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五年“精准扶贫”研究CSSCI期刊载文分析

2019-09-02朱林山

韶关学院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发文精准扶贫

朱林山

(韶关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韶关512005)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针对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1]近年来,党和政府大力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学术界给予了高度关注,出现了一系列“精准扶贫”研究成果。为了更好的把握近年来学术界对精准扶贫的研究进展,本文运用实证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借助文献计量学相关理论,探讨分析近五年来我国在精准扶贫领域的研究状况,为推动精准扶贫的研究提供借鉴。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采集的数据主要来自于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国知网与同类型数据库相比,具有种类齐全、更新速度快的优点[2]。以“精准扶贫”为检索式,采集文献的时间跨度为2014年至2018年,统计源为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公布的历年CSSCI来源期刊(含扩展版)论文。CSSCI来源期刊(含扩展版)被国内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作为评价研究人员学术水准和能力的依据,在CSSCI来源期刊中(含扩展版)发表的论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学科发展的水平和方向。CSSCI来源期刊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管理学、哲学、宗教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学、艺术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民族学与文化学、新闻学与传播学、教育学、统计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体育学、人文经济地理、心理学、环境科学、综合社科期刊和高校综合性学报等23类,精准扶贫研究涉及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多个学科以及交叉学科。

(二)研究方法

根据文献统计的相关方法,本文只将第一作者或者独立作者纳入研究对象,在采集文献时,打开中国知网首页,选择“高级检索”,在标签中选择“期刊”,来源类别选择“CSSCI”,在“主题”中输入“精准扶贫”,共检索出1534篇有效文献。文献涉及多个学科,通过对文献按年度发文情况、研究高频主题、发文机构、高引文论文和作者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在分析方法的运用上,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五年来的发文量进行统计,呈现研究趋势图,通过年发文量的柱状图厘清近年来精准扶贫的研究进程和脉络。对我国精准扶贫研究的学科分布、论文数量占比、论文高产出单位、高被引作者等,剖析近五年来我国在精准扶贫研究领域的学科分布、研究水平及存在的不足。

二、统计与分析

(一)“精准扶贫”研究的时间序列、研究层次与发文期刊分析

2014-2018年的五年时间里,CSSCI各学科期刊共刊发了1 534篇“精准扶贫”的学术论文:2014年 5篇,2015年 43篇,2016年 288篇,2017年 602篇,2018年(12月10日)篇,这一主题的论文数量还在持续增长。

表1 2014-2018年精准扶贫研究载文统计

从年度上看,据表1所示,2014年在CSSCI期刊发表“精准扶贫”的学术论文仅5篇,2015年发文量为2014年的9倍,2016年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288篇;2017年比2016年增加了一倍有余。从整体上看,2014年是研究的“诞生阶段”,2015-2018年则为“大发展阶段”,论文数量急剧增加,说明学术界对“精准扶贫”高度关注。

在研究层次上,中国知网数据显示,属于社会科学基础研究的论文为1 290篇,政策研究(社会科学)179篇,行业指导24篇,高等教育 13篇,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自然科学)6篇,政策研究(自然科学)5篇,职业指导5篇,大众文化1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占绝对领先的地位,政策研究亦是研究的重点。其中597篇论文中获得各种研究基金支持的论文约占论文总量的五分之二。发文量最高的为《人民论坛》,共刊发了超过100篇的学术论文,占19.48%,排名第一,发文量排名第2-10名的期刊分别是《农村经济》《贵州社会科学》《中国金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贵州民族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和《甘肃社会科学》等,这十大期刊占发文总量的61.45%。这些期刊多为民族大学学报和地处西部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这些期刊办刊地多为西部欠发达地区,他们对贫困理解更深刻,他们希望刊发的研究成果能够被外界所关注。

(二)学科分布分析

近五年来“精准扶贫”研究论文主要包含农业经济、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经济体制改革、金融、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旅游、经济理论及经济思想史、社会学及统计学、高等教育、财政与税收、宏观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等22个学科门类。从宏观来看,这些分类主要包括经济管理大类和教育大类,其中经济管理大类占论文总数的77.98%,教育大类占6.6%,反映了精准扶贫的研究重点。见表2。

表2 2014-2018年CSSCI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精准扶贫载文的学科分布

从精准扶贫的关键词上看,“精准扶贫”出现1 124次排名第一,贫困户”275次、“扶贫开发”138次、“扶贫攻坚”110 次、“扶贫对象”79 次、“民族地区”62 次、“精准脱贫”60 次、“贫困人口”56 次、“建档立卡”55次。从这些高频关键词来看,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是重点,精准扶贫具有鲜明的国家领导人施政特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现。“多维扶贫”“扶贫开发”“扶贫攻坚”和“贫困治理”为高频词。应对策略和实施路径领域的研究比较集中。见表3。

表3 2014-2018年精准扶贫载文研究的主要高频关键词

(三)发表的主要机构

根据统计,在2014-2018年发文量排名前10的科研机构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发文54篇排名第一,占1 534篇总数的3.5%;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均为39篇,各占2.5%。见表4。

表4 2014-2018年按篇次计不同机构发表精准扶贫载文(排名前10)

排名前20的发文机构中,主要是农业类大学、民族类大学和中西部高校,其中农业大学(机构)有5所,民族类大学2所,中西部高校7所,与发文期刊排名具有较高的重合性。

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发展研究所和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公室,在精准扶贫领域的研究表现突出,展现了作为一流智库的实力。此外,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四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精准扶贫领域产出了多篇学术论文。分析数据发现,从事精准扶贫研究的机构主要是智库部门、中西部高校、农业类大学和民族类大学,一般的省市级科研院所鲜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上海、天津、广东、浙江、福建等沿海发达省份的科研院所对精准扶贫的研究相对较少。

(四)引频论文

引用次数排名前11的论文均超过210次。

《贵州社会科学》5篇、《农村经济》2篇,引用率排名第一的是汪三贵和郭子豪合作发表于《贵州社会科学》2015 年第 5 期的《论中国的精准扶贫》[4],引用达879次;其次是邓维杰发表于《农村经济》2014年第6期的《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5],引用达838次。排名前十的高被引论文均刊发于2014-2015年,这说明期刊的学术敏感性以及对精准扶贫的影响力,真正为精准扶贫建言献策。见表5。

表 5 2014-2018年精准扶贫研究论文(被引200次以上)

三、载文评价

近五年,关于“精准扶贫”学术论文的研究涉及众多科学领域有广度。在研究机构方面,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了专门的研究中心,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等。在研究的核心作者群体方面(含合作发文),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的汪三贵发文15篇(含第二作者),广西大学中国贫困治理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莫光辉发文14篇,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郑瑞强发文12篇,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的张琦发文12篇,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公室的黄承伟发文11篇,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的左停发文11篇,说明精准扶贫研究领域有稳定的核心作者群体。

五年来学术界在精准扶贫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宏观研究较多,而就如何更好的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如何更好的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研究较少。精准扶贫具有地域性和差异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强精准扶贫的微观研究,加强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以及城市贫困人口的精准扶贫研究。

二是对精准扶贫成功案例的研究较少。目前发表的论文大多数篇幅基本上都是分析当前精准扶贫形势,理论研究较为广泛,但未提出具体的可借鉴的精准扶贫行动方案。

三是区域性研究分布不均衡。基于中国国情,存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不仅在中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而且东部沿海地区同样存在经济发展失衡和贫困问题,如广东、浙江和福建等发达省份都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但相关研究成果不多。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发文精准扶贫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