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社会治理“旬阳模式”的调查与思考

2019-08-27王凯华陈浩铭

西部学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旬阳县旬阳三治

王凯华 陈浩铭

摘要: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基层社会治理“旬阳模式”实践探索的背景,从以党建为引领,聚基层治理合力等四个方面总结了“旬阳模式”的主要内容,认为旬阳县委政府通过“党建引领”整合基层治理之力,通过“三治(法治、德治、自治)融合”制度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完善“旬阳模式”,提出进一步完善融合机制等建议。

關键词:基层社会治理;旬阳模式;调查;创新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8-0040-03

旬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北依秦岭,南踞巴山,全县总面积3554平方公里,辖21个镇、306个村(社区),总人口46万。2015年前,这里矿产资源丰富、经济相对发达,但存在治安形势复杂、各类矛盾叠加、信访案件居高不下、负面舆情持续高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连续下滑的问题。对此,旬阳县委、县政府主动聚焦社会治理难题,在深入基层、面对群众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的新思路,经过几年的努力,县情、乡风、村貌发生了可喜变化,取得了“五升五降五无”的社会治理成效(见下表)。这种乡村治理模式先后被新华社、法制日报社、光明日报社、民政部、陕西省委政法委等调研宣传,旬阳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得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国务委员王勇等领导批示,被评为“2018年度全国基层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并入选2018年度陕西十大政法新闻。

一、“旬阳模式”实践探索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基层社会治理遇到了村庄空巢化、社会个体化、人际陌生化、治理碎片化等问题。特别是地处秦巴贫困山区的旬阳县,随着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加速扰动,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更加突出:少数党员干部不正之风滋生蔓延,损坏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各类案件多发高发,影响了人民群众安全感;攀比奢靡、道德滑坡、诚信缺失、封建迷信等社会不良风气滋生蔓延,侵蚀着社会治理根基。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确立、政府职能转变、群众维权意识增强,社会治理面临着诸如法律手段够不着、行政措施难奏效、说服教育显得软的难题,影响着当地的和谐稳定。

针对这些问题,旬阳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法治旬阳”“平安旬阳”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依法治理,深入组织开展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和重点地区大整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以强有力的法律手段遏制案件高发势头。但是,依法治理虽然能够遏制社会治安乱象,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此外,一些街头小混混及农村“燃筋头”“长舌妇”“麻迷儿”“忤逆子”等涉及人伦道德范畴的问题,依法处理够不上,但破坏了基层社会治理秩序,影响了基层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成为社会治理的难点。加之铺张浪费、大操大办、低俗恶搞、唯利是图等风气屡禁不止,少数群众认为“法无禁止皆可为”,缺乏敬畏之心、价值信仰、法律意识,严重影响社会治理成效,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基于以上社会现实,旬阳县委县政府先后组织开展了“秦风行动”“社会不良风气大整治”“平安旬阳”和“法治旬阳”等一系列创建活动,经过三年的努力,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摸索、在实践中总结,逐步形成了“三治融合”(法治、德治、自治)的基层社会治理实践经验。

二、“旬阳模式”实践探索的内容

(一)以党建为引领,聚基层治理合力

党建引领是旬阳县委针对党风不正、政风不纯、群众怨言较多的实际情况,严格落实中央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以重塑党员“先进性、纯洁性”形象为目的,以“先锋行动党旗红”为主题让机关党建强起来;以“亮身份、晒业绩、做表率”为抓手让党员形象亮起来;强化干部精细化管理让干部管理严起来;用“便民热线”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全县2.5万名党员干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通过实践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让“官治”与“自治”实现良性互动。

简言之,“三治融合”就是用党建的力量整合法治、德治、自治的功能进行基层治理。三年多以来,旬阳的“三治融合”曾受到过多方质疑,走过一段艰难的旅程,尤其是涉及面最广的自治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给旬阳这种探索吃了一颗定心丸。十九大代表、旬阳县棕溪镇王院村党支部书记陈分新在参加党的十九大会议间隙,打电话告诉乡亲们:“总书记为新时期乡村治理指明了方向,我们的路子走对了,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就是我们今后工作要努力的方向。”2018年1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德治、自治、法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构建乡村治理体系的总原则,使旬阳的这种探索有了明确的路径和方向。

