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大都市圈下滁州产业发展定位与共融策略

2019-08-23瞿勤红陈文虎房丽婕鲍砚琴刘子玮

中国经贸导刊 2019年20期
关键词:滁州市都市发展

瞿勤红 陈文虎 房丽婕 鲍砚琴 刘子玮

摘要:滁州市地处皖东,毗邻南京,位于合肥、南京两大都市圈交汇处,享有双圈共同辐射的显著区位优势,特殊的地缘为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提供新的视角。通过阐述滁州市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了解滁州市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基础产业等产业领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探索滁州市产业升级重点和目标定位,提出滁州市融入两大都市圈实现融合发展的方式与途径。

关键词:都市圈产业定位滁州市协调发展

都市圈是一组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城市群落。都市圈源于城市功能的向外扩展,并逐步演化为庞大的城市化地带,以其独特的集聚优势形成一种圈层式地域空间组织形式,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巨大作用。党的“十九大”会议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任务之一,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突出其对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我国目前已进入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城市向都市圈转变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促进都市圈与城市群的健康发展,对于我国现代化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实现区域内经济协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一、两大都市圈下滁州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势

南京都市圈横跨江苏和安徽两省,包括江苏省的南京市、镇江市、扬州市、淮安市以及常州市的金坛区和溧阳市,安徽省的芜湖市、马鞍山市、滁州市、宣城市,总面积66万平方公里,2018年末总人口约350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6万亿元,是我国最早推进建设的较为成熟都市圈,也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辐射带动长江中上游的重要门户,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2013年12月25日,在南京都市圈内的滁州市正式加入合肥经济圈。在双圈影响的全新背景下,滁州市亟需根据自身产业发展现状,发挥本地资源、区位、产业承接能力等优势,借力两大都市圈,弥补产业发展短板,形成自身产业的新一轮定位与发展,积极主动融入两大都市圈,对接相关产业转移与协作。

(一)两圈下滁州市产业发展现状

“十三五”以来,滁州市主动适应国内宏观调控新形势,充分利用两大都市圈辐射带动作用,紧扣“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主题,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和创新平台打造三大工程及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基金链和政策链等五链建设,“招、引、培”多措并举,形成了产业体系较为完善,产业链节较为完整,产业门类较为齐全,技术进步基础良好,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协调共进的战略新格局。

1滁州市新兴产业发展现状。滁州市发改委在2017年底发布的《滁州市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提到,滁州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为第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其中,分行业看,新材料、新能源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增速强劲;分区域看,天长市、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领跑全市新兴产业。《滁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公布了近年来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数据,新材料、新能源和信息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较高,发展地位优越。图12018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2滁州市支柱产业发展现状。就2018年前三季度来看,滁州市六大支柱产业发展增速较快,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滁州经开区智能家电产业基地是2015年成功获批的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基地获批以来,呈现出企业发展加快、产业集聚加速的良好态势,成为支撑滁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目前基地主要拥有博西华、康佳等主机企业10家。拥有长电科技、立讯精密、鲲鹏装备等配套企业200多家,电冰箱、空调、彩电的本地配套能力分别达到80%、70%、80%,初步形成以冰箱、彩电、空调、洗衣机等大家电为主导,以吸尘器、热水器等小家电为补充的从装备制造到生产、研发、设计、检测的全产业链体系。表12018年1-9月滁州市支柱產业分布情况产业企业数(个)增加值累计增速(%)硅基材料产业93116先进装备产业514108智能家电产业17793农副产品深加产业240109新能源产业43204新型化工产业139163(二)滁州市产业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滁州地处长江下游北岸,长江三角洲西端,苏皖交汇地区,它既是皖东区域的中心城市,南京市的江北门户,同时也是江淮地区重要的枢纽城市,再加之滁州的交通线路纵横交错,较为便利——上通京津冀,下达长三角诸多城市。合宁城际高铁、京沪高铁穿境而过,合宁、滁宁、马滁、滁淮等高速公路四通八达。

2资源优势。滁州的旅游资源全省排名较靠前,有小岗村、琅琊山、黄甫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知名度较高的旅游景点。它也是个鱼米之乡,素有“安徽粮仓”之称,自然资源丰富,已形成优质粮油、畜牧、水产、林业、蔬菜等五大农业支柱产业和13个优势农产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淡水产品生产基地和蔬菜生产加工出口基地。

3政策扶持。近年来,在滁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强势推进下,农业电商已经初见成效,电商发展环境得到改善,全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速。注重整合资源,用于全市“两中心一站点”建设,继续朝着电商服务中心全面提档升级、物流配送中心全速高效运转、乡村电商网点实现全覆盖发展。

4产业基础。滁州市具有良好的农业和制造业产业基础。农业上,滁州市不断加大农业发展投资力度,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提升农业的产业化水平。2015年滁州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为650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永言水产、凯源粮贸、凤宝粮油先后晋级国家级龙头企业;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37家,有1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年纳税超千万元;建立了八大农产品加工园区,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立十大生产基地,形成了天长大地种植业联合社等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同时农村电子商务得到一定发展,目前已初步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全覆盖、物流配套全覆盖、乡村网点全覆盖。

