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教育家精神办教育

2019-09-03李英渠

山东画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京剧文化教育

金乡,这个位于四省交界处的鲁西南小城,是李白笔下“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诗意存在,也是人们印象中的“大蒜之乡”。近些年,金乡县域教育建设模式引发广泛关注,教育事业持续迸发新动能,一跃成为鲁西南地区“现象级”教育高地。

李英渠,金乡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在执掌地方教育事业的十余年里,踏踏实实“深耕”教育,不仅领跑了县域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推动了教育高地的打造,也生动诠释教育家办教育、教育家办学的丰富内涵,诠释了教育实干家的魄力和魅力。

静听花开

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丝竹管弦鼓,唱念做打舞,京剧的魅力正在金乡的校园中浸润弥散。金乡县实验小学排练厅里,一群十岁左右的学生娃,正在彩排原创京剧折子戏《鸡黍之约》,无论是传统唱腔还是一颦一笑、一招一式,都做得有板有眼。

尽管日常事务性工作繁多,李英渠总会抽出时间来,不定时“突然造访”某个学校。孩子们在台上彩排,他在台下观望,虽不动声色却眼含欣慰,像一个撒下新一季种子的农夫,正在静观传统文化之花在学生身心上慢慢绽放。

这帮“京剧娃”练戏时毫不含糊,休息时又变成了一帮“熊孩子”,嬉闹打闹间,看到身边来了一位和蔼可亲的“大朋友”,就围将上来,和他拉起呱来:“您知道‘鸡黍之约的发生地是哪里吗?”“就是咱们金乡呗!”李英渠又问他们,“能说说通过这出戏,你们领会到了什么?”“人要讲诚信!”“言必信,行必果!”“做人要一诺千金!”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地回答道。李英渠点头赞赏。

作为地方教育的领路人,李英渠深谙,育人之道应以德为本,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较高的德育价值,他认为应将德育根植于传统文化中,以国学经典、戏曲、围棋、书法、绘画、武术以及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为载体,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让学生精神生长、灵魂发育。

自2010年,金乡县开始推广“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学生的成长土壤、德育“密码”——

“同学们,国学诵读时间到了,让我们拿起课本,一起大声朗读。”腹有诗书气自华,国学诵读或许是学习传统文化最好的入门方式。在金乡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各个校区,每天都有国学诵读的专属时段。

在金乡这个出了名的“戏窝子”里,金乡四平调、山东落子等被一些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名录的地方戏曲正以独特的魅力浸润校园。那似懂非懂的稚嫩唱腔里,传统文化已然开始点染和滋养一颗颗年幼的心。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在书法、国画课上,学生在静与动中养心,在挥笔间领悟。这些萦绕于指尖、案头的传统文化,已成为学生凝神静气、伸展心性的一种极感性化的艺术操作……

如此这般,在金乡,优秀传统文化因亲近校园、亲近学生而得到不断赓续、传承,学生亦因有了传统文化的熏陶而变得更加从容、自信与快乐。伴随这种从容与自信,他们的人生也开始绽放出星星点点的光芒。出演《鸡黍之约》的这几个学生,在全国学生戏曲大赛总决赛中过关斩将,最终斩获一等奖。至今,金乡已连续三年在全国学生戏曲大赛中获得最高奖。

荣誉的背后,有学生自身的实力支撑,更有大环境的整体加持。沧浪欲有诗味,酝酿才能芬芳。艺术之花唯有假以时日、心血,方能开得如此娇艳。从十年前开始,金乡就力推“京剧进校园”。京剧特色学校——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7个小学校区6000余名学生人人会哼唱京剧,音乐老师人人皆能演唱两出京剧经典名段。除此之外,校园内京剧元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走廊、楼梯间遍布错落有致的脸谱和比比皆是的京剧知识,大课间全员热舞京剧韵律操,上、下课铃声采用的是京剧曲牌《卖水》《急急风》。

