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推动珠三角智慧城市群崛起

2019-09-06何遥

中国公共安全 2019年7期
关键词:智慧建设

□ 文/本刊记者 何遥

现代城市千变万化,人的需求也在变化。城市的数字化、智慧化转型需要从架构上进行创新。珠三角智慧城市建设与产业优势紧密结合,深入推进智慧服务的全生命周期应用,提高生活品质与幸福感。

现代城市千变万化,人的需求也在变化。城市的数字化、智慧化转型需要从架构上进行创新。珠三角智慧城市建设与产业优势紧密结合,深入推进智慧服务的全生命周期应用,提高生活品质与幸福感。

2020年建成珠三角世界级智慧城市群

我国在2012年前后就陆续提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2年初住建部率先与广东省乐从镇联合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研究,从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开展了相关工作。2012年底住建部启动第一批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把智慧城市建设定位为“智慧地发展和探索新型城镇化的道路”。2013年初,住建部公布了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目前,全国已公布三批共277个智慧城市试点,其中广东省已公布三批共11个智慧城市试点。

智慧社区最能体现智慧城市以人为本的落脚点,《智慧社区建设指南》的编制是从广东起步的。2013年底,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向住建部上报了一份报告,提出要加大对智慧社区建设的关注,规范相关建设,使智慧社区建设尽快出成效。这份报告引起了住建部的高度重视,相关人员到深圳和广州番禺进行了一系列调研,吸纳了很多好的做法和经验,为《智慧社区建设指南》在全国的推进打下了基础。”

随着智慧城市的逐步推进,2014年底,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智慧城市群建设和信息化一体化行动计划(2014-2020年)》,明确规定到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成珠三角世界级智慧城市群,标志着广东智慧城市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

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的诸多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能源紧张等,给未来的深度城镇化带来了挑战。如何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将成为深度城镇化能否落实的关键。住建部所倡导的智慧城市是智慧地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新思路、新手段、新模式。智慧城市创建工作,重要内容是重新认识城镇化发展,智慧地规划和管理城镇,智慧地配置城市资源,优化城市宜居环境,提升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最终实现市民幸福感提升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与新型城镇化战略思路相一致

智慧城市建设必须与新型城镇化战略思路相一致,即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将民众最关心、需求最迫切的领域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2015年,随着中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化以及在国家信息惠民工程的带动下,更多的城市将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办理流程、强化信息惠民,围绕医疗、教育、养老、社保等领域,以市民为中心,整合现有的、分散在各部门的服务,深入推进智慧服务的全生命周期应用,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与幸福感。

作为住建部负责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工作的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负责起草了《智慧城市指标体系》。起草这个指标体系,就是按照新型城镇化的标准来设计的。该研究会在编制过程中也已经跟广东很多城市做了交流,吸纳了他们大量的意见和建议。从这个层面而言,是通过智慧城市的手段来实现新型城镇化。例如,珠海将智慧城市建设与生态城市建设相结合;番禺的流动人口管理、智慧社区建设;顺德的电梯安全监管、水质监测等百花齐放,广东智慧城市建设各有特点。

创建智慧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切实可行的推进措施。首先智慧城市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它的发展、完善和最终成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住建部对于各地智慧城市试点的一个原则就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并没有框定具体模式。地方政府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去寻找切入点,建设有自身特色的智慧城市。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这几年一直在牵头研究制订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和评估体系,指标体系也只制定了一个大框架,各地可以从中自选,也可以有自己的创新。

广东省顺德市乐从镇就与当地的优势产业结合得非常紧密,比如针对家具配送环节的智能物联网系统,以及3D的家居体验馆等,而广州番禺则选择了由数字家庭产业园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切入点,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深圳市把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纳入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每年根据政府工作重点滚动更新电子政务考核内容,确保政务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目前,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办事率和信息安全等电子政务指标均已纳入市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城市平台向数字化转型

智慧城市通过打造统一的城市数字平台,统筹云计算资源、大数据资源、地理信息资源、视频资源、指挥调度资源,使能政务、民生、产业应用,实现善政、惠民、兴业。

垂直行业各自为政的传统信息化建设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打通行业应用下面的基础资源平台,建立一个跨行业的城市数字平台,为智慧城市应用提供云、视频云、大数据、物联网(IoT)、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集成通信平台(ICP)等能力,并与AI结合通过行业使能技术,向上与应用对接,向下联接数据,让智慧城市的数字化转型触手可及。

城市数字平台依托云计算平台,通过新ICT各种能力的聚合编排,实现数据融合、业务协同与敏捷创新。各类底层资源得以共享,能力最大程度释放,由此带来了投入成本进一步降低,运行效率进一步提升,同时为后续数据融合,数据运营与增值,以及应用打通奠定了基础。

华为推出的城市数字平台的总体架构如下:

云计算:一云服务城市,集中建设、统一运维,提升运维效率。云资源按需调用,自由扩展,使能新业务快速上线。

大数据:打通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政府各部门的离线结构化数据进行采集、梳理,生成数据资源目录及政府数据资源中心,通过大数据平台的交换和共享,为政府各部门提供服务和业务支撑。

GIS一张图:GIS将不同资源放到一张图上分析展示,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通过地理实体关联各个委办局的数据,提供综合的数据融合服务,基于“一张图”实现所有委办局业务数据的分析、挖掘与展示。

视频云:基于开放的云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地域分析视频大共享。同时融合大数据技术,能挖掘出视频中更多的隐性价值。让视频从“看”的时代跨入“用”的时代。

