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东半岛石塘镇石屋建筑的地域适应性

2019-08-29何雨茜

科技视界 2019年19期
关键词:石屋石塘民居

何雨茜

【摘 要】石塘镇石屋建筑是当地渔民为防台风袭击和海盗抢劫,就地取材、依山傍海建造的,无论在建筑形态、空间组织和营造技术等方面都鲜明地体现出其地域性特征,与江浙平原地区传统民居风格完全不同。通过分析石塘镇“海—山—城”所形成的空间环境,从自然、社会、文化等地域性建造要素探讨石塘石屋对该地区特殊地域环境的高度适应性及蕴含的深刻建造内涵,为沿海地区建筑的地域适应性营造提供借鉴。

【关键词】石塘石屋;浙东半岛;地域性;民居

中图分类号: TU241.5;TU5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19-0191-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19.093

0 引言

石塘镇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东南半岛上,三面环海,山岙密布。该地区房屋墙面、地面、楼面、乃至梁柱、屋面都用石料堆砌而成,形态完全不同于江浙平原地区以渔桑、商贸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市镇建筑。石塘镇常年受到台风和暴雨的侵蚀,莨岩裸露,很少有平地,大量的传统石屋民居散布于石塘山间,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几百年来,为防台风袭击和海盗登陆抢劫,人们就地取材,开岩凿谷,砌石屋,造石墙,筑石路,垒塘堤,筑成了依山傍海、大大小小的聚落[1]。石塘石屋建筑以防风御敌为基础,在自然、社会、文化等多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下,表现出很强的地域适应性。传统的江浙平原区域,村镇选址的理想模式是:“枕山、环水、面屏”。而在距离杭州市近三百余公里的浙东半岛,却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村镇营建及建筑模式。石塘镇石屋建筑已有几百年的历史,长期封闭的环境使石塘镇形成了与平原区市镇差异显著的、自主建造的地域性建筑体系。石屋的建筑形态、空间组织和营造技术都明显异于平原地区传统民居,在类型学上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1 石塘镇石屋建筑概况

石塘镇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东南的半岛上,东经 121°35′北纬28°16′,距离杭州市320km,距温岭市20km,被称为新世纪中国大陆第一缕阳光的首照地[2]。石塘地区主要包括撤扩并前的箬山、石塘、钓浜三镇,镇域面积是28.5平方千米,长居总人口数约7.6万人,辖 58个行政村,东、南、西三面都是海洋,海岸线长58.7km[3]。

石塘镇民居多以石为料造房,房屋墙面、地面、楼面、乃至梁柱、屋面都用石块石板拼接对缝,并用海边贝壳烧成的石灰黏结,堆砌而成。(图2)这种民居建筑的风格独具一格,与普遍存在的传统木构建筑差别万千,构成独特的地域性建造景观[4]。(图3)

石塘石屋建筑群形成的村落形态,符合“海—山—城”的空间秩序,这种小型石构社区的村落状态与北方平原地区以农耕文化为主的乡村形象截然不同,更类于希腊、地中海地区城镇的状态(图4)。同时,石屋以木石结构为主,内部延续了传统江浙地区以木构架做房屋骨架大木作形式(图5),自成结构体系,外墙用石头垒砌不承受房屋主要荷载,这种从内而外使用不同材料建造的做法异于平原地区“从一而终”的材料使用规则,相反,与盛产于当地的贝壳类生物构造异曲同工,坚硬的外壳内部包裹着柔软的身躯。石屋建筑不能移动,它一般都是位于它被建成的地方,长时间受地区因素影响,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影响着后来者,因而石屋的地域性建造背景不可忽视[5]。

2 石塘镇石屋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自然环境包含了当地的地貌、地形、气候等因素,是当地传统民居起源的根本因素和赖以生存的基础。石屋建筑便是石塘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体现。在石屋建筑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石塘人选择与自然合作,充分利用并适应自然环境,用最经济的手段建造住屋并获得最大的居住舒适度,这些传统民居建筑便被深深地打上了自然环境的烙印。

石塘镇位于我国浙闽地质带东南边缘的滨海自然地理区,地势西低东高,西部为低山丘陵,中部为平原,地势平坦,镇中各村落选址于背风面靠西的山坳中,地势相对平缓,面向大海,且建筑物能巧妙利用山体屏蔽大部分台风风力,降低其对山坳中的村落造成的影响[6]。石塘地区主要为晚白垩纪早期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的山体,其中岩性多以凝灰岩为主,其受压应力较好[7],只适宜作为外围护结构而不宜当作楼板、梁等受拉构件,因此石屋便呈现出如今的内外双重体系的木石混合结构。

石塘镇山岙密布、地形复杂,可建设用地非常有限,所以石屋的建筑密度较大,建筑体量较小。由于该地区房屋间距很小,“开大窗”通风应为首要考虑的自然环境因素,石屋窗小而高,是在防御与自然环境间做出的一种平衡,体现地域性建造的适宜性。石屋规模小但功能多变,房屋以二层为多,组合比较灵活(图6),适应地形能力强,且石屋平面简单,大多以三合院和小四合院为主,规模大的有双天井,经济条件较好的住户还设有碉楼(图7),限于石材的重量和施工技藝,石屋的开间、进深、层高及门窗的高度都比普通木构或砖砌建筑要小(图8)。

石塘镇属于夏热冬冷气候区,建筑应考虑夏季防热,通风降温[6],同时考虑台风的巨大影响,秋季应适当防风。石塘镇内部石屋多沿山地等高线布局,形成了错落有致的聚落形态,这种形态从整体上看呈现分散的状态,但聚落内部间结群布置,道路狭窄,其不仅在夏季能形成“冷巷”通风,整体布局紧凑又加强房屋对台风的抗倾覆能力,形成天然良港。各村落选址于背风面东部的山坳中,地势相对平缓,面向大海,秋季当台风从东南方向过来时,建筑物能巧妙利用山体屏蔽大部分风力,降低台风对山坳中的村落造成的影响。这种布局方式是几百年来石塘人同自然环境博弈的经验总结。

