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社会动机视角下城市居民社区意识培育

2019-08-23刘方圆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19年4期
关键词:群体居民意识

刘方圆

上海:“话西游”涂鸦上墙美化社区

一、引言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作为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是人们感情相依、出入相邻、守望相助的一个地域性活动空间。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化,使社会关系在可以适意延伸、不受空间、区域限制的关系中展开,这种现象即为“社区脱域”现象。

社区脱域现象会导致人们的社会活动、社会交往不在一个地域性的活动空间中进行,居民们只是把社区作为一个休憩之所,而不是归属之地,如此很难形成共同的社区意识。而社区意识恰恰是社会和谐、人们的精神生活有所归依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分析社区居民脱域现象产生的原因入手,揭示“脱域现象”导致社区意识淡化的本源,并从社会动机的角度,探讨培育新时代居民的社区意识。

二、社区居民脱域现象产生的原因

从理论层面分析,社区居民脱域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文化背景、社区认知程度、社区角色定位。

(一)社会文化背景

大数据时代,社区脱域化现象的表现将会越来越突出。这是因为,居民们的社会活动、社会交往、社会关系,大多会选择在社区之外的空间进行。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高等教育的专业化,使得社区居民对彼此的职业不太了解,因此在交谈时很难产生共同语言。社会分工的复杂化、高等教育的专业化,使得社会成员从事的专业比较单一。社区居民是由从事不同职业的群体所构成。现阶段受教育的水平不断提高,由此导致职业群体对本专业领域外的知识知之甚少。这是社区居民关系淡化的原因之一。

(二)社区认知程度

对社区的认知程度低,主要是缺乏信任和安全感。一是对社区工作人员的不信任。比如,当居民们遇到问题需要找社区寻求解决时,由于社区没有及时提供帮助、解决问题,导致居民们对社区工作人员的抱怨,有一种社区对居民的困难没有能力帮助的感觉,由此会产生一种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而越是这样,如果居民们再遇到困难时就不会再去找社区寻求帮助,社区也不了解居民们的真正需求。这种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最终会导致居民们“远离”社区。比如,当社区组织居民们参与公益活动时,居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除非与我相关的事务,否则我是不会参加的”。二是由于脱域化现象的存在,居民与居民之间的交往很少,陌生感拉开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不信任感会越来越强烈。这种不信任感越是强烈,居民们就越会“远离”社区,去其他地方寻找情感共鸣和精神依托。如此循环往复,就更谈不到社区的凝聚力了。

(三)社区角色定位

社区居民的角色定位。一是主体意识不明确。居民们普遍认为,社区工作是社区工作人员应该做的。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会忽视甚至看不起社区的工作,而且还会产生对社区建设既不关心也不关注的心理。二是对社区功能的认识不全面。一提到社区,人们常常会下意识地联想到“广场舞”“下棋”等一些词汇。特别是年轻人,普遍认为社区是老年群体的活动天地,和年轻人无关,对社区不能产生良好的归属感。也即是说,很多人只看到了社区的生活居住功能,忽视了社区的其他功能。

社区工作人员的角色定位不准确。一是角色混淆。社区工作人员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不能很好地定位自己的身份,导致服务意识不强,服务不到位。二是社区组织的活动有的过于功利化,只注重了形式,沒有满足居民们对硬件方面的需求,违背了活动初衷。

三、脱域现象导致居民社区意识淡化

脱域现象导致社区居民的意识淡化主要表现在社区认知模糊、社区认同度低、中青年群体很少参与社区事务,他们之间也很少交往,以及社区不是第一获取社会支持的机构等方面。

(一)社区认知模糊

社区居民认为,社区是自己所居住的封闭小区,很少关注社区与社区之间、社区与其他公共场所之间的关系。虽然大多数社区设有体育活动场所、文创中心、社区卫生院,有的还设有小图书馆,但是许多居民并不了解自己所居住的社区这些服务设施。尤其是中青年群体,很少参与社区组织的相关活动。

(二)社区认同度低

虽然社区居民认为,社区氛围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相关,但是由于工作繁忙或没有兴趣,不会积极主动地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还有一部分居民甚至不知道社区还举办过活动。比如中青年群体,他们需要运动时不会选择社区,而是选择社区之外的活动场所。因为他们认为,社区外的活动场所环境更好,设施更全,心情也会更加舒畅。对社区卫生院的看法,很多人无形中认为就是一个卫生所,看病还是选择大医院。

(三)中青年群体很少参与社区事务也很少交往

对于社区的事务,如各种活动、决策、管理、运作等,自觉自愿地参与主要是老年群体,中青年群体的参与意识普遍不强。同样,选择在社区内进行交往活动的,大多数也是老年群体,中青年群体之间很少交往。

(四)社区不是第一获取社会支持的机构

社区居民遇到纠纷或受到伤害时,大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不是社区而是报警。其实,有些纠纷完全可以交由社区协调解决。其原因,是因为居民们对社区的认知度低,没有建立起信任感和安全感。

四、从社会动机入手,培育居民的社区意识

动机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部动力。社会动机是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产生的,它是直接推动个体行为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是社会动机的核心。马斯洛认为,驱使人类行为的动力是人的一些基本需要。这些需要构成了一个系统,分为五个层次: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并由低到高构成了一个具有相对优势关系的等级体系,其个体的行为是由优势需要决定的。因此,要加强居民社区意识的培育,必须在建立优势需要的基础上,激发其相应的社会动机,产生推动其行为的内部动力。须知,人们在生活过程中的许多生理、安全、友爱的需求是不可少的。社区应从社会动机入手,培育居民们的社区意识。