工业方面,滁州市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以省级智能家电基地为龙头,以经开区、苏滁、南谯区为主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带,以全椒电子核心产业、天长智能仪器仪表产业、来安轨道交通产业、琅琊无纺新材料产业等基地为支撑的多点集聚发展格局。

此外,滁州市基础设施建设良好,为城际之间的产业合作提供良好基础。2017年,滁州市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额45亿元,比上年增长426%,这一部分投资新增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436平方公里;新增供水管道长度25km;新增供气管道223km;新增排水管道45414km;公共交通运营线路长度增加至510km;全市年单位生产总值耗能比上年下降54%。一系列的基础设施的完善为便利了人流、物流,节省了产业间生产交易成本,吸引都市圈内各城市的投资消费。

二、两圈影响下滁州市产业定位及其发展差距分析

(一)两圈影响下滁州市产业发展定位

首先是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及政策安排中表示滁州市拥有较为广阔的开发空间、山水等旅游资源以及优越的交通区位,需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将其重点打造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型载体,建设成为南京都市圈中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

其次,从合肥都市圈关于滁州市产业发展合作的相关举措来看,合肥都市圈与滁州市重点开展了家电制造产业配套需求的促进活动,其中推进了新江玻璃与合肥海尔以及六安玻璃制造企业的合作,建设产供销合作链条,并积极促进家电制造产业的招商引资工作。在汽车产业方面,合肥市发展基础良好,新能源汽车是合肥市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滁州市汽车产业也成迅速发展姿势,有关项目合作的达成存在一定基础。综合两圈发展规划及目前国家政策导向,滁州市相关产业存在良好的发展机遇。

基于“十八大”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社会发展理念,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结合滁州市自身发展的产业基础并瞄准两圈影响下的发展契机,对滁州市产业升级重点和目标进行定位。

1智能家电产业:招商引资,推动集聚。滁州市智能家电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是安徽省第一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之一,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与基础。通过大力扶持现康佳电子、博西华、扬子空调、东菱电器等现有骨干企业,加快滁州经开区省级智能家电集聚发展基地建设,提升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小家电、新型电子消费品等产品线规模和效益,增强园区的吸引力,承接江北新区的外溢产业,解决江北新区项目承载空间不足的矛盾。发挥其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积极参与到中国(合肥)国际家用电器暨消费电子博览会当中,利用平台加强招商引资,加快产业集聚步伐,积极参与长三角家电产业分工,与省站新基地办保持紧密联系对接,加强日常协调调度,通过市场化分工与社会化协作等方式,提升家电产业的档次与效益,确保家电基地持续健康发展。

2新能源汽车产业:引进技术,促进革新。利用安徽猎豹汽车、天康新能源专用车等地区龙头企业产业技术平台优势,同时立足现有生产技术基础和都市圈合作背景,加快目前高效发动机、先进变速器及传动、电子电器及信息、轻量化、智能化控制技术等的研发协作,努力突破核心及关键技术,提高产业发展的整体技术支撑能力与水平,打造具有国际水平、拥有自主品牌的汽车产业集群。

3农产品加工业:稳固基础,升级品质。进一步发挥滁州市作为农产品大市和国家商品粮基地的这一优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粮油加工、肉类加工、水产品加工等产业,完善产业质量完全体系,提供符合现代化健康食品要求的优质产品,发展生态农业,加强与南京市场对接,集中建立供宁蔬菜保供基地,为南京农副食品提供物源。延长农业生产附加值产业链,积极响应南京都市圈关于生态发展的规划方向,打造一批集休闲、观光、采摘、餐饮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点,提升农业发展品质,吸引两圈投资消费。

4先进装备业:加大研发,优化升级。由滁州市产业发展现状可知,先进装备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对滁州市产业发展的贡献较为显著,改造升级先进装备产业对于促进滁州市经济进一步稳定增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需要利用现有产业基础,以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煤机装备、通用航空等为重点,加强滁州原创科技城和滁州高教科创城与周边地区先进企业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和人才交流;依托中车集团、马钢集团,加快发展轨道交通整车、装备和零部件及配套产业链,建成全国重要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地。瞄准多通道、多轴联动等高性能数控系统产品,开展高端、专用、大型、重型数控成型装备及其系统集成和研发。大力发展工业智能成套装备及成套自动化生产线,立足仪器仪表、智能传感器、在线监测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和配套产业,提高生产关键工艺水平,实施智能装备制造示范工程。

(二)滁州市产业目标定位与发展现状的差距

在滁州市现有的支柱产业中产业的比较优势是相对的,各支柱产业占同市的工业总产值比重较大,而相对于两圈内各城市而言,尤其是对合肥南京两大都市而言产业规模相对较小,自身的比较优势产业的竞争优势不够突出。

