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豫西地区返贫问题探究

2019-08-30谷秀云

青年时代 2019年19期
关键词:防范机制

谷秀云

摘 要:返贫问题由来已久,它不仅是我国面临的难题之一,也是困扰世界发展的共同难题。自21世纪以来,全国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趋于缓慢,脱贫与返贫现象同时并存,交织发生,并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密集,贫困程度高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包括农村发展不充分,而返贫人口的存在就严重制约着农村发展潜力的进一步释放,给我国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来一大障碍。因此,本文通过对豫西深度贫困地区的部分市县进行相关调研,深入探究贫困地区当前脱贫现状,针对这种“返贫”现象,创新地提出互利共赢的联防机制,对脱贫工作开展和政府决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脱贫现状;返贫风险;防范机制

一、脱贫现状及潜在返贫风险产生

精准扶贫目的在于精准脱贫,而判断精准脱贫最直观的标准为收入状况。然而,根据当前收入状况,贫困地区对未来收入感到担忧的脱贫户占比高达46%。

从样本户对未来收入担忧的情况看,主要表现在八个方面:第一,“外出务工”比例最高,占比25.20%,由于工作不稳定,脱贫户经常陷入工资被拖欠、利益受损的境遇,导致自身同家人都在承受着更大的生活压力;第二,“收入来源单一”占比18.00%,对于脱贫户来讲,虽然享受“脱贫不脱政策”,但是福利政策的倾斜程度会随之大幅下降,脱贫户的内心感受便转为收入来源减少;第三,“缺少技能支撑”占比15.96%,在扶贫期间,各村部会开展相关技能培训课程,但由于村民文化程度受限,积极性不高,便对积极参与培训的贫困户进行培训补贴,而间接导致出现“为了培训补贴而参加培训”的局面;第四,“扶贫资金有限只能解决燃眉之急”占比9.70%,扶贫资金一般用于生活状况改善和提供相应种养殖补贴,但是在扶贫资金的配置、下放、后期使用和监管过程中,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部分贫困户认为扶贫资金对其所起的作用有限;第五,“自身脱贫信心、决心不足”占比5.16%,对贫困户而言,在脱贫攻坚后期阶段,由于自身贫困程度和国家规定有限时间内的脱贫目标之间的潜在冲突,会产生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急于脱贫现象;第六,“偿还借、贷款压力大”占比4.85%,金融扶贫通过无息政策为贫困户提供借贷发展资金,但是由于后期申请资格、使用和偿还都存在风险,造成贫困户在进行借贷之后都面临着很大的款项偿还压力;第七,“参与的扶贫产业收入低且发展不健全”占比3.76%,调研地区产业建设已完成,但产业没有投入生产甚至已经荒废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企业经营效益不佳,工资不能及时发放甚至连月拖欠,最后出现产业发展萎缩现象。同时,由于发展产业的经济效益低下,村部青壮年仍选择外出务工收入,因此产业发展缺乏长效动力和人才支持;第八,“异地搬迁后难以融合”,搬迁之后会出现两种情况:其一,再次回到原居住贫困地,其二,由于搬迁后生活环境不能适应,在居住地陷入贫困的,占比1.41%。以上表明贫困地区的脱贫户在脱贫后仍然面临各类生产以及生活上的问题和困难,潜在返贫风险的产生亟待解决。

二、返贫防范机制建立

我国扶贫开发绩效显示,截至2017年末, 全国的贫困人口还有4 000万左右, 且贫困地区人口数量减少的边际效应呈现递减趋势,即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逐渐深入, 扶贫政策取得效果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小。当前,河南省再次返贫的脱贫户占建档立卡贫困总数的48%,几近过半的返贫率,表明返贫问题已经严重削减了精准扶贫的工作成效,并妨碍了扶贫工作的顺利实施。如何阻止脱贫户返贫以及实现可持续脱贫, 就需要建立相应的“互利共赢”的聯防机制。

“互利共赢”的联防机制,旨在加深政府、社会和脱贫户之间的关联强度,注重三方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主要通过构建三重防护网,从而依次进行脱贫户之间、政府以及社会三个不同层面地“防返贫”尝试,鼓励脱贫户抱团发展、激发村集体经济内循环发展,以及发挥各类社会保障制度的协同互补作用。如图1所示

