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美点欣赏”

2019-08-27张焕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9年31期
关键词:万山红康桥秋景

张焕

开展美点欣赏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阅读能力都大有裨益。那么该怎样进行美点欣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欣赏细节之美

《荆轲刺秦王》在塑造荆轲这个人物时重点描写了他的两次笑。一次是荆轲和秦舞阳带着信物,来到大殿台阶下,秦舞阳害怕发抖,群臣感到奇怪,此时“荆轲顾笑武阳”。还有一次是荆轲自知事情失败,“依柱而笑”。这两次笑都深入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使人物的形象更为鲜明。虽然秦舞阳十二岁已敢杀人,人们不敢和他正眼看。但他充其量只是一个小混混级别的杀手罢了。真正到了大场面,他内心的怯懦便显露无遗,而荆轲在此时的笑一方面对秦舞阳是安慰、鼓励,让他不要害怕,另一方面在对比中也凸显了荆轲的大智大勇。荆轲在临死之时依柱而笑,内容更为丰富,这里面有荆轲的悲凉,如果自己等的那个人能及时赶来,刺杀行动再准备的充分一些,如果自己的武艺再高强一些,如果秦舞阳能再坚强一些,历史也许会改写。这笑里面也有遗憾,不能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同时也有荆轲的淡定,死即死矣,无所惧。因此荆轲的侠肝义胆、从容镇定的形象都被鲜明地表现了出来,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

二、欣赏景物之美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交代了时令、地点、人物、事件,同时“独”字更是体现了革命者中流砥柱,坦荡从容的形象,是在宣告“不是世界主宰我,而是我主宰世界”。接着作者又用“看”字作引领,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姿,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有色彩的映衬,“万山红遍、满江碧透”;有动静的交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静景,“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为动景;有高低远近的交错,鹰在天上飞,鱼在水中游。最后用“万类霜天竞自由”作结。这幅秋景,既是当时红红火火的农民运动的象征,也是毛泽东内心豪情的体现。

三、欣赏语言之美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语言就深刻体现了人物的个性。他在刚被郑伯召见时毫不客气地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些话包含了一个有志之士的无限辛酸,多年的怀才不遇,让他郁闷,这些牢骚正是他的不满,然而当国君诚恳道歉并分析当前的形势时,他毅然答应,这更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操,无论这个国家是如何辜负了他,只要国君一句道歉,他便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刀山火海,在所不辞,这是多么令人动容啊。在见到秦伯后,烛之武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自己的语言魅力,他先以退为进,“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接着晓之以理,诱之以利,以情动秦伯,最关键的是斥责晋的忘恩负义,贪得无厌。烛之武的语言充分体现了他的大智大勇,课文的语言描写也使我们对这个人物印象深刻。

四、欣赏修辞之美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了表达对康桥的喜爱以及离开康桥时的依依不舍,运用了很多修辞,比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那镀着夕阳余光的柳树一下子就变得娇媚动人了。它的波光中的艳影,让人久久不愿收回目光,这是比喻的妙用。“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草以人的情态,亲切动人。“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运用了拟人、顶真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的不舍。诗歌的开头和结尾用了反复的修辞形成首尾互相呼应,在结构上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同时也强化了自己的情感。

猜你喜欢

万山红康桥秋景
刘国辉
又见木棉花
王良实
江渡
简论《九辩》中秋景的描写
再别的岂止是康桥
自古逢秋悲寂寥
放手让孩子撞南墙
康桥,我心中的圣桥
我的康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