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输入输出理论对初中英语思维课堂的探索

2019-08-24吴丽康

文教资料 2019年15期
关键词:思维课堂初中英语

吴丽康

摘    要: 本文以输入输出理论为依据,以一节具有典型性的名师经典思维课堂为例,分析在初中英语课堂上如何更好地“谋篇布局”,从而培养学生思维,实现语言输入与输出的紧密融合,在语言交际、运用中习得语言知识。

关键词: 输入假设    输出假设    思维课堂    初中英语

外语教学离不开语言输入与输出。长期以来只注重为学生提供语言输入,忽视学生的语言输出,导致学生输入、输出失衡,语言运用能力较弱。Krashen的“输入假设”和Swain的“输出假设”是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理论。本文通过分析输入输出理论,分析其对教学的启示,并结合课例更好地呈现输入假设理论和输出假设理论在课堂中,尤其是思维课堂中的运用。

1.輸入假设

Krashen认为语言习得者只有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略高于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时,才能产生习得。Krashen把学习者现有的第二语言水平定位“i”,把学习者将要达到的更高一级的语言水平称为“i+1”。虽然Krashen的输入假设有局限性,比如过于注重输入而忽视输出和表达,但输入是语言学习的起始,没有输入就谈不上语言学习,所以其对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确定语言输入,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语言输入。其次,要加强输入的质和量。输入的语言不仅要是可理解的而且应该是有趣的与所学语言知识相关的,难度应该是层层递进的。应该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话题。此外,还要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创造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作为输入的前提和输入效果的保证。

课例分析: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一节初中英语名师公开课,主题是“Will People Have Robots”。主要以机器人为例,展开对“未来”的探讨,主要语法时态学习是一般将来时的表达方法,授课韩老师是名极具感染力的男老师。首先老师先自我介绍,然后通过询问学生最爱的歌曲自然引入对英文歌曲的学习。通过学生回答的歌名,老师给予相应的反馈幽默诙谐,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在导入阶段,教师运用TPR教学法教授学生英文歌曲。在歌词教授中,首先询问相应生词,若学生无反应,再领读;再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手做出相应词的动作;最后,教师示范动作,边做边读(动作幅度大),学生跟着学习,同时教师会指正个别学生的动作(以一种幽默诙谐的方式、表情丰富)。以这样的方式依次学习歌词中的生词,先看学生做动作,让学生思考如何做动作,再示范。例如:stormy waters的教授:T:What is stormy waters? Wow! It is very very heavy. Rain and wind , and become storm. Stormy waters!(教师声情并茂,面部表情到位,动作幅度大)T: So can you do stormy waters? Ss: 尝试用手做动作。T:Like this, stormy waters!(边做边读,师生一起)。

可以看出通过TPR教学法,学生“动起来”,沉浸在语言学习中。教师讲解生词应形象生动,尽量为学生创设语境。此外,PPT附有静动态插图,这样的输入无疑是有意义的且易于学生理解。之后进入导入阶段。教师开始解释为什么自己最喜欢这首歌:因为自己儿时想成为一名水手,然后询问学生:Will you become a sailor in the future?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进行畅想。之后询问学生:What will you become in the future? 提示学生可与同伴交流想法。在这一阶段教师自然而然地将话题引向一般将来时,由于是开始阶段,教师的输入语较多,且重复率高。且教师对每一个回答都给予相应的反馈,还对个别回答进行深度拓展。

在关于未来职业的讨论结束过后,教师将话题引向对未来社会问题的关注。此阶段教师逐渐打开学生的奇思妙想,成功地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问题为半开放式:用more/less/fewer来填空。教师对前两个问题的处理颇具典型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第一个问题:In 100 years, there will be ?摇      ?摇 cars because there will be?摇      ?摇 people in the cities. 教师先询问学生想法意见,当一名同学回答为...more...more...时,教师问:Do you all agree with her? 学生齐声回答:Yes。此时教师手托下巴作疑惑状(肢体语言+面部表情),问:Are you sure? But I think there will be fewer cars,板书“fewer”转而问道:Do you know why? 学生无反应。教师答:Because I think there will be more planes and flying cars in the cities.(教师面部表情生动形象并配以肢体语言)。

