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稼先的家族往事和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误传

2019-08-22在路上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9年8期
关键词:邓稼先

在路上

01

1924年,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怀宁邓家的世系如下:

邓石如(1743~1805)是邓稼先的六世祖。

邓石如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皇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笈游道人、完白山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邓石如是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

邓传密是邓稼先五世祖,邓石如之子。

邓传密生于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原名尚玺,字守之,号少白。曾从清代名士李兆洛(字申耆)学,晚入曾国藩幕。书法家,学者。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曾有诗句称赞邓传密的书法:“上客有邓子,法绍斯冰严”,他认为邓传密的篆字“有家法”,而且是与秦代的李斯、唐代的李冰阳一脉相承。邓传密卒于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享年七十六。

邓传密儿子叫邓解,早逝,是邓稼先四世祖。

曾国藩在同治二年(1862年)除夕这天的日记中写道:“午刻,邓守之(邓传密字守之)来,携一幼孙,仅八九岁,盖完白先生(即邓石如,号完白山人)之子孙仅存此耳,相对凄然。”

曾国藩日记里所说的这个八九岁的孩子,就是邓稼先的祖父邓绳侯。

邓绳侯跟着着祖父读了几年书,祖父也弃他而去。这个邓家三世单传的孩子,不负众望,不坠家声,后来成了著名的教育家。他是民国后安徽省首任教育司司长,安徽省今日有名的几所大学、中学,安徽省图书馆,都是在他任内创建的。1913年秋,邓绳侯出任安徽高等学堂校长。

对于安徽怀宁邓家来说,邓绳侯还有一个贡献,就是生了几个光耀门庭的儿子。

邓绳侯的二儿子邓仲纯,留日学医,与陈独秀为好友。1937年“七七事变”后,陈独秀从南京狱中释放,次年8月初邓仲纯在重庆上石板街寻访到陈独秀,遂接陈独秀一家到他所在的江津去居住。

邓仲纯在江津开了一家“延年医院”,此后邓仲纯便是陈独秀的义务保健医生兼通讯员。直到陈独秀死,都得到邓仲纯、邓季宣兄弟和邓蟾秋、邓燮康叔侄的悉心照顾,丧事也是邓氏叔侄协同民国江津县政府料理。

邓绳侯的四子邓季宣,著名教育家。赴法留学,归国后历任复旦大学、光华大学、安徽大学等校教授。曾任安庆高级工业学校校长、宣城师范校长;抗战时期,任国立九中总教导主任兼高中第一分校校长,九中代理校长。他在自传中说,邓家“上溯祖先七代,皆属知识分子,多从事文艺及教育工作”“恪守明末遗老之民族思想,从不参加有清一代之科举考试。”

邓绳侯的三儿子邓以蜇,与美学大师宗白华齐名,时称“南宗北邓”,是我国现代美学奠基人之一。

邓稼先就是邓以蜇的儿子。

02

邓以蛰(1892年~1973年),字叔存。1907年到日本学习日语,以文学博士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并且接触了西方文化。在日本结识了同乡陈独秀,这对他接受新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

1911年回国,從事文化教育。1917年赴美,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哲学、美学,是我国留学生到欧美系统学习美学的先行者之一。

1923年回国,他曾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授。刚回国不久,他与鲁迅相约到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谈论美学,两人聊得热火朝天,很是忘我,直到天黑才各自回家。《鲁迅全集》第14卷中有一段关于两人谈话的记述。

邓以蜇和林徽因、陆小曼各有一段美好的交往。

1955年4月1日清晨,51岁的林徽州因英年早逝。悼唁仪式上,众多亲朋故旧、好友学生送来了花圈挽联,最醒目的是生前挚友金岳霖、邓以蜇联名撰献的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1931年春夏之交,在徐志摩的鼓励下,陆小曼画了一幅山水长卷。徐志摩带着这幅山水到了北平京,请邓以蛰、胡适、杨杏佛、贺天健等好友们题跋指导,以期激发陆小曼更浓厚的创作兴趣。

邓以蛰先以诗评价小曼画作:“华亭端的是前身,绿带阴浓翠带醺,肯向溪深林密处,岩根分我半檐云。”