(二)以法治为保障,聚焦基层社会治理难题

旬阳县以建设“法治旬阳”“平安旬阳”为抓手,多措并举,多方联动,深入开展“促守法、调纷争、打邪恶”活动,建立综治大数据管控平台,配合“秦盾”行动,“打五霸”“抓八治”,不断推进县域治理水平提升。旬阳县在“三条联动”的基础上创新建立了“三力联调”调解体系,即由各镇党委搭台、行政力量主导、司法人员参与、人民调解员全程介入的集中统一联合调解模式。在镇村组建“三力联调”乡村调解组织,选配镇政府机关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县直联村包户干部组成行政调解队伍;选配派驻辖区的法官、警官、检察官、律师、司法助理员组成司法调解队伍;选聘“乡村精英”“道德模范”等乡贤人员组成道德调解队伍(人民调解),重构了乡村矛盾调解组织体系。全县共建成1个县级调解中心、21个镇级调委会、305个村级调委会、1805个村级调解小组,共选聘人民调解员7536人。2017年,全县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3313起,调处成功率达到99.21%,涉及金额3760余万元,成功预防越级非法上访137余起。2018年1至7月,全县共调解案件1478件,其中重大复杂疑难案件173件,协议涉及金额3077万元,大量矛盾纠纷被消灭在萌芽状态,极大地节约了司法成本与社会成本。

(三)以德治为基础,厚植基层社会新风尚

旬阳县通过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立家训家规、传家风家教”构建百姓共有精神家园;提出“诚、孝、俭、勤、和”的新民风建设旬阳版本,强化道德教化作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旬阳落地生根,从而有效遏制农村长久存在的陈规陋习,提升乡村治理能力。近几年,全县涌现出“旬阳好人”32名、“好婆婆”27人、“好媳妇”48人、“最美家庭”48户,3人荣获安康第四届道德模范称号,8人入选“陕西好人”,2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户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乡风民风更加淳朴。

金寨镇党委书记任景海介绍说:“以前,我们这里大办酒席、盲目攀比之风厉害得很;满月、当兵、考学等都得摆桌请客,份子钱不断加码,有的村民甚至贷款上礼。可如今,我们各村道德评议委员会成员通过专题讨论,根据各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制定不同数量的礼金标准,重新修订了村规民约并由村民大会通过,红白喜事要节俭,朋客送礼100元,一下子改变了那些陈规陋习。”而像这样接地气、明规矩的村规民约村村可见,各村干部带头示范、树立榜样,成立红白理事会,主管村里家家户户的红白喜事,对份子钱、烟酒钱、菜品种类和数量等都做出统一安排,提倡文明婚礼改变婚闹陋习,使民风乡情向善向上充满正能量。据统计,2017年以来,全县农村滥办酒席、过事收礼事项同比下降60%,开支下降了40%。

(四)以自治为根本,提升基层治理的社会化水平

道德评议为村民自治搭平台。在旬阳县金寨镇寨河社区,“群众说、乡贤论、榜上亮”的道德评议活动平台令人瞩目。通过大家都能接受的道德评议大会,对社区焦点性的问题进行说事、论理及决议,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在村里设红黑榜,表扬正面典型,同时也曝光批评负面的典型。村干部指着红黑榜介紹说:“你看这个正面典型吉元兵,原来是个打骂父母上了‘黑榜的贫困户,就是经过‘好坏大家评、落后大家帮活动,现在已经转化成为种植烟草20亩,年收入近六万多的致富先进了,更重要的是知道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了。”2017年,旬阳县“评说亮”活动召开1429场次,评议先进典型1891人次、后进典型1296(件)次,设立“善行义举榜”和“曝光台”316处,帮助转化后进人员1124人。

修订村规民约使村民自治“动”起来。县委县政府明确要求,修订《村规民约》不能走形式,要接地气,用百姓看得懂的语言,解决村民最关心的问题。截止2018年底,全县305个村全部修订了村规民约。“四民主两公开”让村民积极参与村级事务,往日“干部前面干,群众后面看”的情况有了明显改观。