在成为全国京剧教育一面旗帜的同时,金乡还是个让全省瞩目的书法教育大县。书法,作为延续了近3000年的艺术瑰宝,那百读不厌的气质和神韵,经年累月地蔓延在金乡县大小学校里。目前,金乡“山东省书法教育示范学校”已达12所,这在全省县城一级里,无出其右者。在历年的省、市师生书画大赛中,金乡县多次夺魁,获奖名单中有一半都是金乡籍师生。李英渠甚至接到过组委会“不见外”的劝告电话:“上几次金奖你们都包揽了,这次金乡能否别参加了,也给其他地方个机会。”听闻此,他调整策略,安排第二梯队去参赛,结果获奖人数照样占到一半以上。近十年来,金乡平均每年有百余人考入中国美院、中央美院等顶级艺术院校,这其中书法系学生达到三十余人。

笔墨间,蕴才华,显风度。在李英渠看来,“书法进校园”绝不仅仅是为了获奖和升学,而是因为习书能蕴积和沉淀学生的学人气质和书卷气息。他尤其看重书法在孩子心智锻炼、习惯养成中的关键作用。一些孩子家长跟李英渠说,孩子学了书法,整个人都变了,各科成绩也普遍提升。听闻此,李英渠十分感慨也倍感欣慰。

2016年,金乡这个不起眼的鲁西南小县城,获得了一个让兄弟县市艳羡的称号——山东省中小学生校园艺术标杆县。在金乡,校园京剧、地方戏曲、书法、陶艺、围棋“五大艺术教育”已产生了品牌效应,丰富多彩活动次第展开、别开生面,原本只有城里孩子更有机会接触到的剪纸、沙画、蜡染、版画、武术、纸艺花等艺术门类,竟也成为金乡农村学校的特色名片。

“縣域教育和城市教育相比,最大的差距在‘雅上,”李英渠认为,“‘雅就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生想学什么便有什么,有什么样的潜质就能得到什么样的发展。”放眼金乡,“雅”教育已花开遍野,无分城乡。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当许多地市还在思索和调研如何让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时候,李英渠已在忙着与全国教育界同仁分享和交流经验了。2016年12月2日,“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论坛在北京举行,作为十位受邀发言专家之一,李英渠介绍了金乡县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一校一品”工程情况。中国戏曲学院戏曲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姚志强听了他的报告之后说,传统文化进校园,一定是一项民生工程,一定是一项祖国工程,能在金乡开展这样的工作,在全国来说都是不多见的。

俯首深耕

在担任教育局长之前,李英渠已与教育事业有着十余年交集。十余载光阴中,他俯身基层一线,表现出彩,20岁成为市级“新长征突击手”,23岁已是代理校长,用骄人实绩书写了对教育的热爱。2007年担任局长之后,教育更上升为他的一种浓烈的生命情怀,在领跑地方教育事业十余年的光景中,以教育家的满腔情怀、实干家的责任与担当点亮了一方教育。

前面说到的艺术教育的精彩纷呈,仅是金乡教育魔方的一个侧面,近些年来,金乡的教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已位居济宁市、山东省前列:其教育满意度连续三年位列济宁市第一,省市规范化学校比率居济宁市第一位,在省内率先解决“大班额”问题,教学质量稳居全省前列,连续九年被评为“济宁市高考先进县”;职业教育全市领跑,连续五年作为主赛场承办全市技能大赛,大赛总成绩位列全市第一;全学段呈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态势。

这样的民生答卷,枝叶关情暖人心。金乡百姓看在眼里,周边县市的百姓也翘首观望。截至目前,已有周边省市7000名学生迁来金乡就读。7000名学生的背后,就是7000个家庭,金乡当地的房地产也被一齐拉动起来。这种情况,让李英渠联想起极为相似的旧日一幕。他刚到任之时,学生的流向正好与现在相反,周围县区一车车来拉金乡学生的情景还清晰如昨。

生源大量外流的一幕,带给了李英渠不小的触动,如何帮老百姓重拾对金乡教育的信心引发他的深思。李英渠决意以单科成绩为切口,俯下身子抓教学质量。他是理科出身,拾起数学来可谓驾轻就熟,就带着大家一起搞研讨、做课题。教育局长的躬身示范效应在全县教育系统迅速扩散开来,县里教研氛围空前浓厚。李英渠一个任期结束之时,金乡已跻身济宁教育第一方阵。

