以在《汉书》中为苏武立传,主要是为了歌颂苏武坚守使命、誓死不降的民族气节。苏武的投降与否,影响的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生与死,更重要的是做为大汉王朝的使臣,他身上具有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殊使命:苏武代表的是大汉王朝的气节,如果他选择了投降,就象征了大汉王朝的所谓气节在强大的匈奴面前危如累卵。

班固通过塑造一个慷慨赴死、食毡啮雪、北海牧羝,也拒绝向匈奴投降的大汉使臣——苏武,证明了即使在死亡的威胁与荣华富贵的引诱下大汉王朝的民族气节都不会被磨灭。《苏武传》表面赞扬的是苏武个人的坚定志向,实际歌颂的是苏武身上所体现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正是这份民族气节,使得苏武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时显得镇定从容;正是这份民族气节,帮助苏武在大雪纷飞的贝尔加湖边坚持了19年;正是这份民族气节,让苏武最终平安回到长安,安享晚年。相反,缺少民族气节的人最终只能落得遗臭万年,比如背叛大汉王朝的叛徒李陵。

三、故意编撰论

但是,仔细阅读《苏武传》我们又会产生很多疑问,其中最大的疑问莫过于:

苏武在北海牧羊,时间长达19年,这期间匈奴曾一度断绝物资供给,他是靠什么活下来的?夏天还好说,苏武可以在草原上狩猎,可以在贝尔加湖捕鱼。但是,冬天呢?大雪封湖,蒙古包又是极度的严寒,苏武又是靠什么坚持下来的呢?苏武在匈奴的19年,真的像《汉书》记载中的如此严苛?

《汉书·李广苏建传》另外记录了一件事情:“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2]苏武归汉的第二年,儿子苏元卷入谋逆大案,被判处死刑。宣帝可怜苏武晚年凄凉,派人询问苏武在匈奴19年是否育有子嗣。苏武回答有一子——苏通国。对史官而言“有一子”这三个字是何其的无足轻重,但是对那个在贝尔加湖边陪伴了苏武19年的女子而言又是何种的残忍呢?

在此基础上,重新梳理之前的疑问,似乎有了另一个答案。苏武出使匈奴不假,被放逐北海也不假,但是苏武真的遭受了《汉书》中记载的那么多苦难吗?答案是否定的。苏武是否真的过着食毡啮雪的生活,无从考据,但《汉书》想让我们知道的苏武是一位坚守使命、誓死不降的民族气节的大汉使臣。由此,不难看出一个残酷的事实:史书告诉我们的历史,是经过精心筛选的。

四、为父正名论

班彪何许人也?据《后汉书·班彪列传》记载,班彪(3~54年),字叔皮,东汉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扶风安陵人。他是大才女班婕妤的侄子,父亲班稚曾在地方担任太守。公元25年,更始帝刘玄被农民起义军推翻,关中大乱。天下豪杰逐鹿中原,公孙述、刘秀相继称帝,加上西州上将军隗嚣、河西大将军窦融,中原处于四分五裂的境地。23岁时,班彪为躲避战祸、寻求发展,投奔隗嚣。隗嚣询问班彪对时局的看法,班彪认为:王莽篡位,不得人心,天下思汉,汉王朝必然中兴。但此时隗嚣暗中已与公孙述结盟,由此班彪不为隗嚣所用。不久,班彪离开隗嚣,投奔河西大将军窦融。[3]此时的窦融正处于腹背受敌的境遇——东刘秀,北隗嚣,西南公孙述,班彪立劝窦融向刘秀称臣,以拒公孙述、隗嚣集团。窦融听从了班彪的建议,后来刘秀、窦融集团打败公孙述、隗嚣集团,班彪随窦融前往京城洛阳,被授徐县令。

不难看出,班彪年轻时曾投靠西州上将军隗嚣,但与隗嚣政见相悖,不得重用。后投河西大将军窦融,为刘秀、窦融集团的建立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东汉统一后,为东汉帝国管理过徐县、望都县等地,最终死在了县长任上。班彪一生先后投靠隗嚣、窦融、刘秀等人,在现代人看来无关紧要,但是在古人看来,班彪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三姓家奴”。“三姓家奴”是古人讽刺反复无常、不忠不孝、以身事贼之人的蔑称。这也解释了在刘秀、窦融集团建立过程中起巨大作用的班彪,为何在东汉统一后却不受重用,最终死在县长任上。“三姓家奴”的耻辱,影响的不仅仅是班彪自己,甚至会一代代流传下去影响班家后人。

为给父亲正名,班固塑造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苏武形象。苏武虽然出身栘中厩监,但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却毫不动摇,最终在荒无人烟的北海边整整待了19年,是什么帮助他坚守了19年?答案是:苏武心中的大汉王朝绝不会失败,更不会投降的信念。难道是班固不知道苏武在匈奴真实的生活是怎样的?事实是班固选择性的强调了一些内容、省略了一些内容,目的就是为了突出“大汉王朝绝不会失败,更不会投降”的观念。

班彪年轻时投靠隗嚣,后来转投窦融,再后来又为东汉王朝效力,确实是换了三位主子。但是,为什么班彪会离开隗嚣?原因很简单,因为班彪认为汉室必然复兴。后来,班彪投靠窦融,在刘秀与窦融军事联盟建立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什么班彪会认为汉室必然复兴,为什么班彪会立劝窦融与刘秀结盟呢?原因同苏武一样:班彪心中的大汉王朝绝不会失败,而且必然复兴。这样的解释完美的将班彪年轻时投靠隗嚣、窦融的污点一笔勾销,甚至正因为有了这些污点,使得班彪的形象更加伟大。由此可见,班固为替父亲正名,不可谓不用心良苦。

五、小结

综上所述,班固之所以为苏武立传,原因有三:一是歌颂苏武身上坚守使命、誓死不降的民族气节;二是通过赞扬苏武“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粉饰大汉王朝的繁荣昌盛;三是对生父班彪“三姓家奴”地位的洗白。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也是班固最想表达却又难于直接表明的,同时也是完美解释班固为何要为苏武这样一个身份低微的而且并没有完成使命的人作传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献:

[1]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续古文观止·先秦文·秦汉文[M].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2006:209.

[2](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2105.

[3]朱维铮.班固与《汉书》—一则知人论世的考察[J].复旦学报,2004,11,25.

猜你喜欢

苏武
苏武庙
苏武牧羊
苏武牧羊
苏武:七千个日日夜夜的坚守
韦孝宽守玉壁
苏武守节
《苏武传》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