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问题促进思维,用思考提升素养

2019-08-27肖曼

速读·下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摘 要:数学学习的本质应该是帮助学生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改善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生不爱思考,不会思考的教学现状,本文从“问题引导思考”方面围绕何为有价值的问题,如何设计有价值的问题以及问题对学生思维的促进和提升学科素养方面进行论述,以供各位同行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价值的问题;问题引导思考;促进学生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不少老师总是会面临一个问题: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的人越来越少。而且越到高年级,这种情况越发明显,经常有老师抛出一个问题等待学生回答,要么是学生闹哄哄一齐说,老师根本听不清所言何物,要么就是老师跟学生大眼瞪小眼一片肃静的情况发生。究其始末,学生不爱思考、不会思考、不能深入思考是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想要改变这一现象,就要去努力建设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用思考促进其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的课堂教学,并彻底改变不惜牺牲学生的思考空间换取试卷分数的“实用”教学方法。

想要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让学生头脑中有具体的材料、问题可供思考。作为教師应该转变思想认识,树立“用问题引导思考”的意识,在课堂上敢于放手,多设置有价值的问题,用问题引领、发展学生思考能力,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

一、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具有相同的特征

1.“有价值的问题”应该问在学生困惑处。这样的问题,能够触碰到大多数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作为一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总是有一些“口头禅”式问话: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像这样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出现得多了,学生的回答就固化了:是,对,好……可怕的是紧接着固化的就是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避免这样无意义的对话,改为:对于他的说法,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意见吗?……

2.“有价值的问题”应该具有明确的功能性。通过思考这个问题,学生能够收获目标知识,完成知识的建构。例如:在学习完小数的竖式加减法后及时追问学生,小数的竖式加减法计算和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整数竖式加减法计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学生们通过比较、思考得出它们的相同点:相同数位对齐,相同数位相加减,满十进一,进一要加上,借一要减去。又找出不同点:整数竖式计算从个位对齐,小数竖式计算对齐小数点就都对齐了。这时进行再次追问,这个不同点里面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引发学生再次思考:原来整数竖式计算跟小数竖式计算一样,本质都是对齐相同数位。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学生经过比较进行思考,变操作技能为心智技能,建构出自己的计算知识结构图,这样的教学着力于让学生摆脱太多的直观干扰,着眼于模型思想和比较分析能力等更深刻的数学素养的养成。

3.“有价值的问题”应该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利用学生的现有水平与知识,通过思考问题达到他们可能有的发展水平,发掘出学生的潜力。例如:在探究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课时,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测量计算发现不同三角形的内角和都在180°左右,此时提出假设:是否所有三角形内角和都是一个定值,如果是应该是多少呢?你可以验证吗?学生已具备角度的知识,知道平角的度数是180°,为了去验证假设,学生会主动思考,设计方案,最终通过动手探索,发现三角形的三个角可以拼成为一个平角,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设置“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已知的知识上踮一下脚尖,去思考,去设计,去探索,去解决问题,在动手中培养空间观念,在思考中培养创新意识与应用意识,在触碰潜力的过程中,悄然进行着素养的提升。

二、如何设置有价值的问题

了解何为有价值的问题后,那么如何设置有价值的问题,就成了我们教师需要特别关注的事情。在实际教学中,问题有两种来源:教师——教师的精心备课,对课本深度解读后为完成教学目标而精心预设的问题;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暴露和展示,学习中暴露的思维困惑、学习障碍、以及疑问,学生课堂展示后其他学生的评价与质疑都是“有价值问题”的来源。

课堂上老师经常会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展示他们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以及通过思考探究创造出来的成果,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就有大量的“有价值问题”的存在。在学生暴露出思维困惑时,就是我们要设置的有价值的问题所在处。在学生展示中,老师的及时追问、深度质疑,以及学生的评价都是“有价值的问题”。

我们习惯于在学生展示后老师用一句话“你真棒,说的真好!”来评价,可是棒在哪里?好在哪里?学生往往不明就里。把这个评价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说一说别人的成果好不好,如何好,说一说对于他们这一组的成果有什么看法。当学生能说出好或者不好的原因,就表示着他进行了思考、辨析、质疑,而判断、辨析、质疑是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其数学素养的有效方法。

三、小结

当一个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考了,不论他的思考成果是否全面,是否科学,我们老师都应该给与他客观、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心中有这样一杆秤:只要愿意思考,去主动思考的学生就是好学生。不能因为学生的思考方向偏离了老师的预定路线就冷漠学生,也不要因为学生的思维结果出现一些偏激而嘲笑学生,而导致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缺失。

当我们教师不再以学生是否会做题目来判断其对知识是否掌握,不再仅以试卷分数来衡量学生的优劣,而是用学生是否思考来作为判断标准。当我们自己树立了“问题引领思考”的意识,关注大多数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欲望,把课堂上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那么,我们的课堂应该会有很多小手高高举起,我们的教学应该会成为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好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张齐华.我的数学教育之变[N].中国教育报,2018-03-09(8).

[3]姚晶晶.教学,不妨选一条绕的远的路[J].小学数学教师,2018,(11):1.

作者简介

肖曼(1988—),女,安徽利辛人,利辛县实验小学教师。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