在提分数、抓智育的同时,李英渠一直在思考教育的终极意义。在他看来,成绩、分数固然重要,但这一定不是教育的全部和应有的样子。他认为,“育人之道,以德为本”,在尊重学生天性的基础上,让孩子获取一种处理问题的能力,获取一种终身发展的能力,这才是教育根本意义之所在。于是,他要求大家放下对分数、对升学率的追逐,思想从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这在当时“智育为先”氛围甚浓的教育圈,特别是县域教育圈里显得弥足珍贵。

对德育、素质教育的重视,亦源自老一辈教育者的代际思考和规划。“我们那个读书时候是为了能考出去,那样就能吃上公家粮。从严格意义上讲,这还不能称其为‘教育,只能说是艰难时期的一种生活自救。”李英渠希望,能通过一两代人的努力,对教育理念进行重新定义,对教育行为进行全新设计,让教育可以涵养孩子的智慧和核心素养,可以达到“你喜欢什么就学什么”,尊重和包容个性发展的境地。

多年来,李英渠潜心对教育价值观进行了不竭的思考提炼、探索实践,从最初的“育人之道,以德为本”,到“把德育根植于传统文化工作之中”,再到“文化校园”概念,一系列教育理念的提出,彰显出他教育家的情怀、知识分子的素养以及研究者的底蕴。整个金乡教育界在“领路人”李英渠的带领下,不断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在教育改革、创新和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敢拼敢闯,形成焕然一新的教育发展格局。

改革不是一首田园诗,总要伴随着阵痛。当时在县域环境中搞素质教育,许多家长充满质疑,认为这是“不务正业”,一些校长、老师也很不理解,觉得“搞教学容易,搞教学之外的东西很难”。面对质疑和抱怨,李英渠没有退缩,笃定而执着地要试上一试。

再美好的设想,如果没有教育执行者——教师的参与和认可,就是空中楼阁、一纸空文。调动教师能动性,成为金乡破题素质教育的首要之笔。有一年,一位中国美术学院的毕业生考到一所农村学校任教。李英渠得知他精通陶艺,特批资金在那里建了窑,讓他试点展开陶艺课程。没多久,那位老师在所有班级开设了陶艺课,大受学生欢迎。为了在更大范围推广陶艺课程,县教体局把那位老师调到城里的王杰中学,又投了30万资金按照景德镇标准建了高档的陶艺工作室。教师的积极性因此更加高涨,开展的陶艺课亦更加别开生面。

“对于素质教育,我们给予的政策、财力支持,所有人都看得见,教师们的积极性也因此被调动起来。”李英渠说。当艺术课程由烫手山芋变得喜闻乐见的时候,金乡的素质教育局面就全面打开了。“现在的艺术课程门类越来越多,像比较少见的马赛克画、烫画课都有了。原来我们推‘一校一品都难,现在‘一校多品都不在话下了。有的学校门前挂了十多个品牌特色课的牌子。”

除了开发和调动当地师资能量,李英渠也倾力寻求外力协助。一次,他结识了济宁老乡、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院长王文清。两人倾谈过后,王文清被李英渠的真诚和热情所打动,当即表态愿意尽心尽力地为“传统文化进校园”提供志愿服务。“现在只要有重大赛事,给他打个电话,他或自己来或派人过来,他那里有好几个是梅花奖获得者,这样保证了一线京剧大家来指导孩子。”李英渠说。

教育信息化,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推手。近年来,金乡连续投入2亿元,将“教科书、黑板、粉笔”老三件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化为“大数据、电子白板、教育信息高速通道”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这给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推广带来巨大的技术红利,“我们经常是二三十个班级一起通过‘云直播课堂上课,班级老师只负责维持纪律就行”。李英渠介绍说。

为了给任课老师提供“能量补给”、开拓艺术“天眼”,逢寒暑期、节假日,金乡依托山阳书院公益艺术学校,邀请等各方国学、书法、绘画、戏曲等领域专家来此开设高水准研修课程。这让教师直呼“过瘾”的文化大餐,让他们在低头踏实教学的同时,也有了“仰望星空”的机会,更后期的教学工作积蓄了丰富的艺术能量。

