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优质护理应用在手术室麻醉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9-08-26田洁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14期
关键词:优质护理手术室麻醉

田洁

摘 要 目的:探讨观察在手术室麻醉中应用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手术患者92例,均采用全麻方式进行麻醉,运用系统抽样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6例。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进行干预,研讨组给予优质护理进行干预,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诱导期配合度、苏醒期躁动情况及麻醉前和苏醒期的体征指标。结果: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诱导期配合度和苏醒期躁动情况发现,研讨组配合评分和躁动评分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和苏醒期的体征指标发现,麻醉前两组心率和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期研讨组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应用在手术室麻醉中的临床效果显著良好,可有效提高患者的麻醉诱导期配合度,减少其苏醒期躁动情况和改善其体征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优质护理;手术室;麻醉

麻醉是一種通过药物使得患者全身或是局部暂时失去感觉,从而使得其在手术中达到无痛治疗的目的[1]。但从临床实际工作中观察发现,术后患者体内残留的麻醉药物会对其机体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轻者可出现嗜睡情况,重者可出现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等情况,从而导致其出现挣扎过度、肢体躁动及心理异常等症状,使得其在苏醒期较为不稳定,影响到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十分重要[2-3]。基于此,本研究将优质护理应用于手术室麻醉中,探究其应用效果,具体内容阐述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手术患者92例,均采用全麻方式进行麻醉,依旧系统抽样法的分配原则将其分为两组各46例。参照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18 - 75岁,平均(58.31±6.24)岁;手术类型:骨科手术16例,普外科手术12例,泌尿科手术10例,胸科手术8例。研讨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18 - 76岁,平均(58.38±6.27)岁;手术类型:骨科手术15例,普外科手术13例,泌尿科手术11例,胸科手术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分析。

方法:(l)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进行干预,术前常规评估麻醉风险,麻醉前后密切关注患者体征指标,术后严密监测其苏醒过程,依据其表现给予相应干预措施,待其清醒后在转入病房进行术后恢复干预。(2)研讨组给予优质护理进行干预,具体措施:①麻醉前: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讲解全麻的基本流程、可能出现情况、预防措施及处理措施;做好术前麻醉风险评估,对于高风险的患者应做好相关急救准备,确保患者及时得到处理;做好患者心理建设,观察其麻醉前心理变化,及时排解其不良情绪,让其保持良好积极心态进行麻醉和手术治疗。②麻醉诱导期:可采用家属陪同法,让患者家属穿戴好防护服和常规清洁消毒工作后,与患者一起进入手术室,家属坐在患者身边,紧握患者单侧手,并用眼神和言语安抚患者,待患者进入麻醉状态,意识丧失后再让家属离开。③术中:护理人员需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对其病情变化进行观察,同时对其的血氧饱和度变化进行观察记录,若其麻醉出现异常情况需立即汇报麻醉师,配合麻醉师进行处理。④苏醒期:由责任护士和麻醉护士共同对患者进行苏醒期监测,麻醉护士需定期对患者的意识、定向力等进行评估,对于意识恢复较慢的可加大评估的频率,待患者意识恢复后可询问其身体感受,依据患者反应给予相应措施进行干预,出现躁动征象的患者可给予镇静药物注射,或是采取制动手段。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诱导期配合度、苏醒期躁动情况及麻醉前和苏醒期的体征指标。诱导期配合度应用ICC(诱导期合作度量表)进行评估,量表10个条目,采用0-1分评分法,若在诱导期无任何抵抗行为则记0分,若出现抵抗行为则记1分,总分0 - 1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配合度越低;苏醒躁动情况应用苏醒期躁动评分(PAED)进行评估,共5个条目,采用0-4分评分法,总分0- 2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躁动情况越严重;体征指标主要是对其心率及血压水平进行观察。

统计学处理:研究数据结果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7.0对其进行分析处理,(x±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则用(%)表示,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麻醉诱导期配合度和苏醒期躁动情况:通过对两组患者麻醉诱导期配

合度和苏醒期躁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研讨组的评分均较低,与参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麻醉前和苏醒期的体征指标:通过对两组患者麻醉前和苏醒期的体征指标进行观察分析发现,麻醉前两组的心率和血压差异不显著,苏醒期研讨组显著较优,与参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 论

在外科手术中,麻醉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也是重点护理环节[4]。本次研究通过将优质护理与常规护理分别在手术室麻醉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分析发现,优质护理的应用效果显著,与常规护理相比,患者的麻醉诱导期配合度、苏醒期躁动情况较优,且苏醒期的体征指标显著较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成这一差异主要是因为优质护理理念的转变,其由常规护理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了“以患者为中心”,更重视患者心理层次的护理干预。

麻醉前通过健康教育、心理建设等措施,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紧张感,消除不良情绪,使得其配合度和认知度得到提升;在麻醉诱导期采用家属陪同模式,可更好地安抚患者的情绪,使得其麻醉诱导期配合度提升;苏醒期通过强化监测,采用责任护士和麻醉护士合作形式,可更好地监测其苏醒过程,减少其躁动情况的发生,使得其体征指标处于较为稳定状态[5]。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应用在手术室麻醉中的临床效果显著良好,可有效提高患者的麻醉诱导期配合度,减少其苏醒期躁动情况和改善其体征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世莲.优质护理应用于手术室麻醉中的临床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20):252-253.

[2]郭培俊.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35):7020-7021.

[3]栾淑娟.优质护理干预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9):233.

[4]商婷婷,殷攀攀,邹晓鹏.优质护理在手术室工作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6,29(15):160-161.

[5]谢美文,陈海斌.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30):4294-4295.

猜你喜欢

优质护理手术室麻醉
《麻醉安全与质控》编委会
术前访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小儿麻醉为什么要慎之慎
手术室专用颈肩保护罩的设计与应用
前列腺增生患者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意义探析
走进手术室的3D打印
骶管麻醉复合丙泊酚全身麻醉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手术室火灾的预防与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