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民生建设路径研究

2019-08-27王喜英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1期
关键词:新时代习近平

摘 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是习近平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民生建设理论立足于国家发展的需要和当前我国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变化的要求,进行了理论创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民生思想。文章源于此背景进行分析和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民生建设路径。做好新时代民生工作,为我国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民生建设

我党在第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其我国社會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非常丰富,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战略新理念,其中民生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我国民生民政工作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和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民生建设形成的理论条件

当前,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下,习近平的民生建设理论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的民生思想中的精华,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精神,吸收了党的四代领导集体民生思想中的核心理念,形成并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质的民生思想,进而推进民生事业的发展。

(一)中国传统民生思想

重视民生、以民为本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思想资源,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民生思想理念。其中“民本”思想就是儒家思想核心的价值理念之一,该思想强调了人在社会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并且反映出了传统“民本”思想的终极关怀。《论语·学而》中的“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尧曰》曰:“要所重民、食;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等,孔子强调君主既要有关心人民的意识,更应该有在政治活动中实行仁德政治的举措,也就是说政治的根本就是要让人民安乐幸福的生活。《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保障人民的利益优先于国家和个人至上。朱熹在《仪礼经传通解》指出:”人为国本,是以为政之道,爱人为大”等。这些传统民本思想体现了重民、亲民、爱民的价值取向,同时又表达了安民、乐民、保民的政治理念,充分彰显了深厚的民本情怀。习近平同志汲取了传统民生思想的精华,并将之融入治国理政实践和民生建设之中,形成了独具时代特色的民生发展道路。

(二)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并没有关于民生概念的直接表述,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民生思想。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主要聚焦在人的发展、人的生活以及人的利益方面,突出强调人的主体性,在社会发展目标中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把实现人民利益和改善民生作为自身理论的重要基石,这一民生理论对于习近平的民生建设理论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共享发展理念出发,习近平对民生和民生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形成较为系统的完善的且具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民生工作总思路。

(三)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民生思想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关于共产党人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思想,到邓小平同志关于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改革和一切事业根本标准的重要思想,到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到胡锦涛同志关于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重要思想,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条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思想主线,这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我党历代领导人的民生思想和民生理论,从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民生思想为习近平民生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新时代民生建设的主要内容

我党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解决好“三农”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建设和发展农村的新观点、新理论、新要求和新举措。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203次提到了“人民”,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地位,“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始终聚焦民生难点,要像钉钉子精神解决好每一个民生问题,才能够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和活力,才能更多地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

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就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是个长期的系统的一项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更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全社会的不懈努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上的一次“冲锋结集号”,积极引导鼓励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再发力,为实现第一个百年的奋斗目标而奋斗。

人民生活进入新时代,脱贫攻坚也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脱贫是美丽中国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实施乡村振兴,让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党追求的最高目标。唯有实施乡村振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也只有实施好乡村振兴,才能让乡村更美,从而建设好美丽的中国。

(三)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做好做“活”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民生立场和民生情怀。民生问题的解决需要思想文化的引领,而思想文化建设则需要通过解决和改善民生中进行。

新时代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让阵地、让文化“活”起来、“动”起来。比如可结合当地民俗、地方特色、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使乡村文化阵地真正“活”起来、“燃”起来,为广大村民提供 “全方位”的文化学习和宣传阵地,成为普通村民身边的 “精神家园”。同时也可以以身边的感动为典型引领乡村风尚,利用“接地气”、有独特“味道”的方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助力乡村振兴。

(四)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农村生态建设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彰显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建设美丽乡村的坚定信念,对造福全体农民的坚强决心。乡村是生态文明的宝库,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面对生态民生建设中的种种“杂音”,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3]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农业发展提质量、增效益的新局面,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坚持生态优先,优化村镇结构,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因此我们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产业,贯彻落实乡村振兴的总要求。生态振兴就是乡村振兴,共同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我们的乡村越来越美丽。

三、新时代我国存有的民生问题

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我国民生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当今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转型的历史新阶段,推动社会发展各方面亟待改革,民生问题也日渐凸显。

(一)就业形势依旧严峻

稳就业是老百姓一直以来特别关心的问题,能否就业,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当前伴随着经济体制转型,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竞争也愈演愈烈。虽然党和国家对就业工作十分重视,并采取了许多缓解就业压力的措施和探索许多有益经验,但我国人口基数大,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不适应的问题,不断出现一些传统行业人员失业,造成就业岗位始终不能满足就业人员所需。比如当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以及农民工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也面临着诸多困难。

(二)地区收入差距较大

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使人们的收入水平极大的提高,与此同时贫富差距也在不断的拉大。比如东部和西部之间,东部地区具有独特区位优势和交通便利,产业结构合理,而西部交通不便,自然环境差,以致造成东西部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三)公共服务设施有待完善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增进民生福祉是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教育资源分配,公共医疗卫生建设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都亟待加强。当前教育领域改革呼声较高,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矛盾日益显露,基础教育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公共医疗卫生的建设是民生建设的重点,虽然我国近年来的公共医疗卫生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一些山区难以解决当地居民的就医需求,这些问题都严重困扰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公共基础设施也有待完善,尤其是一些落后地区。比如养老设施、交通等不完善,公共文化资源匮乏,大大降低了当地居民的幸福感。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民生建设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4]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作为重中之重,全力做好民生民政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从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各方面阐述了民生思想,为新时代民生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呈现了时代特色,推动民生建设取得新的突破和新的成就。

(一)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摆在民生之首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首位。首先,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力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把教育作为精准扶贫攻坚的基础工程,办好学前、特殊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受基础公共教育和有质量教育的机会。其次,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模式。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的新型人才,奏响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强音。再次,加快“双流”建设。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以多角度多层次多类型为根本,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最后,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推进全民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二)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由此可见就业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基本前提,唯有充分实现就业才能增加人民的收入,改善百姓生活。一方面要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鼓励青年学生自主创业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模式,解决就业空间狭窄和岗位不足的难题。另一方面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缓解结构性失业问题。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好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为解决就业提供强强有力的支撑,从而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三)深化医改助推健康中国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重中之重。改革释放民生红利,精准扶贫兜底保障,打虎拍蝇赢得民心,司法改革让民众感受公平正义。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由此可见健康中国是习近平民生工作的奋斗目标,也是党和政府以后的工作重心。为此,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建立全面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资源;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通过多种方式降低大病慢性病医疗费用,让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更有保障,从而加快健康产业的发展步伐。

(四)實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住房问题既是社会问题又是发展问题,同时它又是民生问题,它关系人民安居乐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社会和谐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因此,构建完善的购租并举住房制度体系,贯彻落实好“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理念,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统筹推进民生“五位一体”总布局等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奋斗,民生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坚持在发展中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着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为新时代我国民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新部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J].求是,2010(07).

[2] 黄芹.习近平农村民生思想探析[J].理论观察,2018(06).

[3]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5-10(02).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

[5] 光明日报评论员: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七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上重要讲话精神[DB/OL].http://news.anhuinews.com/system/2017/08/06/007682872.shtml.

基金项目:文章为2018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GZMZYB31。

作者简介:王喜英(1979.11- ),女,汉族,河南开封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新时代习近平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