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澜沧江土著鱼类光唇裂腹鱼人工繁殖鱼苗野化及放流关键技术研究

2019-09-05高海涛肖海斌李光华付贵权刘跃天陈豪金方彭周睿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5期

高海涛 肖海斌 李光华 付贵权 刘跃天 陈豪 金方彭 周睿

摘要选择人工繁育已实现规模化的澜沧江中,上游土著鱼光唇裂腹鱼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野化及放流技术研究,探索光唇裂腹鱼人工繁殖鱼苗野化及增殖放流关键技术。结果表明,停食野化组放流前10d减少喂食且放流前5d停食效果最佳;流水野化组放流前10d加大流水野化效果最佳;放流规格组以全长3~8cm时效果最佳;放流方式组以平衡水温放流方式效果最佳。试验结果可为提高澜沧江野生土著鱼类人工增殖放流的鱼苗成活率和增殖放流效果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光唇裂腹鱼;人工繁殖野化;放流

中图分类号 S91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05-0197-04

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诸如渔业资源滥捕水利工程建设、工农业生产活动经济养殖鱼类的引进等对澜沧江土著鱼类的干扰越来越强烈,甚至导致部分鱼类濒危,严重影响了澜沧江鱼类多样性-1。为了保护澜沧江鱼类资源和鱼类物种多样性,研究人员进行了澜沧江土著鱼类人工繁殖研究。目前,已有光唇裂腹鱼(Schiz-othoraxlissolabiatus Tsao)阿、后背鲈鲤(Percocyprispingiretr-odorsalis Cuiet Chu)、巨胚(Bagariusyrrelli)间丝尾鳆(My-tuswuyckioides Chauxet Fang)、叉尾鲇(Wallagoaltu)等澜沧江土著鱼类繁育成功,部分种类已经进行了人工增殖放流。

针对目前鱼类人工增殖放流的成活率普遍不高缺乏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等问题,选择人工繁育已实现规模化的澜沧江中上游土著鱼光唇裂腹鱼为研究对象,探索光唇裂腹鱼人工繁殖鱼苗野化及增殖放流关键技术,以期为提高澜沧江野生土著鱼类人工增殖放流的鱼苗成活率和增殖放流效果提供技术支撑。

光唇裂腹鱼,体长,稍侧扁。头锥形,稍尖。口下位,横裂。下颌具锐利角质,下唇分两叶,无乳突,唇后沟中断。须2对。须长约等于眼径。体被圆鳞,细小而薄,环片的排列方式均呈同心圆状,后区边缘有栉齿,鳞脊明显且呈辐射状;主鳃盖骨外形呈不规则的扇形结构,胸腹部裸露,侧线上鳞25左右。具臀鳞79。背鳍刺较弱,后缘下侧具细齿,起点在腹鳍之前。下层鱼类,生活在江河流水中,食藻类和有机碎屑。中型鱼类,一般体长200~300mm。为产区食用鱼。分布于珠江水系南北盘江、元江、澜沧江和怒江等。光唇裂腹鱼2龄前生长较快,2龄后生长速度开始减慢,初次性成熟年龄为3龄。2013年人工繁殖首次获得成功。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用光唇裂腹鱼鱼苗在澜沧江黄登鱼类增殖放流站人工繁殖,养殖3个月后进行试验。

1.2试验方法

1.2.1室内野化试验。冈刚孵化出的光唇裂腹鱼培育3个月后,取大小均匀(约5cm)的光唇裂腹鱼鱼苗若干,称重、测量全长,于放流前15d开始在澜沧江上游黄登鱼类增殖放流站内,选用圆形鱼苗培育池(上口直径100cm、高80cem)进行光唇裂腹鱼人工鱼苗野化训练试验。试验设停食野化和流水野化2种。停食野化设5个处理,分别于放流前15d开始停食(TS1)、放流前10d开始停食(TS2)、放流前5d开始停食(TS3)放流前10d每天投喂1次且流放前5d开始停食(TS4)、不停食(对照)。3次重复。在停食野化过程中,水深40cm,溶氧保持在7~8mg/L之间,投喂的饲料为0.8mm新希望奇佳饲料,每池投放100尾全长约5cm的光唇裂腹鱼。用圆形鱼苗培育池。

