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左手食指腱鞘巨细胞瘤一例

2019-08-23郭喜才张晓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9年8期
关键词:腱鞘细胞核皮下

郭喜才 张晓艳

临床资料患者,女,56岁。因发现“左手皮下结节3年余”于2018年11月就诊我院。3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发现左手食指近端一皮下结节,无明显自觉症状,未经任何治疗,近期有轻度增大,遂到我院就诊,以求得进一步治疗。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系统检查无特殊。皮肤科检查:食指近端见一大小约0.8 cm×0.5 cm×0.2 cm的皮下结节,稍隆起皮面,表面皮肤正常,无破溃、渗出。触诊质硬,活动度可,无压痛(图1)。

X线检查:双手相未见明确骨质异常;左手食指软组织稍肿(图2)。

图1食指近端可见一大约0.8 cm×0.5 cm×0.2 cm的皮下结节图2双手相未见明确骨质异常,左手食指软组织稍肿

图33a:一个孤立的肿瘤细胞团块,主要由组织细胞和巨细胞组成(HE,×40);3b:含有含铁血黄素,含脂质的细胞呈泡沫状(HE,×100);3c:部分组织细胞核呈空泡状,巨细胞散在分布,细胞核排列呈马蹄形或不规则分布(HE,×400);3d:散在分布的巨细胞,其特征是细胞相当大,胞质深嗜酸性,边缘不规则,有数量不等的核,排列杂乱无章,似正常破骨细胞(HE,×200)

组织病理:真皮下部可见一个孤立的肿瘤细胞团块,不累及表皮,境界清楚,主要由组织细胞和巨细胞组成(图3a)。部分细胞含有含铁血黄素,可见含脂质的细胞呈泡沫状细胞,部分组织细胞核呈空泡状巨细胞散在分布,细胞核排列呈马蹄形或不规则分布(图3b、3c)。

同时可见散在分布的巨细胞,其特征是细胞体积相当大,胞质呈深嗜酸性,边缘不规则,有数量不等的细胞核,排列杂乱无章,似正常破骨细胞(图3d)。

诊断:腱鞘巨细胞瘤。

治疗:手术切除。

讨论腱鞘巨细胞瘤常见于手指、手腕等处腱鞘上,质硬固,无自然消退趋势,肿瘤可蔓延到临近关节腔的滑膜,偶尔可延及上方皮肤。本病另有一变型,称之为腱鞘纤维瘤,于1979年首先由Chung等描述,临床上与腱鞘巨细胞瘤相同[1]。发病年龄为30~50岁,女性略多见。儿童患病罕见。几乎仅累及手足,尤其是手指,其次是足趾。损害通常表现为缓慢增长的无痛性结节,直径一般不超过2 cm,累及双侧者少见。本病无恶性倾向,但局部复发率高达30%,复发与手术切除不全有关。累及伸、屈侧肌腱或关节囊者局部复发率较高。据报道其向下方骨侵袭的发生率高达11%[2]。弥漫性腱鞘巨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类型,极易累及四肢远端和大关节腔的滑膜(尤其是臀部),累及脊柱者罕见。该型具有局部浸润性,常向关节周围软组织浸润性,偶有骨受累。不完全手术切除后1/3以上的患者可有复发[2]。在2013年版WHO骨和软组织肿瘤分类中,腱鞘巨细胞瘤归入“所谓的纤维组织细胞肿瘤”范畴内,根据生长方式和部位可进一步分为局限型、弥漫型、关节内型和关节外型[3]。本例患者为局限性腱鞘巨细胞瘤,局限型腱鞘巨细胞瘤好发于指端手足小关节附近,大多数为良性肿瘤,切除之后罕见复发,而弥漫型腱鞘巨细胞瘤好发于肢体大关节附近,又称为色素性绒毛结节性滑 膜炎,生物学行为上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侵袭性,常见复发但很少发生转移[3]。

因本病病因及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疾病诊断难度较大,误诊率高。一直以来 B超、MRI是诊断腱鞘巨细胞瘤的常用影像学检查手段,目前诊断腱鞘巨细 胞瘤主要依据病理诊断。 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是治疗本病的最佳方案。手术要在止血带下进行,手术视野较 好,有利于分清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术中应注意松解粘连,避免损伤局部重要结构。

猜你喜欢

腱鞘细胞核皮下
WALANT技术在腱鞘松解术中的应用
指向科学思维的“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教学设计
人参bZIP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
右足底腱鞘巨细胞瘤1例
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给药在恶性肠梗阻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
腱鞘囊肿多半自消
植物增殖细胞核抗原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一节的教学设计
复方樟柳碱两种注射方法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比较
腹部切口皮下持续负压引流治疗脂肪液化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