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科手术中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的效果分析

2019-08-23彭炼君罗伟萍高芳

医药前沿 2019年21期
关键词:骨科下肢血栓

彭炼君 罗伟萍 高芳

(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室 四川 宜宾 644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常见手术并发症,主要因下肢静脉血管内血液凝结,导致血管受阻,继而导致静脉回流受到影响[1-2]。我院就骨科手术中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基于研究纳入标准、排除标准选100例骨科手术患者作为此次研究人群,患者均于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我院接受诊治,采用预防性术中护理,并设为研究观察组。男性与女性依次占54例和46例。年龄分布区间为52~88岁,平均(75.12±0.21)岁。将同一时期收治的100例骨科手术患者纳入研究作为参照组,予以常规术中护理。男性与女性依次占57例和43例。年龄分布区间为50~81岁,平均(74.02±0.13)岁。患者上述信息数据对比显示差异不大,P>0.05,可进行公平对比。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术中护理:合理设置手术室温、湿度,协助麻醉医师进行麻醉、配合手术医师,安置正确的的体位,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关注手术的进展,及时处理术中发生的问题[4]。观察组患者术中予以预防性的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 抬高下肢 于患者监测下肢膝关节下放置体位垫,将下肢抬高20°,屈曲膝关节,利用重力作用促使下肢静脉回流,保持髂股静脉放松,防止下肢静脉瘀滞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

1.2.2 腿部按摩 术中每隔1小时对患者监测下肢 进行1次按摩,促使患者血液循环得到改善。通过对患者下肢进行按摩,可使患者血流动力学得到改善,抑制凝血因子聚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1.2.3 保暖 手术室室内温度控制为21℃~26℃,湿度控制为40%~60%,确保室内环境适宜。同时对患者患肢进行保暖,给监测下肢穿上棉裤腿,并应用充气式体温毯进行保温,抑制热量散失,防止冷刺激引起静脉瘀滞,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

1.2.4 静脉穿刺 要求手术室护理人员掌握静脉穿刺的相关知识以及注意事项,尽量于上肢静脉进行穿刺,或者考虑对大隐静脉小分支进行穿刺,穿刺确保一次成功,减少对血管壁造成损伤。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并予以比较。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并予以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因素涉及血液高凝状态、外源性凝血因子刺激以及血管壁创伤等。血液高凝状态导致血液粘稠度上升,因此术前、术中需要对输入量进行控制,防止循环血液量下降引起血液粘稠。术中合理干预,可有效减轻刺激源,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3]。

我院研究得出,对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进行比较,观察组发生率更低,数据之间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护理态度进行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更高,数据之间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术中预防性护理可有效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这是因为术中抬高患者下肢,并予以腿部按摩,从而改善静脉回流,预防下肢血流阻塞。同时通过保暖、静脉穿刺使患者刺激源减少,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骨科手术患者实施术中护理,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骨科下肢血栓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骨科临床教学中加强能力培养的探讨
2016年《实用骨科杂志》征订启事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
消积散结丸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脾切术后门静脉血栓1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