邓以蛰又说明此画来由:辛未夏日,志摩来自沪上。一日携此函相示,予诧为谁家杰作,志摩曰:“小曼之作也!”予复问日:“予不见小曼仅两年,今已有此巨构,能不令人叹服耶。”志摩托予为之装池于都旧,串厂既成,爰系一绝而归之。老钝蛰并识于北平寓庐。

华亭为松江的古称。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陆机,即出生于此。邓以蛰借陆氏先祖鼓励和称赞小曼。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把这张手卷随带在身,准备到北平再请人加题,只因手卷放在铁箧中,此件成为徐志摩唯一的一件遗物。

陆小曼一直保存着这幅珍贵的画作,1965年病危前夕,才将它和梁启超一副集字对联交给陈从周。后来,陈将梁启超的对联和陆小曼山水长卷捐给了浙江博物馆。

1973年5月2日,邓以蛰逝世。金岳霖送别老友,撰写挽联:露霜葭苍,宛在澄波千顷水;屋深月满,依稀薜荔百年人。

邓稼先就出生在这样的书香门第之家。邓以蛰有二子二女,邓稼先是老三,大姐邓仲先(姐夫:郑华炽,物理学家)、二姐邓茂先、弟弟邓槜先。

03

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的邓家祖屋,也叫铁砚山房的祖居内。母亲王淑蠲,一生操持家务。邓稼先出生8个月以后,随母亲和两个姐姐来到北平(即北京);1936年,考入北平崇德中学初中二年级,读至高一(因抗日战争,崇德中学在1939年停办)。在崇德中学,与高他两班的杨振宁成为好友。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22天后,北平沦陷了。不久北大和清华都撤向南方,邓稼先的父亲身患肺病,咳血不止,全家滞留下来。1939年9月,邓稼先再入北平志成中学,读高中二年级。

早在北平沦陷后不久,日本侵略者召开了“庆功会”。时年13岁的邓稼先无法忍受这种屈辱,当众把一面日本国旗撕得粉碎,并扔在地上踩了几脚。

这件事发生后,邓以蛰的一个好友劝他说,此事早晚会被人告发,你还是尽早让孩子离开北平吧。无奈之下,1940年5月,邓稼先未读完高二,邓以蛰让邓稼先的大姐带着他南下昆明。

临走前,父亲对他说“稼儿,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不要学文,科学对国家有用。”这句话在邓稼先的脑海里却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1941年,邓稼先进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以良好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业。

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拿到了毕业证书。1946年,邓稼先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

这时,邓稼先认识了他的夫人许鹿希。

04

许鹿希的父亲许德珩,母亲劳君展。

许德珩(1890~1990),原名许础,字楚生,江西德化(今江西省九江县)人。著名爱国人士、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学者,九三学社创始人和杰出领导者。

许德珩五四运动时是著名学生领袖,起草《五四宣言》。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时候,结识了在北大图书馆工作的毛润之,成为好友。

劳君展(1900-1976),原名启荣,湖南省长沙县人。青年时代就读于长沙周南女校,和蔡畅是周南女中第一班的同学。五四运动期间,创办《女界钟》杂志,加入毛泽东创建的新民学会。

1925年4月16日,许德珩和劳君展在巴黎中国饭馆举行婚礼。徐悲鸿、刘半农等人到会祝贺,蔡元培题赠贺词:“爱心同结,互助互利。学术事业,勤奋不已”。

许德珩和劳君展后来成为著名的民主人士,发起成立九三学社,是该社创始人。解放后,许德珩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90年去世。

劳君展历任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教授,九三学社第三至五届中央委员会常委,全国妇联执委,全国政协第二至四届委员。1976年1月3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6岁。

许鹿希1928年8月生于上海。后随父母迁居北京。

1946年,许鹿希考上了北京大学医学院,此时,邓稼先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

许鹿希上物理课时第一次见到了邓稼先,邓稼先和学生们年龄相仿,给学生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许鹿希一遇到不懂的课程就去请教邓稼先,再加上两人的父亲都是著名的大学教授,许鹿希家和邓稼先姐姐家又是邻居,在姐姐和劳君展的牵线下,两人就确立了恋爱关系。