流水野化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于放流前15d开始加大流水强度(LS1)、放流前10d开始加大流水强度(LS2)放流前5d开始加大流水强度(LS3)、不加大流水强度(对照)。3次重复。流水野化过程中,水深40cm,溶氧保持在7~8mg/L之间,投喂的饲料为0.8mm新希望奇佳饲料,每池投放全长约5cm的光唇裂腹鱼100尾。加大流水强度时,调整进水流水,流速控制在0.30~0.35m/s之间。用圆形鱼苗培育池。

1.2.2放流效果试验。光唇裂腹鱼放流效果试验设计停食、流水放流规格和放流方式4个变量。停食和流水2个变量按鱼苗室内野化试验(1.2.1)设计。放流大小规格设计5個处理:2cm苗种(DX1).3cm苗种(DX2).5cm苗种(DX3).8cm苗种(DX4)和12cm苗种(DX5)。放流方式设计3个处理:平衡水温轻放(TF1)、5m放流槽投放(TF2)和10m放流槽投放(TF3)。

在澜沧江功果桥水电站库区云龙县功果桥镇汝顺鱼类养殖场,建5.0mx5.0mx2.5m水产养殖网箱,进行放流效果试验,放流时,停食和流水2个变量的每个处理取经过野化训练的大小均匀的光唇裂腹鱼鱼苗200尾,平均分为2份,作为平行试验;放流规格和投放方式2个变量,分别取大小均匀的光唇裂腹鱼鱼苗200尾,平均分为2份,作为平行试验。在放流30d和60d时统计成活率并称重,测量全长。

1.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并用最小显著差异法(LSD)比较各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数据以平均值x标准差表示;采用Excel作图。

2结果与分析

2.1室内野化试验

2.1.1停食野化试验。经过15d的光唇裂腹鱼室内停食野化试验,各试验组(TS1、TS2TS3、TS4)和对照组的成活率均为100%。对照组的全长显著高于初始值、TS1和TS2(P<0.05),但与TS3和TS4差异不显著(P>0.05)(图1)。对照组的体重显著高于初始值和各试验组(P<0.05),各试验组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TS1

2.1.2流水野化试验。经过15d的光唇裂腹鱼室内流水野化试验,各试验组(LS1、LS2、LS3)和对照组的成活率均为100%。对照组和各试验组的全长显著高于初始值(P<0.05),对照组和各试验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图3)。对照组的体重显著高于初始值和各试验组(P<0.05),LS2和LS3显著高于LS1(P<0.05)(图4)。由此表明,光唇裂腹鱼室内流水野化对其成活率无影响,但可通过减缓体重来减缓生长,且流水时间越长,减缓程度越显著。

2.2放流效果试验

2.2.1停食野化放流效果。由图5可知,经过2个月的停食野化放流效果试验,光唇裂腹鱼的成活率以TS3和TS4最高,对照组和TS2次之,TS1的成活率最低。对照组的全长和体重均显著高于TS1、TS2和TS3(P<0.05),但与TS4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1)。这说明随着停食时间的增加,光唇裂腹鱼成活率下降,但生长状况恢复到无显著性差异;未经停食野化的对照组,成活率低于TS4,全长和体重与TS4无显著性差异。因此,适当停食(TS4,放流前10d先减量喂食,再停食5d)提高了光唇裂腹鱼成活率且鱼生长状况良好。2.2.2流水野化放流效果。由图6可知,经过2个月的流水野化放流效果试验,光唇裂腹鱼的成活率以LS2最高,LS1和LS3次之,对照组的成活率最低;对照组的全长显著高于各试验组(P<0.05),体重显著高于LS1(P<0.05),与LS2和LS3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2)。这说明流水野化在一定程度内对光唇裂腹鱼成活率有一定影响,且对全长的影响大于对体重的影响。因此,适当增加流水(LS2,流水10d)可提高光唇裂腹鱼成活率且鱼生长状况良好。

