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研究

2019-09-04艾淑智余琼兰陈晓红卢奕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21期
关键词:术后感染临床研究危险因素

艾淑智 余琼兰 陈晓红 卢奕

【摘要】 目的 研究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100例行瓣膜置换术治疗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 回顾性分析其全部临床资料, 对患者术后感染发生情况以及临床危险因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00例患者发生术后感染13例, 发生率为13.0%。其中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7.69%)、呼吸道感染2例(15.38%)、泌尿系统感染2例(15.38%)、胸骨及纵隔感染3例(23.08%)、切口感染5例(38.46%)。年龄>50岁者的感染率(31.58%)明显高于年龄<20岁(0)、20~35岁(9.09%)、36~50岁(9.09%),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20岁、20~35岁、36~50岁者的感染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史>10年者的感染率(66.67%)明显高于病史<5年(9.68%)、5~10年(12.12%),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史<5年与5~10年者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Ⅳ级者的感染率(26.92%)明显高于心功能Ⅱ级(7.89%)和Ⅲ级(8.33%),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Ⅱ级和Ⅲ级者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瓣置换术者的感染率(20.00%)明显高于双瓣置换术(2.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脉阻断时间>120 min感染率明显高于主动脉阻断时间≤120 min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采取瓣膜置换术治疗后存在一定感染风险, 且手术方式、病史、年龄等均为其临床危险因素。

【关键词】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术后感染;危险因素;临床研究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1.016

风湿性心脏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是由于心脏瓣膜受到风湿热侵袭累及所致, 又称之为风心病, 其主要表现为主动脉瓣、三尖瓣、二尖瓣中有一个或几个瓣膜关闭不全或狭窄, 且发病群体主要为女性[1, 2]。在治疗该病症的过程中, 常用的手术方式为瓣膜置换术, 但部分患者术后易出现各种感染, 从而对其预后产生不利影响。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的术后感染影响因素相对较多, 通过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则可采取相应措施对术后感染加以预防和处理, 以保障患者预后效果[3, 4]。因此本文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行瓣膜置换术治疗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100例, 回顾性分析其全部临床资料, 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术后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行瓣膜置换术治疗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100例, 其中男32例, 女68例, 年龄15~72岁, 平均年龄(43.5±11.2)岁。所有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 且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批准, 排除存在可能潜伏感染性病灶及院前感染患者。

1. 2 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全部临床资料, 并结合其实验室检查以及术后表现等, 对其有无出现术后感染进行评估和观察, 医院感染标准参照美国疾控中心制定的标准, 根据不同标准分组, 即手术方式、术前心功能分析、病史以及患者年龄等。对患者发生术后感染情况以及临床危险因素进行总结分析。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术后感染情况 100例患者发生术后感染13例, 发生率为13.0%。其中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7.69%)、呼吸道感染2例(15.38%)、泌尿系统感染2例(15.38%)、胸骨及纵隔感染3例(23.08%)、切口感染5例(38.46%)。

2. 2 术后感染患者临床因素分析 年龄>50岁者的感染率(31.58%)明显高于年龄<20岁(0)、20~35岁(9.09%)、36~50岁(9.09%),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20岁、20~35岁、36~50岁者的感染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史>10年者的感染率(66.67%)明显高于病史<5年(9.68%)、5~10年(12.12%),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史<5年与5~10年者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Ⅳ级者的感染率(26.92%)明显高于心功能Ⅱ级(7.89%)和Ⅲ级(8.33%),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Ⅱ级和Ⅲ级者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瓣置换术者的感染率(20.00%)明显高于双瓣置换术(2.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脉阻断时间>120 min感染率明显高于≤120 min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早期发病时, 其心功能尚好, 且心脏瓣膜仅存在轻度损害, 因而可行保守治疗, 即药物治疗。但对于瓣膜损坏严重者, 则需实施瓣膜置换术。该术式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部分患者术后极易发生各种感染, 如呼吸道感染、切口感染等, 从而对其术后恢复产生不利影响[5, 6]。本文的研究中, 100例患者发生术后感染13例, 发生率为13.0%。其中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7.69%)、呼吸道感染2例(15.38%)、泌尿系统感染2例(15.38%)、胸骨及纵隔感染3例(23.08%)、切口感染5例(38.46%)。年龄>50歲者的感染率(31.58%)明显高于年龄<20岁(0)、20~35岁(9.09%)、36~50岁(9.09%),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20岁、20~35岁、36~50岁者的感染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史>10年者的感染率(66.67%)明显高于病史<5年(9.68%)、5~10年(12.12%),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史<5年与5~10年者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Ⅳ级者的感染率(26.92%)明显高于心功能Ⅱ级(7.89%)和Ⅲ级(8.33%),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Ⅱ级和Ⅲ级者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瓣置换术者的感染率(20.00%)明显高于双瓣置换术(2.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脉阻断时间>120 min感染率明显高于≤120 min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看出, 患者术后感染与其手术方式、心功能分级、年龄以及病史等存在密切关系。针对上述因素, 患者在实施手术前, 首先需对患者基础情况以及病史等予以深入的了解和调查, 注意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可能出现的术后感染加以预防, 以充分保障患者的手术疗效和预后[7-10]。

综上所述,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采取瓣膜置换术治疗后存在一定感染风险, 且手术方式、病史、年龄等均为其临床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 薛新.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瓣膜置换术术前的临床高危因素分析与探讨.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7, 36(7):2728-2735.

[2] 郑勇, 汤昔康, 黄震, 等.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6, 26(13):3011-3013.

[3] 陈澍, 孙宗全, 董念国, 等. 儿童心脏瓣膜置换术的近远期疗效分析.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44(5):545-548.

[4] 任明明, 韩振, 冯钢, 等. 瓣膜置换术同期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合并瓣膜性心脏病房颤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海南医学, 2015, 26(15):2212-2214.

[5] 孙振峰, 亓宪银, 王继振, 等. 心内直视房颤射频消融术前危险因素与术后转律关系. 工企医刊, 2013, 26(3):195-197.

[6] 王文广, 任琳, 杨红梅, 等. 44岁女性风湿性心脏病伴发冠心病1例.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13, 29(1):73-74.

[7] 潘友民, 潘铁成, 申正义, 等.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4):256-258.

[8] 程军涛.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14):79-81.

[9] 游斌权, 苏唏, 汪敏, 等.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复律的临床分析.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3, 8(5):342-344.

[10] 秦东泽.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的术前高危因素分析. 山西医科大学, 2005.

[收稿日期:2018-12-13]

猜你喜欢

术后感染临床研究危险因素
腹腔镜手术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卵巢内异囊肿的临床研究
黄芝通脑络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剖宫产术后感染因素分析报告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PDCA护理管理模式对预防口腔拔牙术后感染和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