1947年,邓稼先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10月,邓稼先和二百多位专家学者一起回到国内。1953年,许鹿希北大医学系毕业,两人结束了长达7年的爱情长跑,步入婚姻。这一年,邓稼先29岁,许鹿希25岁。他们的主婚人是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教授。

婚后,邓稼先在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许鹿希在北京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任教。两人有了一双儿女。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刘杰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

以下情节是描写邓稼先的文章和影视作品都要出现的情节:

那晚,邓稼先睡在床上不断地翻身,许鹿希问:“你今天是怎么了?”邓稼先坐了起来,说:“我要调动工作。”她忙问:“调哪?”他说:“这不能说。”“做什么工作?”许鹿希又问。“这也不能说。”“你给我一个信箱的号码,我跟你通信。”他仍然说:“这不行。”

许鹿希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鄧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从1958年到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癌症晚期大出血去世,一共28年时间。所以坊间有了邓稼先28年抛妻别子,在大漠风沙的核试验基地生活。“整整28年,邓稼先不知去向、生死未卜,许鹿希信守离别时相互托付的诺言,无怨无悔、痴情等待。”的传言。

这样的文章在网上屡见不鲜。至今“百度”许鹿希,仍是这样介绍。邓稼先真的28年里“不知去向、生死未卜”,甚至一次都没见过爱妻吗?

我们听听许鹿希自己接受记者采访时是怎么说的:

“也不是说28年他完全一天都不回来,也有中间回来,就是他到这个工作因为它保密性质太强了,而且他那个所谓的当时规则也是非常的严厉,就是不许接触这个不许接触那个,然后甚至于我北京医科大学我的同事不能到我家里去,免得出事。

“另外就是嘱咐我说,不要向北医的领导,就是每个人不是要说明你家里丈夫干什么事,这些都不能说,领导要问的话,你就说做保密工作,真正北医领导知道我丈夫是干什么事,是在追悼会的报纸上。”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邓稼先的工作,严格保密是真的,28年里,虽然聚少离多,两人的联系并未中断。

证实这一点,并不影响邓稼先以身许国的伟大。

05

研制原子弹之初,邓稼先主持的是理论物理方面的研究,在这期间每天还能回家,但是理论物理方面的突破在当时只有计算尺和手摇计算机的条件下,科学家们只有以夜以继日地工作来和时间赛跑,据邓稼先的学生胡思得院士回忆,那时候因为完成一天的工作往往要到凌晨,而邓稼先回到北医的小两口的宿舍的时候往往大门都关了,邓稼先只好先翻过铁丝网,再由胡思得等几个年轻学生把自行车从铁丝网上举过去,当邓稼先蹑手蹑脚地回到宿舍,开迎来的往往是许鹿希担心的目光。

到了进入试验物理研究阶段,邓稼先有一段时间在“人间蒸发”了。直到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邓稼先和妻子许鹿希才重新相聚。

根据资料,从1958年到1972年的这14年间,邓稼先一直和妻儿一起在北京生活。直到1972年后,他才调往四川省梓潼县,在那里一直工作到病重返京。

虽然并非28年里“不知去向、生死未卜”,但有一件事情可以肯定:那就是因为“保密规定”,许鹿希确实并不知道丈夫的工作地点和工作内容。

邓稼先曾经教同事们“骗”许鹿希:“要是她在单位附近看见你们,就告诉她你们是来这边办事儿的!”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邓稼称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 8年零6个月、美国用7年零3个月、苏联用6年零3个月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84年,邓稼先参加了他一生中最后的一次核试验,邓稼先写诗记之:

红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二十年来勇攀后,二代轻舟已过桥。

1985年,邓稼先因直肠癌于7月30日住院。这时,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他进了医院,再也没能走出来。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去世后,许德珩老人在他送的大幅挽幛上悼念邓稼先:“稼先逝世,我极悲痛!”

猜你喜欢

邓稼先
邓稼先与杨振宁: 跨越半个世纪的友情
读《腾空而起的蘑菇云》有感
邓稼先—人间“蒸发”13年
稼先的故事
坐公交车的邓稼先
许鹿希:有一种爱情叫“国家机密”
邓稼先的像遮住夫人脸
有一种爱情叫“国家机密”
四年级阅读训练材料
有些爱,永不褪色