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问题式教学的地理教学案例

2019-08-24袁玲姜莉王炎炎

文教资料 2019年15期
关键词:大竹县基地案例

袁玲 姜莉 王炎炎

摘    要: 实现基于问题式教学的地理课堂转型是当前地理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应用华东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家团队制定的问题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依据课程标准设计“361°将生产基地迁往大竹县可行吗?”这个问题,解决过程就是目标实现过程,是基于问题式教学的地理教学案例。

关键词: 问题式教学    地理案例    教学设计    工业区位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强调:问题式教学以“问题解决”为要旨,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方式,建立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结构,并由表及里、层次清晰地分析问题,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1]。问题式教学理念逐渐增强,目前地理教学易出现一节课选用多个案例、例子堆砌的现象,较少有一节课只深入分析“深而全”的地理问题的教学案例[2]。

运用问题式教学,设计问题是基础。选择“工业的区位选择”第1课时为例,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家团队制定的问题式地理教学评价指标体系[3],评价指标和评分标准如表1所示。设计基于问题式教学的地理教学方案,为实现基于问题式教学的地理课堂教学转型提供案例。

一、课标与教学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及其与课标内容对应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本文依据卢晓旭等[3][4]的成果将三维目标转变为知识目标与核心素养目标,知识目标作为实现核心素养目标的教学载体,为实现核心素养目标服务。把“根据材料,能说出工业区位的影响因素并能评价工业布局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作为知识目标,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中的“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的区位因素”课标内容相对应。

(二)核心素养目标设定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5]。案例要求含有“课程目标”中一至两项核心素养目标。将“能在分析区位因素时表现出综合思维”作为核心素养目标。

(三)目标撰写规范

目标的主谓宾撰写规范,所有目标的主语都是学生,谓语中动词均可测量,宾语的内涵均有表述,并且基本明确表达出宾语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标题

课堂教学的课题要求直接是现实问题方面的标题,而不是章节单元内容标题。将“361°将生产基地迁往大竹县可行吗?”作为教学内容标题。

三、主线问题设计

(一)问题的生活性和趣味性

361°将生产基地迁往四川省大竹县是发生在作者家乡的真实案例,“361°将生产基地迁往大竹县可行吗”?这个问题来源于生活。创设学生需要做抉择的情境,具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的实践性

本案例将361°在福建晋江总部招不到工人,想在我国西南地区建立生产基地的真实情境展现出来,其中四川省大竹县政府前来招商,如果你是361°的管理人员,你认为“361°将生产基地迁往大竹县可行吗”?“361°将生产基地迁往大竹县可行吗?”这个问题并非“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而是“怎么办”的问题,具有实践性。

(三)问题的地理性

分析“361°将生产基地迁往大竹县可行吗?”这个问题,需要判斷影响361°生产基地布局的主导因素,并需要运用工业区位因素知识,从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出发分析大竹县工业布局的有利和不利条件,问题具有显著的地理性。

(四)问题的全程性

“361°将生产基地迁往大竹县可行吗?”这个问题贯穿整个课堂。

教学活动展示:

活动一:案例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分析思路的环节。

首先根据真实问题,创设问题情境:361°为了解决招工问题,计划投资约5亿元将生产基地转移到西南地区。四川省大竹县政府非常希望361°能把这个生产基地建在大竹县,于是政府多次组织“招商小分队”到361°总部进行招商,根据大竹县工业发展视频和大竹县工业发展资料,思考“361°将生产基地迁往大竹县可行吗?”这个问题。

活动二:自由辩论——解决明线问题的核心环节。

以“361°将生产基地迁往大竹县可行吗?”为辩题,组织学生自由辩论,学生需要从工业因素角度为自己观点寻找论据,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工业条件进行评价,落实“根据材料,能说出工业区位的影响因素并能评价工业布局的有利和不利条件”的知识目标”和“能在分析区位因素时表现出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目标。

活动三:计算成本——解决明线问题的关键环节。

通过对“大竹县有很多可供361°生产基地发展的有利条件,361°可以搬迁至大竹县”“大竹县存在361°生产基地发展的不利条件,361°不能搬迁至大竹县”这两个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意识到不能依据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多少解决“361°将生产基地迁往大竹县可行吗?”这个问题,纯粹的定性分析难以得出结论,需要结合定量的分析方法。假设其他因素相等,以一年为单位简单计算四川大竹和福建晋江的成本谁更低?低多少?学生在解决明线问题的同时进一步落实知识目标,培养综合思维,提高对地理问题复杂性的认识。

活动四:验证假设——明线问题验证环节。

播放361°生产基地在大竹县建成的新闻,验证361°将生产基地迁往大竹县的可行性。

四、问题式教学和目标追求

(一)明线问题解决和暗线目标追求

按地理新课标倡导的问题式教学方式设计案例,将真实的地理问题转化为教学内容,以解决问题为明线,以落实知识技能目标和核心素养目标为暗线,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知识的学习过程和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过程[6]。在解决明线问题(“361°将生产基地迁往大竹县可行吗?”)的同时,落实知识目标和核心素养目标。

(二)原理分析应用和教学方法

在解决“361°将生产基地迁往大竹县可行吗?”这个问题时,要运用地理工业区位因素原理,从土地、能源资源、水源、环境等自然因素和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集聚、基础设施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大竹县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进行评价。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合作解决“361°将生产基地迁往大竹县可行吗?”这个问题。

五、结语

问题式教学是地理课堂转型的一个方向,根据华东师范大学专家团队制定的问题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知识目标和核心素养目标,设计具有生活性、趣味性、实践性、地理性和全程性的地理问题,在教学中运用地理原理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实现明线问题解决和暗线教学目标的落实。基于问题式教学的地理案例可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梅培茹.新课标下高中人文地理“问题式教学”的实践探索——以“农业区位因素”为例[J].地理教学,2018(17):54-56.

[3]卢晓旭,陈昌文,陆静,等.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8(1):103-108.

[4]孙裕钰,陈昌文,卢晓旭.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课堂教学转型案例[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17):74-76.

[5]林培英,张冬梅.漫谈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J].地理教育,2016(3):4-6.

[6]孙裕钰,杨希,陈昌文.核心素养促进地理课堂教学转型[J].文教资料,2018(19):213-214.

基金项目: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第四届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地理教师教研交流分析——江苏省四个县级行政区的比较视角”(ECNUFOE2018KY038)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大竹县基地案例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大竹县:强化社保基金管理 大力建设“满意居保”
大竹县:稳步有序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大竹县多措并举开展“护薪”行动
大竹县:扎实推进2021年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我的基地我的连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