2016年,一次北京之行,触发了李英渠的教育新思考。随后,他提出了“文化校园”的概念。李英渠认为,文化校园体现在学校的物质建设上,也体现在师生的精神风貌上。李英渠要求各个学校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的绿色学校创建领导小组,对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精心设计,使之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几年下来,金乡所有中小学校都达到县级绿化学校标准,80%的学校达到了省、市绿色学校标准和规范化学校标准,“大学校像花园,小学校像盆景”,形成了独特的育人风景线。“在环境改变的过程中,人也在改变,校长的品味在提升,学生也得到了陶冶。”李英渠说。

校园环境提升了之后,金乡中小学校开始了营造校园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的探索实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每一所学校开展的任何项目、举行的任何活动,都要与自身理念、文化相匹配,并以此攒聚更多的人文气息。行走金乡,无论是金乡第一中学里以书香温暖校园的校园书店,王杰中学里俯拾皆是的王杰精神元素,还是实验小学里浓得化不开的京剧文化……如此这般,文化已如清泉,在师生心里汩汩流淌。

借史润教

在将教育使命融入生命的20多个年头中,李英渠既可称为一位仰望星空的理想者,也堪称跋山涉水的实干家。在深耕教育事业之外,他的另外一种人生精彩也一直并行不悖地运行着。我们去金乡采访的当天上午,山东大学一位教授来到金乡县文物局,想看一下在鲁西南首次发现的“父母恩重碑”。县文物局同志把李英渠请了过去,让他谈谈看法。诸如此,李英渠还是一位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者。

溯源李英渠对于地方历史文化的关注,要从金乡恢复重建“山阳书院”说起。书院,是古代“耕读传家”的重要载体,这种古老事物有很强的文化生命力,当今天人们在思考和呼唤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之时,书院又成为激活历史文化的重要基地。金乡历史上的山阳书院,唐朝时是研修儒学的重要场所,清末时改为新式学堂,再后来就淡出了记忆。2010年,金乡县恢复重建“山阳书院”,任命李英渠兼任“山阳书院”院长。

李英渠担任书院院长之后第一个“大动作”,是以电视人的身份开讲金乡历史文化。2011年,金乡电视台首开“金乡文化大讲堂”栏目,指定李英渠首讲、主讲。“我本科是学物理的,又在山农大、中国人大学过经济管理、汉语言文学,但没有系统学过历史。”开讲前,李英渠俯下身子,认真细致地通读了《二十四史》中与金乡相关的部分,又将金乡历代县志全部翻阅了一遍。开讲时,李英渠每周一讲,每讲45分钟。

由于节目号准了时代回归传统、渴望国学的脉搏,又顺利地将晦涩枯燥的书斋学术语言转换和翻译成轻松活泼的电视语言,“大讲堂”颇受欢迎,李英渠坐镇讲了两年。一位颇为熟识的退休老干部对他说:“你的大讲堂,我每期都看。”李英渠窃喜,又问讲得如何,答:“听了你的讲堂,感觉中华文明是从金乡发源的。”

原是揶揄他“讲大了”的一句玩笑话,却使李英渠顿生感慨:“金乡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老百姓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太少了。”所以在后来的研究中,他多次用“金乡——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华文明的基因线索”定位金乡文化,就是想唤醒金乡人的文化自重和自豪感。

李英渠对历史文化的关注和研探,也将进一步惠及教育领域。“金乡有九湖五河十八湾,我对这些水域进行了深入的历史考证,随后还对它们进行了命名。这些在不就的将来,都是教育可以拿来即用的丰富资源。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未来的研学游中,我们会告诉学生们每个地方背后的历史故事,让他们在丰富的游历中增強学识,在历史的滋养中锻造品格。”以史润教,借史育人,这是金乡教育的生动侧面。

(编辑/王立群)

猜你喜欢

京剧文化教育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为什么京剧被誉为“国剧”
《京剧人设》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京剧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