首先,在智能家电领域,滁州市家电产业集群效应不显著。代表企业主要有博西华、安康电子电器、扬子空調等,但是家电领域中海尔、长虹、TCL、创维、海信等全国销量领先的龙头企业尚未在滁州设点,而合肥南京拥有大量知名企业落户,滁州对此缺乏知名品牌及其带动性强的项目,大多中小企业尚属于传统家电制造阶段,产品智能创新技术水平较低,相关配套设施不齐全,整体的家电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

其次,在新能源汽车和先进装备行业,人才缺乏,创新研发投入不高。与都市圈内合肥、芜湖两地相比,江淮汽车和奇瑞汽车均拥有千人的高水平研发团队,并配有各具特色的研发体系。而滁州市2017年专业研发人员201人,比较而言,滁州市汽车产业在技术研发能力上较为薄弱;先进装备行业在高档数控机床及成型装备关键技术领域的研发重视程度较低,智能成套装备生产线尚待完善。

第三,从农产品加工业来看,经俞云研究得出,农产品利润的60%是通过加工流通环节实现。发达国家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平均比例为(2~3)∶1,我国平均水平为06∶1,安徽全省比值为05∶1,另外从农副产品加工与食品制造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平均水平来看,全国的比值为153%,安徽省为13%,而滁州市比率则更低。这些数据表明,滁州市农产品深加工程度较低,产品价值链较短,附加值难以提升,对于提升竞争力,利用地理区位优质满足南京都市圈市场供应还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三、滁州市与两大都市圈融合的建议

滁州市先后加入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面对双圈影响下的良好环境中滁州市应利用经济互补性的独特优势缩小自身产业差距,实现目标产业定位,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与合作共赢。

(一)推进产业集聚,加大创新研发投入

按照发挥优势、资源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加强区域合作,形成市场的共同竞争优势。与两大都市相比,滁州市工业发展水平整体不高,应当寻找自身的“比较优势”,培养具有发展潜能的产业集群,加强创新与科技投入,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承接相关产业转移,积极融入南京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

在支柱产业中,完善家电制造业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利用现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吸引中小企业集聚,促进产业基地形成,扩大规模效益,提升滁州市在都市圈内产业转移承载力,形成地区名牌优势,吸引全国领先品牌投资合作。对于创新研发能力较弱的汽车与先进装备业,应该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打造人才交流合作平台,以优惠政策和待遇提供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吸引高素质人才加盟,学习借鉴都市圈内发展势头良好的企业的产业体系,提升自身产业层次。农业方面应利用好丰富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和良好的农产品发展基础,借助地缘、交通等优势,深入发展自身特色产业,优化产品结构,推进农副产品深加工,延长农产品价值链,提升产品质量,打造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供给本市市场与周边地区市场。

(二)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招商引资工作需要从优化政务服务、优化发展环境、规范招商引资流程着手,以实现优质化服务、规范化招商。把“融合、专业、高效、创新”的招商引资精神深入为招商工作的具体要求。

坚持产业为基,加强精准专业化招商引资,综合滁州市自身产业基础、政府政策環境、比较优势和产业方向设计等各方面因素,重点招引一批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推动新型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主导产业做大最强。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产业承接的软环境建设,提高相关办事人员的服务工作水平,营造高效优质的服务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增强海内外投资者和人才的吸引力。大胆借鉴招商引资成功案例,转变政府职能,提供承接产业转移的优惠政策,以达到企业和纳税人较为满意的程度,实现产业转移持续化和高效化。

(三)统一规划,构建合作交流平台

都市圈内部的区域联动是所有参与方的整体性合作,不是各城市之间的两两合作。所以在整合都市圈时,需要从整个区域的角度形成多边协调的关系,进行统一性行动,以实现各地区相互之间的联动效应。发挥都市圈中核心城市即南京与合肥城市的集聚及辐射作用,同时周边小城市应积极响应大城市号召,主动承接相关产业转移。各地政府之间加强交流,树立区域整体意识,确立“共赢”与“协同”思维,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建立战略协同和联盟,并建立相关法律提供保障,提高整体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同时通过促进产业集群和推动优势新型产业同步协调发展建立产业合作平台;运用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城市群快速交通网络,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城市数字通讯网络,实现城市间超时空联接交流。由政府牵头,龙头企业推力,打造与两圈城市协作的家电博览会、技术交流平台以及产业合作联盟等各大合作交流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商业合作的机会,扩展潜在发展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经俞云滁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分析[J].经济师,2008(01).

[2]把握三个关键点成功招商引资[N].中国企业报,2018-11-13(005).

[3]杜张颖,陈松林南京都市圈经济发展时空分异与空间结构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03).

[4]黄征学,肖金成,李博雅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的路径选择[J].改革,2018(12).

[5]丁玉敏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合肥都市圈制造业转型发展研究——基于国际合作视角[J].皖西学院学报,2018(10).

[6]游怡乐浙江县域经济向都市圈经济转型研究综述[J].中国经贸导刊,2018(11).

(瞿勤红、陈文虎、房丽婕、鲍砚琴、刘子玮,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猜你喜欢

滁州市都市发展
李萍作品
穿越水上都市
滁州市机构养老服务调查
制造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威尼斯: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区域发展篇
都市通勤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