物联网:以一张网一个平台连一个应用的建设模式,实现物联应用各类传感设备的统一接入、 管理和数据采集,向上对接支持多种智慧应用。华为提供上下联动的融合通信,实现语音、会议、监控、集群、短信和传真接入,将业务与通信融合。PC端、移动端、大屏端,三端联动,组织指挥长、各部门处理领导、现场处置人员、各领域专家进行可视化的在线会议,各方依据现场的画面,快速精准处置。

城市数字平台通过行业使能平台统一封装数字平台ICT能力,简化上层集成开发,加速系统上线。并通过开放AI能力支撑智慧化发展,并构建全流程E2E信息安全体系,为智慧城市安全保驾护航。

智慧城市基础平台的架构创新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EBG全球智慧城市业务部总裁郑志彬表示,数字化转型是双轮驱动的,包括业务和技术这两个方面。具体来说是V字模型、两条主线:一条是消费者业务架构,回归客户业务本质,为市民和经济发展创造价值,并以此为基础来确定架构,牵引技术发展的方向;另一条线则是AI+大数据+云),基于一个标准化的技术架构,通过技术来驱动业务的发展。这两条路径是共存并且是并行发展的。但是面向智慧城市,面向未来,让人们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更看重的是以业务驱动为核心、以技术驱动为辅助来推动一座城市的发展。

郑总认为,当人工智能技术(AI)应用于不同的场景,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价值。实际上技术不与业务结合会产生很多限制。人脸识别是当前很热门的一个技术,有很多应用场景,在华为园区就已经部署了人脸识别系统。在这里举3个场景来说明技术一定是与业务与场景相结合的。

场景一:用人脸识别实现上班打卡。这个应用既方便了员工,使之不用带着工卡去刷卡机上刷卡,也省掉了每个前台的刷卡机前端。

场景二:用人脸识别进入园区和办公场所。我们更换了楼前的闸机,员工自动人脸刷卡进入,人脸识别时间是1.5秒之内。这个场景每个楼前节省了一个固定的保安。粗略计算,一个保安1年的费用是10万元,100个保安每年可以带来1000万元的成本节省。这个应用场景的价值是可量化的。

场景三:如果在学校和教室的门口部署人脸识别摄像机,小学生进入(或离开)学校或者教室,学校就可以立即识别出来,然后通过短信通知家长,那么家长的安全感是否会得到极大提升?其背后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完全可以估算以及变现的。我们看到,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在平安城市中为保障社会安全、维持社会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其带来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则更加巨大。

技术如何在场景中发挥价值?如何把资源投入到价值最大化的领域,以确保社会和经济价值最大化?整个智慧城市的业务需求对很多资源具有共性需求,这包括对物联网的需求,例如在危化品保障中就涉及到了很多物联网检测的感知,还包括大数据的支撑、全域视频监控的要求、面向全域的指挥调度系统,以及面向整个领域的一张图系统。基于这样5个基本要素,华为构建了一个基础的平台,将数据汇聚,将能力开放,让上层的应用都可以使用这些能力,打造出一个城市肥沃的“黑土地”,使整个智慧城市“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我们常用的智能手机之所以称之为智能,是因为其强大的处理能力和丰富的软件功能,使得智能手机的应用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从而颠覆了传统的手机行业。智能手机的生产商不用再自己提供各种功能,实际上正是因为他们自己不提供这些应用软件,才使得智能手机的应用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释放——众多的开发者在手机这个生态中尽情发挥,手机生产商根本不用去想,也想不到会有这么多的应用场景产生;至于什么是有价值的应用?可以交给用户自己去选择,而不是手机提供商说了算。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基于健康生态的自然选择机制。

在C端上发生的这些变化,完全可以在B端或者G端借鉴。如果将一个城市的生态对比为一个智能手机的生态,城市的ICT基础设施就是手机的硬件(性能强大、计算资源充足、存储资源丰富、网络连接高速等),而城市的数字平台就是手机的操作系统(开放的、标准化的),城市的应用系统应当百花齐放,采用符合市场规律的自然选择机制,从而发挥出全社会的力量,将全社会的创新能力释放出来。

传统的创新链条周期长,类似于功能手机模式:发现需求,找集成商传递给软件开发商,由软件开发商开发业务;当软件开发商遇到技术需求时则传递给硬件开发商,硬件开发商经过评估决定是否接受需求,然后启动开发,交付硬件;然后软件开发商启动软件开发,交付软件……这样的周期,根本无法适应智慧城市的需求。

而越往下层,创新投入越大,周期越长。例如芯片投入的周期是3年,资金投入需上亿元,而且风险很大,只适合大公司持续的投入;城市数字平台的版本更新周期是半年到1年。而越往上层走,越要求快速、敏捷、丰富,应用开发的周期应当以月计、甚至天计,这就要求发挥出全社会的创新力量,让各行各业以及不同城市间情况的巨大差异,都能在这一层的创新机制中得到解决。应用可以是丰富多样的,其选择机制不应在智慧城市的技术提供商,而应该交给用户,大家喜欢的、有价值的应用容易得到广泛的采用,并有能力获取相应的报酬,以确保持续的迭代开发,从而构建出智慧城市体系的生态,真正实现城市数字化转型。

结束语

智慧城市应该是智慧的政府、智慧的企业和智慧的民众的结晶。推动“互联网+”战略落地,充分利用新型城镇化机遇,广东正以实际行动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广东智慧城市在标准指标体系、体制机制创新、顶层设计、为民惠企服务实效、创新建设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2020年,将基本建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世界级智慧城市群将在珠三角崛起。

猜你喜欢

智慧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五老”说和团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