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腔闭式引流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气胸的效果分析

2019-08-26崔迪茜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14期
关键词:实际效果

崔迪茜

摘 要 目的:探究应用胸腔闭式引流与高频振荡通气技术联合治疗新生儿气胸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月一2018年12月收治气胸患儿30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各1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试验组采用胸腔闭式引流与高频振荡通气技术联合治疗。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新生儿气胸;高频振荡通气;胸腔闭式引流;实际效果

新生儿气胸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新生儿疾病,新生儿气胸又被称为气漏综合征,其发病快、蔓延快、死亡率高,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须及时接受治疗[1]。目前临床治疗新生儿气胸的主要方法是高频震荡通气治疗,治疗效果显著[2]。本次试验主要探究高频振荡通气应用于新生儿气胸治疗的实际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气胸患儿30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各1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试验组采用胸腔闭式引流与高频振荡通气技术联合治疗[3]。对照组男9例,女6例;早产儿6例,足月生产7例,过期产儿2例。试验组男10例,女5例;早产儿5例,足月生产9例,过期产儿1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患者家属同意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使用手术方式治疗,治疗后观察患儿的实际情况及生命体征变化,判断其是否可以出院[4-5]。试验组患儿采取胸腔闭式引流与高频振荡通气技术联合治疗。初始阶段参数设置:平均气道压水平控制在8 - 12 cm,振荡频率水平控制在8 - 11 Hz,氧气浓度水平控制在0.06 - 0.08;治疗过程中,医生要时刻关注患儿生命体征,对患儿的血氧饱和度等数据进行观察,根据患儿的实际情況调整相关的参数[6]。

评价指标:试验结束后,对比两组患儿实际治疗效果、住院时间、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患儿家属对治疗方式的满意程度[7]。患儿家属对治疗方式的满意程度可以划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1.0对试验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使用X2进行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试验组患儿住院时间(7.36±1.2)d,少于对照组患儿住院时间的(8.31±1.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试验组患儿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1.03%,低于对照组的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试验组患者家属对治疗方式的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患者家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 论

高频振荡通气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式,实际治疗效果好,可以帮助患儿肺部气体进行交换。本次试验主要探究胸腔闭式引流与高频振荡通气技术联合治疗新生儿气胸的实际临床效果,采用胸腔闭式引流与高频振荡通气方式进行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减少患者住院时间,患者家属对治疗方式的满意程度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l]王秀美.高频振荡通气联合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新生儿气胸的护理[J/OL].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38):2.

[2]张慧慧.高频振荡通气对气胸新生儿血气指标及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22):5662-5664.

[3]边静,杨云成,张昆.高频振荡通气与常频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气胸的临床对照研究[J].西部医学,2017,29(5):656-661.

[4]王伏东,吴明赴,符明风,刘凤.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气胸及潮气肺功能随访[J/CD].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6,12(6):633-639.

[5]陈沫岩.高频振荡通气联合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新生儿气胸的疗效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6):123-124.

[6] 肖勇,颜卫群,张敏.高频振荡通气联合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新生儿气胸的临床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8):104-106.

[7]陈东亮,郑屏生,陈凯.高频振荡通气联合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新生儿气胸的临床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6):833-835.

猜你喜欢

实际效果
增强企业党员教育培训实际效果性的思考研究
提高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浅谈多媒体电子白板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效
增强可操作性 注重实际效果——《环境保护税法(草案)》面临六大问题需进一步明确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探析
探讨小儿哮喘临床护理中应用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
正面评价与反面评价孰是孰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