2.2.3不同规格放流效果。由图7可知,经过2个月的放流效果试验,光唇裂腹鱼的成活率以DX5最高,DX4、DX3、DX2次之,DX1最低。全长和体重均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而增大(表3)。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放流规格的增大,光唇裂腹鱼的成活率也逐渐升高。因此,适当的放流规格(DX3,DX4,DX5,放流规格大于5em)有助于提高光唇裂腹鱼成活率且鱼生长状况良好,但考虑到鱼苗的培育成本,以放流全长3~8em鱼苗为最佳。

2.2.4不同放流方式放流效果试验。由图8可知经过2个月的放流效果试验,光唇裂腹鱼的成活率以TF1最大,TF2次之,TF3最小。全长和体重也均无显著性差异(表4)。因此,平衡水温放流方式(TF1)有助于光唇裂腹鱼成活率的升高,但不影响鱼的生长状况。

3结论与讨论

(1)停食野化时间过长,会导致光唇裂腹鱼体质减弱,不利于生长;而不停食或停食时间太短,会导致光唇裂腹鱼觅食能力减弱,同样不利于成活。以放流前10d减少喂食且放流前5d停食最有利于光唇裂腹鱼野化期间的生长和放流成活率的提高。

(2)流水野化时间过长,会过多消耗光唇裂腹鱼的能量,导致体质减弱,不加大流水又会导致鱼适应自然流水的能力减弱,同样不利于光唇裂腹鱼的成活。以放流前l0d加大流水野化,有助于光唇裂腹鱼野化期间的生長和放流成活率的提高2。

(3)放流规格越小,光唇裂腹鱼在自然条件下的适应性越弱,觅食能力和躲避敌害的能力越弱,不利于增殖放流成活和生长。随着放流规格的增大,适应性、觅食能力和躲避敌害的能力均加强,但培育鱼苗成本大大提高。因此,放流规格为全长3~8cm时,既有助于光唇裂腹鱼成活率的提高和鱼的生长,又可节约养殖成本。

(4)放流时,会导致鱼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鱼体损伤可导致鱼体感染疾病或体质下降,进而导致成活率下降和生长缓慢。因此,放流时减少对鱼体的伤害,能提高成活率,平衡水温放流方式有助于光唇裂腹鱼成活率的升高,但不影响鱼的生长状况1314。

4参考文献

[1]何大明,汤奇成中国国际河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陈小勇.云南鱼类名录[J].动物学研究,2013,34(4):281-343.

[3]申安华,李光华,赵树海,等.光唇裂腹鱼胚胎发育与仔鱼早期发育的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13,34(6):76-80.

[4]刘跃天,吴敬东,李光华,等.后背鲈鲤人工繁殖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2):263-264.

[5]薛晨江,张正雄,马建颜,等.巨呸人工繁殖初报与胚胎发育观察[J].水生态学杂志,2012,33(5):54-56.

[6]薛晨江,田树魁,李永明,等.丝尾鰒的驯养及人工繁殖初报[J].水生态学杂志,2010,3(4):142-145.

[7]褚新洛,陈银瑞.云南鱼类志(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8]褚新洛,陈银瑞.云南鱼类志(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9]陈小勇.云南鱼类名录[J].动物学研究,2013(4):36-92.

[10]倪静洁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技术和管理现状研究进展[J].水力发电,2015(5):37-70.

[11]胡光源,王云,张忠亮,等.黑龙江鲟鱼人工放流及野化训练[J].水产养殖,2011(6):34-36.

[12]单婕,顾洪宾,薛联芳.鱼类增殖放流站运行管理若千问题探讨[J].水力发电,2016(12):10-12.

[13]陈睿毅,楼宝,詹炜,等.人工增殖放流技术的探讨[J].河北渔业,2014(5):54-58.

[14]王莹澜沧江中下游鱼类栖息地的水文、水力学特征研究[D].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