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之我见

2019-09-02白丽芳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年8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语感阅读

白丽芳

【摘要】课外阅读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途径,但目前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相当匮乏。许多农村小学生在课堂上思维不开阔,语言匮乏,阅读理解不尽人心。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对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匮乏现象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初步探索出相应的对策,并在教学中认真进行实践,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语感;阅读;语文素养

自任教以来,我一直在农村小学担任语文老师,随着语文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何为“语文素养”?它应该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思想观念等内容”。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以及主体发展的需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培养班上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注重积累

语言的学习只有在大量语言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能点点滴滴地“说出”,通过长年累月的积累才能“奔涌而出”。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对他们来说,大量积累语言、丰富和发展语言能力,是他们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语言的积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我让学生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做到课内积累与课外积累并重。

(一)课内积累

鉴于课堂时间有限,在课内的积累必须提高效率。这就要求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在指导阅读方法和培养阅读习惯的同时,需要大量积累优美的语句。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了漓江的水,第三自然段描写桂林的山,想象丰富,情景交融,加上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词汇丰富,极富感染力,是积累语言的好材料,特别注重指导学生诵读记忆。而对本文中其他非重点段落的教学则一带而过。这样合理地取舍,更为省时、高效。

(二)课外积累

1.推荐课外读物。结合课堂教学,我根据学生阅读能力和基础,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推荐了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有时简要介绍内容,有时朗读精彩片斷,有时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在精彩处戛然而止,吊足学生的胃口,然后不失时机地推荐读物。

此外,还配合课堂教学推荐课外读物,使课内外阅读得以相互促进。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节选自名家名篇,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我把原著推荐给学生,让学生课外进行阅读。比如:学了《只拣儿童多处行》后推荐学生读《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等散文集。这样学生不仅能了解文章的全貌,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和感悟,还能更全面地感受大师的语言魅力,学习准确、精练、优美的语言表达。此外,我还把课内外体裁相同、内容相似的文章对照阅读,如:《小木偶的故事》和《木偶奇遇记》《翻跟头的木偶》等童话故事让学生对比读,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2.教给读书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供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得法者如鱼得水,无法者如瞎子点灯,课外阅读也是如此,只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会读书、多读书,才能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学期,我们重点抓写批注,将写批注与课堂阅读教学结合起来。以一篇篇课文为例:教孩子从课文内容、写作特色、情感方面、朗读技巧、语言表达等方面着手,通过品词析句,体会标点用处等方式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所想、所疑在空白处记录下来。课外书籍的阅读成了操练场,孩子们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边读边自由批注,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二、培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特点,对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培养语感由语文学科独特的情感特性和人文内涵决定。语感既包括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理解力,也包括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反映生活的表现力,语文学习应该是一个不断培养语感的过程。

(一)反复诵读,感悟语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时候,我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言辞有时并不能精确地反映意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富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仿佛使人置身其中。对这些文章的反复诵读,可以使学生逐步感受语言内蕴和文章气势,领会其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精妙之处,让学生感悟语言的绝妙材料。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春天的小雨滴滴滴》时,通过对文本的反复诵读,并配以图画、音乐,使学生感受到无私的春雨给人们带来的美好、和谐和希望,又以这种绘画美、音乐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二)反复揣摩,培养语感

有些词语看似平淡无奇,但仔细一琢磨,你就能领悟到其中精妙传神之处。因此,要引导学生对重要的词语、句子进行揣摩,体会蕴涵在文字中的深层含义。比如:我在教学《钓鱼》一课倒数第二自然段中的一句话:“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我用投影片出示句子让学生揣摩,学生经过琢磨后领悟到这里的“鱼”指的是形形色色的诱惑人的利益,懂得了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三、指导运用

我认为,学生积累语言、感悟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即运用明确具体的语言文字准确无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他人沟通、交流。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我在指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时,采取了以下做法: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方面,我在专题训练中,采取了形式多样的口语交际;在阅读教学中,各个环节渗透口头表达;在生活实践中,创设交际情境。在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方面,我花了很大力气:从训练时间上来说,我引导学生从课上走向课下,抓好平时练笔。如果教师把学生的习作都放到作文课上,学生可能会因为缺乏兴趣或缺少素材感到无话可写,即使写出来一段话,也是空洞无味的。于是,我积极为学生提供习作机会,拓宽训练渠道。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指导学生开展诸如图文转换、改写情节、续写文尾等形式的创造性写作;发表意见,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二)结合班队活动,为学生提供习作机会

例如:让学生做一个小制作,并将过程记录下来: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学雷锋做好事,写下自己的感受。

(三)优化评改机制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习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这里的“加工”除了学生对习作的修改,还包括教师对习作的批改和讲评。关于习作的批改,它既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习作的实际,又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习作的优缺点。我在具体教学中,采取了以下不同的形式:我先示范,再让学生自已改;采用教师批、学生改,我使用了一些固定的符号,标注几句简明的要求,让学生据此进行修改;有时,我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采用面批面改;还有时,我采用互批互改,以若干学生为一组.选择某个学生的习作互相讨论、共同修改。关于习作的讲评,这是对一次习作的总结,对今后的习作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具有承上启下的性质。学生的习作写成什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能否积极认真地写。在一次讲评中出现的问题可能较多,因此,习作讲评课无需面面俱到,只要抓住带有共性的问题指导学生讲评例文,修改自己的习作即可。其中关键的环节就是采用恰当的方式,组织全班学生讲评、修改例文.再与学生自评相结合.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总之,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对语文知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文素养形成的过程又是一个养成的过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让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语感阅读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