第二个问题:In the future there will be ?摇      ?摇 fresh water and there will be ?摇       ?摇 pollution in the sea. S: There will be less pollution in the sea. T: Oh, there will be less pollution in the sea. All right, do you agree with him? Ss: Yes. T: Are you sure? 此时教师手托下巴作疑惑状(肢体语言+面部表情)I am not sure. I have a question: What are you doing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nowadays? 可以看出在这两个半开放性问题的输入中,教师通过创造有意义的语境发散学生的思维。到第三个问题时学生开始发散思维,有了自己的想法。到了第四个半开放问题,教师的输入语开始减少,除了给学生反馈外,大部分时间都交由学生进行讨论、发表想法。学生的想法越来越新颖。

2.输出假设

根据Krashen的输入假设,语言习得的关键是足够的可理解性输入,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它过于强调输入的作用而忽视输出的作用。学习者如果只接受语言输入,不进行实践运用便不能保证对语言做出正确的假设。Swain通过相关调查发现,学生犯大量语法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不是可理解输入有限,而是很少进行语言表达练习,限制他们的语言输出。因此,Swain(1995)提出“输入假设”,即可理解性语言输出。Swain还指出学习者需要有意义地使用目的语的机会,因为当他们面临交流的困难或失败时,会促使自己的语言输出更准确、更连贯、更恰当、更能被理解。Swain的观点与Krashen的“输入假设”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输入假设”中输出的作用微乎其微,相比而言,Swain所持的观点更中立些,他认为对二语习得而言,可理解性的输入输出都很重要,输出是对输入的检验和巩固。

课例分析:本节课输入与输出是穿插的,贯穿整个课堂。主要由话题引起学生思考与输出,问题形式多变,难度层层递进,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学生的思维随着问题的愈发开放和教师的反馈逐渐调动起来,达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

本节课体现了输出可以提高语言准确性,学习者在语言输出过程中發现自身的语言问题,教师重视学生语言输出的质量:所选问题大多为学生所熟悉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易于学生发挥;对学生的语言问题进行恰当的反馈,既包含语音问题又包括语法问题。例如:学生对单词fewer的发音错误,在学生表述观点时,教师没有打断,之后再纠正。教师示范发音,全班跟读,然后让读错同学再尝试一遍。再例如语法错误:S: I think in the future people can only live to be about 20 years old because the air and water “is” too dirty. T: The air and water “is too dirty” or “will be dirtier”? 教师直接用反问的方式点名学生的错误,及时纠正,同时起到提醒其他同学的作用。此外,在输出内容上,教师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引导。例如对100年后学生是否还在学校上学这个问题,教师通过“学校为我们提供一个交朋友的场所”这个切入点,引导学生发现学校的重要性及学校存在的意义。

本堂课的教学输出模式并不单调,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先进行讨论再回答问题,而是根据问题灵活变通,从而既缓和课堂氛围,又使语言输出变得有趣。例如:

T:Lets play an interesting game, just listen to me and you tell me your idea. I sometimes(重读) see blue skies in Hangzhou but in the future?摇        ?摇(教师表情展现出惊喜) S:But in the future I see blue skies every day ! T: I sometimes see blue skies in Hangzhou but in the future ?摇     ?摇(教师表情沮丧、语气低沉) . S: I hardly ever see the blue skies in the future...

3.结语

可以看出整个授课过程中输入是逐渐减少的,老师逐渐过渡到引导者为主的身份。后期主要是在反馈中进行可理解输入,输入的内容环环相扣、难度层层递进,所选择的话题大多为学生所熟悉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师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声音,音调变化,巧妙地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发现不同。且整堂课氛围随着学生思维的开发逐渐走向高潮,教师的反馈巧妙地带动课堂气氛。在语言输出上,教师要做好引导和辅助工作,重视输出质量,选择恰当的反馈方法。此外,在输出形式上应该推陈出新,先确定好目标语,再运用适当的输出形式与方法。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有效有趣的课堂离不开在语言输入与输出上的“精心布局”,教师在进行课程安排时,应尽可能地平衡好语言输入与输出,使其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Krashen, S. D..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 London: Longman,1985.

[2]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A]. In S. Grass & C. Madden(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 Rowley, MA: Newbury House,1985.

[3] Swain, M..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 In G. Cook & B. Seidlhofer (ed.). 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猜你喜欢

思维课堂初中英语
思维课堂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三种思维能力
小学英语“思维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分析
初中英语单项选择练与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