三、“旬阳模式”的实践效果和创新意义

(一)“旬阳模式”的实践效果

旬阳县委政府通过“党建引领”整合基层治理之力,通过“三治融合”制度创新,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了五个“转变”:一是推动基层党组织“由软到硬”的转变,使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二是推动群众法治意识“由弱到强”的转变,“信访不信法”现象大幅下降,息诉服判率达98.79%,上升了17.3%;三是推动基层社会实现“由乱到治”的转变,“五升五降五无”表明当地社会治安良好,投资环境日趋变好;四是推动乡村民风实现“由差到好”的转变,农村出现“三多三少”局面(即争当贫困户“等靠要”的少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多了;扯皮耍泼、忤逆不孝的少了,明礼诚信、友善孝亲的多了;攀比奢侈、打牌赌博的少了,遵纪守法、勤劳节俭的多了);五是推动社会治理“由管到议”的转变,2017年全县召开村民议事会650余场次,研究讨论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1200余个,促进了问题的有效解决,群众参与率创新高。

(二)“旬阳模式”的创新意义

一是解决了基层社会治理“碎片化”难题。过去旬阳的基层社会治理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党建主要由组织部牵头、法治主要由政法委牵头、德治主要由宣传部牵头、自治主要由人大牵头,平常工作各抓各的,没有实现真正的综合治理。旬阳探索推进的“党建引领、三治融合”,搭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工作格局,初步实现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大大提升了社会治理的效能。二是矫正了当前社会“逐利化”不良倾向。“一切向钱看”、唯利是图、道德滑坡、不正之风的社会思潮泛滥,给社会治理带来严峻挑战。“党建引领、三治融合”探索是一场社会建设的补课工作,通过党建、法治、德治、自治同步推进,推动社会价值观逐渐回归。三是为解决当代部分民众信仰缺失危机进行了有益探索。旬阳开展的“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社会治理创新,是一场大力塑造、树立、弘扬社会正能量的过程,通过大张旗鼓开展“党员示范户”“平安和谐家庭”“五好模范家庭”“十星级文明户”以及“十大孝子”“旬阳好人”“好婆婆”“好媳妇”等活动,为广大群众树立了学习尊崇的好榜样,全县先后涌现出全国人大代表陈分新、全国“党的义务宣传员”黄世和、全国“最美基层法官”骆云桥、全国“道德楷模”龚德银、全国“十大杰出进城务工青年”陈明钰、“中国好人”杨厚根、“中华十大孝亲敬老楷模”马治芳等一批全国先进模范人物,成为基层广大群众学先进的好榜样。

四、对完善“旬阳模式”的几点思考

一是进一步完善融合机制。旬阳县积极创新社会治理理念和模式,推进法治、德治、自治建设,探索出以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基础、自治为根本的“三治融合”,经过近三年的实践,初步形成了乡村治理机制体系,矛盾减少、风气向好、群众满意,全县面貌然一新。但“三治”间更多发挥的是功能上的相互支持作用,“融合”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相融上下功夫,让“三治”相辅相成、相互扶持、相互呼应,达到三位一体,将更有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更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推动民主法治进程,推进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二是积极推广典型经验。近年来,围绕加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各地都在结合实际进行各种制度的“微创新”。旬阳以党建为引领,金寨镇寨河社区以自治为特色,吕河镇以德治为特色,白柳镇柳村社区以法治为特色,都在某一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神河镇镇长华开军在他2018年的工作展望中写道:“就神河而言,目前我们仅停留在金河社区的抓示范上。2018年,要在深化‘三治融合、推进乡村治理方面下功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迈上新水平。”可以预期,逐步走向成熟的“旬阳模式”对陕西省乃至全国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能够发挥更大的推广示范作用。

三是发掘利用本土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三治融合”的概念本身就具有极强的传统文化寓意,《国语·郑语》中有“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三治”各不相同,只有实现了三者和合,才能“三生万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根”与“魂”来对待。陕西的文化资源厚重丰富,把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融入基层社会治理,让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焕发出时代风采,会使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会更有方向、更有定力、更加长远、更有力量,人民群众会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参考文献:

[1]冯卫国.寻求更加有效的犯罪治理——走向国家与社会合作共治[J].甘肃理论学刊,2015(1).

[2]李亚冬.新时代“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研究回顾与期待[J].学术交流,2018(12).

[3]唐琼.四川省基层治理法治化现状、问题和对策——基于四川省的调研[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8(12).

猜你喜欢

旬阳县旬阳三治
“三治”融合打造乡村治理新格局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传统音乐类】 旬阳民歌
“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旬阳民歌大家唱活动正式上线
邢台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三治”工作联动监督动员会
四川:创新“三治” 激发乡村社会活力
注重“三治”融合 促进乡村振兴
缠访者入县志
旬阳烤烟新品种(系)区域比较研究
陕西省旬阳县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结果分析及预防研究
春天旬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