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壁纤维瘤误诊为盆腔包块1例报告

2019-08-23吴金萍段晓莉吴智玉

医药前沿 2019年21期
关键词:直肌腹壁包块

吴金萍 段晓莉 吴智玉

(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妇科 陕西 西安 710065)

1.病例介绍

患者,女,24岁,发现盆腔包块1周之主诉入院。患者既往体健。2年前足月剖宫产一男婴,4月前因异位妊娠在我院经腹腔镜下左侧输卵管切除术+肠粘连松解术。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肺查体未闻及明显异常。腹膨隆,无压痛。妇科检查:外阴:已婚型,阴毛呈女性分布;阴道:通畅,少量分泌物;宫颈:常大,光滑;宫体:中位,常大,质中,活动度可,子宫上方可触及一不规则包块,约8×5×4cm,质硬,无压痛;附件:双侧附件区未扪及异常。辅助检查:B超:子宫右前方可见一大小约83×53mm实性低回声肿物,内回声欠均匀,其内可见血流信号。双侧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入院诊断:盆腔包块性质待查: 阔韧带肌瘤?子宫浆膜下肌瘤?

行各项化验检查,结果回报大致正常。术前准备完善后,在硬腰联合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探查在腹直肌后方与腹膜之间可触及一直径约10cm肿瘤,呈灰白色,质硬,肿瘤组织与腹直肌组织无明显界限,完整切除肿瘤,经术后病检证实为腹壁韧带样型纤维瘤病侵及周围骨骼肌组织。

B超

手术标本

2.讨论

腹壁纤维瘤[1],又称为腹壁韧带样瘤,是一种来源于腹壁筋膜或肌肉组织的良性肿瘤。此肿瘤罕见,仅占全部肿瘤的0.03%,占软组织肿瘤的3%。此病多见于育龄期妇女,90%的病人为22-40岁,多为经产妇。发病部位多以腹直肌前鞘为主,也可以出现在腹内斜肌,腹横肌等腹壁的其他结构中。临床上根据其发生的解剖部位将其分为三型[2],腹壁外韧带型纤维瘤,腹壁韧带型纤维瘤和腹内韧带样纤维瘤。组织病理显示[3]纤维瘤大小不等,没有包膜,边缘不规则,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而界限不清,常为分叶状的肿块。切面质地韧如橡皮,呈灰白色,纤维束呈编织条索状排列,侵犯周围组织(如肌肉,脂肪),被侵犯的肌肉可出现萎缩变性。瘤组织可浸润血管,神经并破坏这些组织,偶见恶变为低度恶性的纤维肉瘤。

腹部纤维瘤发病原因目前不明确,可能的病因有:(1)损伤因素:肿瘤好发于原手术切口部位。妊娠或分娩可能是相关因素,因为妊娠至腹直肌处于长期过度牵拉状态,且分娩时腹直肌被动的剧烈收缩,可能引起肌纤维的损伤,导致肿瘤的发生,但这一因素不能解释发生在男性无创伤史者的腹壁纤维瘤患者[4];(2)家族遗传因素:Lynch[5]等统计每年2.56/1000人的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同时并发腹壁纤维瘤,是正常人的852倍;有人认为家族性腺瘤息肉病患者术后行预防性化疗,防止腹壁纤维瘤的发生。(3)内分泌因素:近年来研究认为与女性激素失衡有关,可能原因:① 高发于20-35岁育龄期妇女,并且常见于分娩后发生,绝经后妇女发病率下降,可能与育龄期女性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② 有研究报告[6]认为,内分泌治疗对于单发的肿瘤有效率达60%,采用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三苯氧胺给予4-6周治疗,未见肿瘤明显增大,证实可能有一定作用。

本病的诊断术前主要依据超声检查。有关文献[7]总结腹壁纤维瘤的超声特点:(1)肿瘤位于腹壁肌层内,好发于腹直肌前鞘;长径与腹直肌走行一致,短径呈梭形;质地较硬,探头加压后未见肿瘤形态改变;(2)肿瘤多为单发,形态不规则,内部呈低回声,回声欠均匀,回声水平与肿瘤内各种肌纤维细胞的比例以及肿瘤血管数量相关,肿瘤局部出血坏死及钙化少见。(3)肿瘤多见浸润生长,病变范围广,可累及多处肌肉,无明显包膜,边界不清晰;(4)肿瘤内可探及血流信号。

本例患者系育龄期女性,有分娩史,下腹部腹腔镜手术史,术中探查及术后病检证实为腹壁纤维瘤,由于经验有限,B超误诊为阔韧带肌瘤或子宫浆膜下肌瘤;术中请普外科医生同台手术,完整切除肿瘤,由于肿瘤侵及周围腹膜组织,切除肿瘤后腹膜缺损较大,给予行补片修补缺损腹膜。术后患者恢复好。本病一般生长缓慢,但易侵袭性生长,目前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一般切除至少包括肿瘤周围组织3cm左右,如切除肌肉组织或腹膜过多可以行补片修补缺损。为减少复发,放射治疗可以作为肿瘤手术后的辅助性治疗,近年来一些学者主张采用内分泌治疗[8]。可以采用他莫昔芬等药物治疗,对于术后再次复发患者,Lackner[9]采用环磷酰胺等药物化疗成功的报道。

猜你喜欢

直肌腹壁包块
两种术式对小儿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视觉功能影响
以盆腔巨大包块就诊的宫颈微偏腺癌2例报告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效果对比
鱼刺致不典型小肠腹壁瘘并脓肿形成1例
腹直肌分离CT表现1例
以腹部包块为首发表现的子宫内膜癌一例
肩部巨大包块同时伴毛鞘癌及鳞癌1例
“第九届全国疝和腹壁外科学术大会”通知
异位巨大囊性包块蒂扭转1例超声表现
再次剖宫产腹壁横纵切口150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