(一)脱贫户与脱贫户之间

利益上的联结互补:同类致贫原因脱贫户,可以在村委指导下,自发形成一个互帮互助组,2-3户一小组,各小组归为一大组并相应选出组长。充分发挥脱贫户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决策的民主性,如缺技能的,可以相互督促,组织学习相关技术、有序参加技能培训;缺资金的可以根据需求共同进行扶贫资金与银行贷款的申请、也可以通过集体入股的形式享受利益分红等;因病因残的脱贫户,基本享有相应的医疗保险和兜底保障等各形式的社会保障,但是这一类群体往往具有较高的返贫风险,因此小组成员之间更加便于相互沟通与生活上的帮扶;年迈缺劳动力的脱贫户,可以通过小组结合,获得更多的成员支持,较近的选择县域内或者村部零工,更好的兼顾家庭与收入之间的平衡,因自然灾害或突发事故、因学致贫的脱贫户可以根据现实情况,自主申请加入以上四种类型的互帮互助小组。发展稳定的小组可以在脱贫后,以集体的身份再次申请获得更加丰富的扶贫资源及相应奖励,而发展不稳定,如出现返贫户的小组,可以首先进行组内帮调,如家庭应急、工作维稳等,分析返贫原因,借助小组成员力量,进行首次的“反返贫”尝试,形成一种帮带结合体,真正实现联结互补,从而达到组内成员脱贫经验共享、互相督促,共同致富。

(二)村部与脱贫户之间

“承前启后”促稳定:扶贫工作进行到最后冲刺阶段,村部的整体发展势态对于整项精准扶贫工作来讲,才是检验扶贫效果的最终落脚点,也是维持脱贫工作可持续性的重要屏障。因此,村部各项工作应主要针对贫困村经济的内部循环发展,整合并巧妙运用各类资源,既提供经济向前迈进的动力,又能切实拉动落后的各项生产力资源,真正形成自身发展合力。对于发展稳定的小组除了进行相应的奖励措施之外,可鼓励其参与村部经济的内循环发展,如推进资产收益扶贫, 深化拓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 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潜能, 让低收入农户持续获得稳定分红收益。对于发展不稳定且出现返贫户的小组,若首次“反返贫”尝试失败,小组长可将其返贫名单交由村部,村部有序进行组外帮调,进行第二次“反返贫”尝试,如充分发挥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作用, 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村部确定脱贫户再次返贫原因之后,因户施策选择联结纽带, 可通过股份联结、订单联结、服务联结、劳务联结、租赁联结等方式, 把返贫户纳入产业化经营链条, 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借助贫困村经济内部循环发展的东风,真正拓宽其收入渠道,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从而达到村部经济依靠脱贫户但不依赖脱贫户,脱贫户可以依赖村部经济但也可不依靠村部经济的稳定发展局面。

(三)社会与脱贫户之间

社会网强捕“顽固”返贫户:经过两轮“反返贫”尝试之后,可能部分“顽固”返贫户的收入仍不能获得根本保障,此时就需要政府架桥,通过社会网进行第三次“反返贫”尝试,大力推动“顽固”返贫户建档立卡数据与民政、教育、卫计等部门互联同享,充分发挥各类社会保障制度的协同互补作用,努力形成强大的社会保障合力,这是遏制脱贫户由不可抗因素导致其再次返贫的最终保障。如进一步完善包括养老、助残、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和基本医疗保险等制度的衔接机制,再借助帮扶责任人定期跟踪回访、返贫户个人申报、系统信息自动比对等途径,从根本上有效防止脱贫户因病、因残、因学等重新返贫,也能对于返贫户进行急需救助。同时,进一步健全贫困人口就业保障机制,通过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并联合多类型社会企业组织,专设返贫户就业绿色通道,合理引导具有外出务工愿望的困难返贫户,通过社会型绿色就业平台,做好用人单位与务工人员之间的牵线搭桥工作,帮助其更好更快地实现外出务工,并实行绿色就业平台共享,在提高贫困村就业率的情况下,还能保障失业返贫户能够再次快速地找到工作,真正实现社会网的兜底保障作用。

贫困问题由来已久,消除贫困任重道远,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与防控返贫现象的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之举。巩固农村扶贫成果,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加强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确保农村贫困人口真正意义上的摆脱贫困,是一个长期且伴随曲折的探索过程。我们要建立相关利益联结机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政策与措施相配套,扎实细致地做好各项工作,才能得以消除贫困和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龙,汪三贵.贫困地区农户脆弱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10):150-156.

[2]鄭瑞强,曹国庆.脱贫人口返贫: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与风险控制[J].农林经 济管理学报,2016,15(6):619-624.

[3]张鹏飞.关于返贫防控机制建设的几点思考[J].政法论坛.法制与社会,2017.

[4]何华征,盛德荣.论农村返贫模式及其阻断机制[J].社会经济探讨,2017(7):95-102.

[5]关孔春.精准扶贫中返贫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8.

[6]汪恭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精准扶贫与脱贫问题的研究[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

猜你喜欢

防范机制
高职院校的财务风险及其防范机制构建
新媒体环境下谣言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