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0.5%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在剖宫产手术腰麻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9-08-23俞自斌

医药前沿 2019年21期
关键词:腰麻麻药罗哌

俞自斌

(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人民医院 云南 曲靖 655700)

剖宫产是目前比较成熟的一种手术方式,可以解决很多妊娠难题,及时挽救母胎生命,麻醉方式、麻醉药物是影响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1],腰麻应用在剖宫产手术中,起到较好的麻醉效果,本文旨在对比评价不同剂量罗哌卡因在剖宫产手术腰麻中的应用价值,选择患者共计100例,详细结果见正文部分描述。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在本院接受剖宫产手术的患者中选出100例(时间范围:2018年3月-2019年3月),将存在麻醉禁忌的患者排除,采取数字表随机分组法将她们分为50例/组。

观察组年龄:21~38(27.52±3.10)周岁;体重:52~74(60.35±4.15)kg;麻醉分级:Ⅰ、Ⅱ级分别有30例、20例。

对照组年龄:20~39(27.30±3.24)周岁;体重:54~76(60.48±4.34)kg;麻醉分级:Ⅰ、Ⅱ级分别有32例、18例。

组间资料对比,P>0.05。

1.2 方法

入室后做好各项检查和准备工作,予以面罩给氧,4L每分钟,开通静脉通道,予以乳酸钠林格氏液10mL/kg静脉输注,辅助产妇保持右侧卧位,于L3~4间隙进行腰麻穿刺,注意针孔向上,20s~25s间注射药物,即对照组注入0.75%的罗哌卡因3ml,观察组注入0.5%的罗哌卡因3ml和5μg舒芬太尼。于间隙硬膜外,在头端置管,长度约3cm~4cm,导管固定妥当,右侧卧位改为平卧位,调节手术床为左侧倾斜15度左右,注意观察心率、血压等指标,若心率<50次/分钟,注射0.5mg阿托品,若收缩压低于90mmHg,或比基础值降低20%,则应用5mg~10mg麻黄素。

1.3 观察指标

记录麻醉相关指标,包括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麻黄素用量。

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

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麻醉相关指标

观察组的麻醉起效时间更短,麻醉维持时间更长,麻黄素用量更少,P<0.05,见表1。

表1 麻醉相关指标(±s)

表1 麻醉相关指标(±s)

注:两组对比结果,P<0.05。

组名例数麻醉起效时间(分钟)麻醉维持时间(分钟)麻黄素用量(mg)观察组501.58±0.56138.56±11.2512.1 4±4.34对照组503.51±1.2392.52±10.3428.56±5.51

2.2 麻醉不良反应

两组低血压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观察组恶心呕吐、寒战以及皮肤瘙痒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总不良反应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见表2。

表2 麻醉不良反应比较[n(%)]

3.讨论

女性处于妊娠期器官功能会发生改变,到妊娠晚期阶段,子宫血液增加明显,对硬膜外腔持续压迫,宫缩时,腰椎会导致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变窄,出现脑脊液逆流至头侧的情况,升高麻醉平面[2],引起低血压。剖宫产腰麻在临床中比较常见,麻醉药物多选择罗哌卡因,研究表示[3],控制麻醉平面可降低低血压风险,腰麻液比重对局麻药在蛛网膜下腔扩散平面有影响。

罗哌卡因属于长效酰胺类局麻药物,和其他局麻药有着相同的作用机制,即对神经细胞钠离子通道进行抑制,神经兴奋、传导阻断,不会引起明显的心血管毒性反应,在μ阿片受体上作用,亲脂性强于芬太尼[4],血脑屏障阻力小,高度结合血浆蛋白,有很强的镇痛效果,持续起效,与舒芬太尼复合,可稳定血压。腰麻属于安全性较高、效果较好的一种麻醉方式,但是手术中可能产生牵拉痛,影响产妇和胎儿,有研究证实小剂量阿片类药物与局麻药复合可以减少局麻药使用量,减轻牵拉痛,低浓度罗哌卡因可实现感觉神经阻滞、运动神经阻滞分离,联合舒芬太尼,发挥更好的麻醉效果。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麻醉更快起效,维持时间更长,麻黄素使用量更少,说明低浓度罗哌卡因可以改善麻醉效果,并且两组不良反应对比,观察组更占优势。

综上,低浓度(0.5%)的罗哌卡因应用在剖宫产手术腰麻中效果好且安全性高。

猜你喜欢

腰麻麻药罗哌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低浓度局麻药应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
分析舒芬太尼、盐酸罗哌卡因在无痛分娩中应用效果
脱单
保留自主呼吸浅全麻复合腰麻在老年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治疗体会
麻药
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妇科患者腰麻术后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镇痛的应用效果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双胎剖宫产术中的临床应用
右旋美托咪啶增强局麻药对坐骨神经的阻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