(一)基于生存动机的社区依赖意识

由于城镇化的迅速发展、户籍制度的改革,人口不断向城市流动,导致城市人口密度增大、资源紧张、就业紧张等问题。社区作为一个地域l生活动空间,需要尽力帮助居民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居民们的归属感,从外部强化居民们的社区意识培育。比如,要为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特殊困难的家庭,提供低偿或无偿的社会福利性服务;加强对弱势群体的福利性服务,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

(二)基于安全动机的社区掌控意识

社区安全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当一个人感到控制不了某种行为所产生的结果时,他就会产生不安全感。这种“习得性无助”会使其动机减弱甚至丧失。如果居民们感觉到自己掌控不了社区的发展,社区的建设已越来越不符合自己的期望时就会逐渐退出社区。所以,要增强居民们的主体意识,要让居民们从心理上感觉到“自己能够掌控社区”,久之就会增强对社区的依赖感、信任感和安全感。那么,如何实现“自己能够掌控社区”的美好愿望?一是做好社区规划。社区规划有序,要避免居民们对其所生活的环境留下杂乱无章的印象。社区规划有序,能够从视觉上引导居民们的积极情绪。比如增加绿化,完善设施配套等,视觉上带来美感,从而产生喻悦舒畅的心情。二是搞好社区环境。如果环境可以吸引人们走出室内并在公共空间进行交往,那么就证明了这个环境给人们带来的是安全感和舒适感。这些感觉能够增加人们参与群体活动的动力。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人文环境如对居民们进行安全意识培养,举办安全教育讲座、防火防盗演习,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物理环境如在社区安装安保设施,包括灭火器、防盗门、门禁、摄像头等;建立人车分流、消防、燃气等方面的安全监控系统。须知,如果环境缺少了某些基本要素,人们就会产生疏离感,从而远离社区。三是做好社区的基础设施工作。社区要确保基础设施能够为居民们共享,这样就能够起到引导居民们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增强归属感和主体意识。

(三)基于归属动机的社区主人意识

社区的老住户,主人意识比较强烈。有些社区,居民们来自五湖四海,居住时间不长,主人意识相对淡薄。有些社区,出租房较多,居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社区是“本地人”的社区,因此会下意识地排斥外来人员。外来人员的社区意识本来就淡薄,如此排斥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外来群体的社区主人意识形成。因此,社区要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加强对住户的主人意识培养。比如,可以运用共同的象征系统,帮助社会成员界定社区,包括设计社区区徽、代表颜色、象征物品等并发放到户,增强社区成员的归属感,加强邻里之间交往,培养外来人员的归属感和主人意识,使其感到自己也是社区生活中的一员,是社区生活的一部分。

(四)基于交往动机的社区大家庭意识

现代城市,社区居民的脱域化现象使得邻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人是具有交往动机的。因此,在社区建设上,社区工作人员应尽可能改变高楼、防盗门阻隔了人们交往的现象,增强邻里互动。比如,对于青少年,可以为他们建立活动室,引导孩子们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对于上班族,可以建立茶话室,使他们工作之余能够坐下来放松身心,加强邻里交往,增强信任感和安全感;为老年群体建立棋牌室,让老人们茶余饭后有个交往的场所。总之,社区应从培养居民们的健康人格做起。因为健康的人格会导致积极的行为。在相似经历、共同爱好的驱动下,人与人自然交往,紧密相连。邻里之间隔阂减少,互动频率增加。频繁的互动会使社区的“网络体系”更加紧密,遇到困难人们能够相互帮助。

(五)基于关爱动机的社区依赖意识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人类社会中,儿童、老人、残疾人,社区需要给予他们特殊的照顾,比如招聘社会工作者、建立心理咨询室、日间照料中心等。招聘社会工作者,为有需要帮助的居民提供专业救助;定期举办培训讲座,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心理调节技巧,提高居民们的情绪管理、压力管理和认知调节能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建立心理咨询室,为需要心理帮助的居民提供服务;建立日间照料中心,为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一定照料的老人提供膳食供应、保健康复服务。

五、成长性需要社会动机的社区意识培育

人們在满足了生活的需求后还有进一步发展的需求。而成长性需要社会动机则是进一步培育居民社区意识的切入点。

(一)基于自尊动机的社区形象意识

社区要尊重居民们的基本权利,强化居民们的主体地位,提高居民们的参与度和社区意识,还要落实居民们的监督权,让社区在居民们的监督下开展工作,增强居民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比如,可以组织各种比赛活动,增加居民们的荣誉感。比赛中,居民们会不自觉地承担起一定责任,把社区看作自己所属的系统,从而潜移默化地收到增强社区意识的效果。

(二)基于奉献动机的社区文化意识

由于居民们受教育的水平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等差异,因此要有一个共同认知和遵守的价值观念。这个价值观念的核心表现就是“约束力”和“凝聚力”。社区需要定期为不同职业、年龄、学历的居民举办知识教育讲座;为成年人提供成人教育或学习指导方面的设施服务,使他们能够充分利用空闲时间提升素养,在成长中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提高居民们的文化水准,传播知识和科学技术。提高居民们的文化水平,需要营造社区文化氛围。一是要紧密结合社区实际,积极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探索培养社区读书会团体,发行社区学习通讯,成立社区学习指导中心,引导和带动社区居民参与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富有社区特色的文化氛围,最终形成社区的生活共同体,为推进和谐社会积累经验。

(责任编辑:李静敏)

猜你喜欢

群体居民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石器时代的居民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调查
中间群体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53.7%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高,难以接受”
消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