3 石塘镇石屋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

人们盖房子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涉及面多的行为,同时与社会发展关系极大。通过调研发现,石塘镇的人均居住面积远小于平原地区,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石塘所在沿海地区受到地理环境限制,可利用土地少,海洋面积占比大;另一方面与石塘镇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我国平原地区的传统民居和乡土聚落在存在极大差异。

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平原地区普遍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经济模式,形成了典型的小规模和内向型的生产生活方式,其所对应的民居则是单元化的对外封闭、对内开敞的样式;而在沿海渔业经济条件下的石塘镇普遍是以家族为单位的“潮汐”生产生活方式,即白天出海捕鱼劳作,夜晚归港休息生活,其所对应的民居是形态多变且空间灵活的非单元化民居,灵气十足,石塘石屋就是这样。

近代以来,沿海地区生活生产相对发达,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多元,当地产业结构不同于单一的农业耕作地区,同时家庭生活也很早从生存型转向小康型。传统民居是当地人将家庭生活中的外部活动场所和生产活动中的“内业”场所与家庭栖居空间结合在一起的空间。如关中民居的院落空间几乎占总建筑面积的一半(图9);而石塘人的生产,即渔业活动无法在家中进行,因此,其生产与生活空间完全分开,石屋仅需承担生活需要,是一种纯居住空间(图10)。社会生产方式所带来的不仅是人们生活伦理与信仰审美等精神空间的差异,更是将石屋的内部空间分化,功能和形态也与和平原地民居大不相同。

位于石塘镇的渔业资本家陈和隆宅雄伟华丽(图11、图12),是其社会资本大量积累从外地购买建筑材料,回到家乡石塘镇建造而成。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石塘镇的经济环境不仅决定了本地区建筑技术高低,同时也决定了石屋建筑群的空间秩序和内部功能分化。

4 石塘镇石屋对文化环境的适应性

如今的石塘镇镇南、箬山、苍岙等地区的居民,大多为闽南移民的后裔,同时闽南文化的影子在石塘的本土文化中悄悄渗入并逐渐积淀下来,其建造文化也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闽南移民在石塘定居后,基本保留了原祖先“以海为生”的生活方式,同时为怀念家乡,将其民居建造模式传入石塘,如石屋外墙采用条石交错拼接的砌筑方式、红砖贴面的使用及屋顶两山升起和燕尾脊等做法,均在不同程度上折射出闽南“石厝”建筑的影子[8]。(图13)而石塘地区石建筑虽保留闽南文化的特征,但仍需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其受到传统江南民居影响,与“石厝”建筑,无论从平面、外观、还是细部装饰等方面都有差异。

石塘背山面海,土壤贫瘠,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当地人过着“以海为田,以鱼为利,以舟楫网罟为生”的生活,这种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极大影响着石塘人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特征[9],同时民居建筑营造者在文化交流背景中所获得的视野,深刻地影响着对理想栖居样式的选择,清末民初,当地渔业资本家陈和隆修建的宅邸中,正门和阑干华丽的青石装饰(图14)、红砖窗框以及外墙上镶嵌的琉璃和灰塑浮雕。

长期以来,独特的渔文化和海洋文化能延续至今,使石塘石屋成为研究海洋文明的活化石,是当地人在考虑自然、社会等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加入文化因素做出的选择。独具特色的石塘镇石屋、石街、石巷等石屋建筑群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景象,被人们誉为“东方的巴黎圣母院”[10],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对于承载石塘当地居民居住文化的容器——石屋来说,文化环境赋予了石屋灵魂。

5 结语

浙东半岛的石塘镇以其相对封闭的环境,形成了独特的自主建造体系,成为地域性建筑研究的个例。通过分析该地区石屋民居在自然、社会、文化等地域性建造要素下的高度适应性,以求重新唤醒石屋建筑和传统工艺的潜力,同时探索地区自然、社会、文化环境对石屋地域性建造的影响特点,发现浙东半岛石塘镇石屋原有的“海—山—城”空间环境本是从形式到内容最有机的统一体,它的海,它的山,它的城造就了当地民居石屋独具一格的地域特点,对于补充和完善该地区建筑类型的构成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淑凝.温岭石塘石屋调查[J].东方博物,2010(03):65-71.

[2]邱健,胡振宇.沿海传统建筑的抗台风策略——以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石屋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8(03):98-100.

[3]朱丽东主编.简明浙江地理教程[M].武汉大學出版社,2012.

[4]尹培如,赖世贤,李集佳.闽南石砌民居旧石材的就地再利用研究[J].建筑师,2013(05):20-26.

[5]王环宇.地区建造[J].新建筑,2005,(05):83-84.

[6]高嵬,林婵,梁怡.浙东沿海石屋建筑研究——以温岭石塘为例[J].艺术科技.2014(04):46+135.

[7]邱健,胡振宇.沿海传统建筑的抗台风策略——以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石屋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8,(03):98-100.

[8]王家和.泉州沿海石厝民居初探[D].泉州:华侨大学,2006.

[9]戴志坚.闽海民系民居建筑与文化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2.

[10]陈其恩.石塘风情——温岭海洋文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石屋石塘民居
游石塘竹海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高山流水·松林里的红色石屋
民居智库
石屋(散文)
山林石屋,北京城边的田园生活
奇趣民居
石塘镇对动物养殖场进行有效监管的整改措施
铅山县石塘古镇旅游资源分析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