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树立道路自信培养家国情怀

2019-09-06张昕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道路自信家国情怀高中历史

张昕

[摘   要]文章通过《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的案例教学研究,从品外交成就,成道路自信;探道路过程,思道路必然;读伟人故事,悟道路成因三个方面来探索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培育家国情怀的方法。

[关键词]家国情怀 ;道路自信;高中历史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674-6058(2019)19-0072-02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四个自信,其中道路自信就是指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中国自1840年步入近代以来,“天朝上国”的理念不断遭到重创,随着朝贡体系的瓦解,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也在一点点丧失。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抱着矫枉过正的想法,国内某些知识精英甚至提出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取消汉字等极端看法。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短短28年,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在1949年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的独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掀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中国不断迈向新征程、新阶段。纵观中国的近现代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华民族的崛起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开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目前的中国正处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复兴的道路肯定不会一帆风顺,面对诸多困难,全民族只有树立起自信心,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

自20世纪90年代实行课程改革以来,许多教育问题纷纷显现,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自然也是为了完整地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借鉴了国内外历史教育的经验和实践的基础上,我国制定了以历史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分为家国情怀、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五个方面。

其中家国情怀是指爱家乡、爱祖国,并以包容的心态看待世界,理解世界多元化的存在。作为最高层次的核心素养,家国情怀是历史课程中历史价值观教育的根本归宿,体现出对历史课程所承载的人文教育潜能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因此,在历史课堂中帮助学生树立起道路自信,对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的第一课。本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即1949年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活动及成就。外交是国家内政的延续,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外交的出发点均是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因此本课是非常好的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素材。本节课的设计属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前将相关教学PPT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微课、外交部网站上的《万隆会议》视频传给学生,让学生在家自主学习。课堂上则主要通过电子书包多媒体教学形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讨论、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口、手、脑结合,获取并深化知识,从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在本节课中教师主要通过以下几点对家国情怀的渗透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品外交成就,成道路自信

首先通过外交部网站中展示的新中国外交图片册,帮助学生直观体会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再结合课文前言中周总理所说的“解放前的中国外交”,从而初步形成对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道路的自信。随后组织学生将自己在家所绘制的思维导图通过手中的平板电脑拍照上传,教师挑选出其中的代表作品并逐一进行点评,加大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二、探道路过程,思道路必然

本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本着论从史出的原则,通过提供史料再指导学生结合20世纪50年代的国情和国际格局等进行问题思考,从而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并形成一定的历史价值观。

第一个合作探究题目是中国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矛盾吗?此题的设计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一边倒”外交方针出台的背景、内涵与影响。“一边倒”外交方针是本课的重难点,若学生对此方针理解透彻,也就理解了20世纪50年代的国内国际环境,从而对新中国外交道路的形成具备初步印象。

教师提供了五段材料,其一取材于《共同纲领》总纲第 11条的相关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先是联合苏联——以保证世界的持久和平”。《共同纲领》是新中国临时宪法性质的文献,对于展示新中国的和平外交方针和“一边倒”政策是有帮助的。其二取材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显示中苏的结盟以及“一边倒”的内涵。其三取材于孙津的《新中国外交启示录 》:“1950年、1953年和 1954年, 中苏先后签订了三批苏联供应成套设备建设项目协议书, 随后,苏联又陆续同意增加相当数量的援建项目,总共承诺援建304项。截止1959年,共向中国转让了4000多项技术资料。”这反映了“一边倒”方针的实施对于当时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四取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商务部国际贸易局法律顾问奥斯特罗夫对记者说的一番话:“管制办法推广适用于一切商品,在政府决定有对共产党中国实行绝对禁运的必要的时候,可以提供实施这种禁运的手段。”其五取材于美国总统杜鲁门在1950年6月27日发表的声明:“共产党部队占领台湾,将直接威胁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及在该地区执行合法而必要职务的美国部队。因此,我已命令第七舰队阻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这两段材料均显示出冷战时期美国对中国的敌意,帮助学生体会新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从而理解“一边倒”的必要性。

第二个合作探究题目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一边倒”方针有何不同?此题的设计目的是既帮助学生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背景、内涵、意义,又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一边倒”方针的比较体会中国共产党在外交领域是如何做到政策随矛盾的转移而及时变化,从而体味中国道路的独特魅力。

教师提供了两段材料,其一取材于《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的‘定海神针。靠这一‘定海神针,我们成功处理了和社会主义国家、民族独立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等方方面面的关系。”这显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突破意识形态对新中国外交的束缚。其二取材于斯塔夫理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地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这显示出二战后殖民体系的瓦解以及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第三个合作探究题目是“谈谈中国的外交理念和中国对世界做出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此题源自2018年研究生考试试题,目的是以史为鉴,从当今中国的外交活动理解中国一以贯之的外交方针和中国道路。教师给出的资料是对2018年中国举办的四大主场外交活动的简介。

通过这三道探究题,帮助学生理解当时国内环境和国际背景的变迁,从而使学生通过对中国道路的探索思考得出中国道路的必然性,同时对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加深了理解,在这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读伟人故事,悟道路成因

周恩来总理是我国第一任外交部部长,对于新中国外交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18年恰逢是周恩来诞辰120周年,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周恩来网上纪念馆的文章,使学生了解伟人风范,体悟中国道路的成因既有历史的必然,更有以周总理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感悟中国道路形成不易,更应加倍珍惜,从而树立道路自信,形成家国情怀。

总之,家国情怀作为历史课程中历史价值观教育的根本归宿,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必须加以落实,从而将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到实处,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道路自信家国情怀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性与普遍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依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